盛人云
“3000 元 的 貸 款 3 個 月 后 竟 然 變 成 3 萬元!”不良“校園貸”危害學生的新聞屢見不鮮。
2013 年 7 月,國內第一家針對校園的網絡借貸平臺出現,隨后多家互聯網平臺紛紛瞄準校園。據統(tǒng)計,2015 年涉及“校園貸”的互聯網借貸平臺達 108 家,2016 年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規(guī)模突破 800 億元。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分期購物平臺通過多種方式向在校學生提供消費貸款,并收取高額居間費用,“校園貸”變相成為“高利貸”,逐漸走上了野蠻生長之路,演變成“校園害”。
應該說,“校園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有其積極意義。當前,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熱情高漲,對很多并無資金積累和外力支持的年輕人來說,用借貸搭個創(chuàng)業(yè)的梯子,不失為一種選擇。同樣,利用借貸助學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償還債務,以便順利完成大學教育,也能為家庭減輕經濟負擔。曾有人統(tǒng)計,學生貸款主要用于消費、創(chuàng)業(yè)、助學,分別占40%、40%、20%,并隨時間點不同而有所波動。
然而,高利息也意味著高風險,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利用貸款來消費或者創(chuàng)業(yè),其本身并沒有錯,但不管什么時候都應該“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情”。面對物質世界的刺激,面對不良網絡借貸的誘導,一些人容易陷入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非理性窘境,這其實是“校園貸”淪為“校園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學生面對“校園貸”,亟須提高財商素養(yǎng)和風險意識,防止深陷其中。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不盡完善的金融服務機制、不夠到位的助學措施等,在很大程度上給“校園貸”亂象添了一把“柴火”。試想,如果金融機構能夠量體裁衣地提供金融服務產品,讓學生享受普惠式的信貸服務 ;如果學校能夠幫助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校園貸”哪還有滋生的社會土壤?當然,監(jiān)管部門也要加強日常監(jiān)測,依法打擊各種違法“校園貸”,堅決對那些不良甚至違法的網絡借貸說“不”。對于那些深陷借貸泥潭的學生,應盡快拿出合理合法的解決措施,別讓“校園貸”再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破壞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