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弓
“我說你們就不要隔三差五往下面跑了,整天瞎折騰有什么用?真想扶貧,就給我們弄個低保吃吃!”“怎么有頭有臉的能吃低保,咱們普通老百姓就不能吃?干部家條件還能比我們差?”前不久,江蘇省泗洪縣紀委黨風政風監(jiān)督室負責人老高在察訪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線索時,從老百姓的幾句牢騷話中發(fā)現(xiàn)了一村支書違規(guī)領取低保金的問題線索。查實后,相關黨員干部人員受到了黨紀處分。(4月8日《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從群眾的牢騷話中發(fā)現(xiàn)違紀問題,說明這位紀檢干部不僅愛聽群眾的牢騷話,而且還善于從群眾的牢騷話中了解實情,發(fā)現(xiàn)問題,這種嚴謹、細致、務實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作風確實難能可貴。
現(xiàn)實中,在我們身邊,不難聽到群眾的牢騷話。對于群眾的牢騷話究竟應該怎么辦,是不理不睬當“耳旁風”,還是虛心聽取認真改進。少數(shù)領導干部選擇了前者,他們對群眾的牢騷話較為反感,不愛聽、不敢聽,視群眾的牢騷為犯上,有的還極力抵制,甚至打壓。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主要還是少數(shù)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眼睛朝上看,看不起基層群眾,認為他們人微言輕,牢騷話更是沒有必要聽;也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心虛不敢聽,因為怕群眾的牢騷話擊中了他們身上的問題,揭了他們的瘡疤而影響威信、有損形象。
牢騷話是反映一個地方一個部門黨風政風的“晴雨表”,如果政治生態(tài)風清氣正、干群關系親密無間,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環(huán)境良好,那么這個地方老百姓的牢騷話就一定會少。反之,意見和牢騷越多的地方,往往是群眾不滿、呼聲越強烈的地方,需要引起當政者的高度重視。
群眾的牢騷話,作為一種情緒的宣泄,可能在語言上比較偏激,讓人難以接受。但要知道,這些牢騷話大多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無病呻吟,往往多事出有因,每一句牢騷話的背后往往隱藏著群眾不滿意的“故事”或有著一個個難點、痛點和堵點的問題,牢騷話透露著眾多的民意,牢騷話也折射了群眾有眾多無奈。群眾通過牢騷話來表達對政府部門和黨員干部的不滿,不能一味責備,而應認真傾聽。
能否正確對待群眾的牢騷,不僅關系到對待群眾的態(tài)度,更關系到黨的干部的作風問題。領導干部不能因為牢騷話“刺耳”,就強行堵住群眾的嘴,或捂住自己的耳朵,這都不可取,要明白“良藥苦口利于病”這個道理,群眾的牢騷話中,不乏有民情、民意,甚至還有許多的“含金量”。
毛澤東曾經說:“對群眾的意見和牢騷要正視”。無論哪一級組織、無論什么樣的干部,無論做什么樣的工作,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出現(xiàn)一些差錯、失誤也在所難免。做錯了事不要緊,能及時改正就好,群眾對此發(fā)幾句牢騷,也不足為怪,只要正視、虛心接受,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
正確對待群眾的牢騷是黨員干部的基本素養(yǎng)。各級黨員干部要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廠礦車間,與群眾拉家常,多聽聽群眾的牢騷話,以群眾的牢騷為鏡,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聞過則喜,努力改進。同時,要善聽群眾的牢騷,善于在群眾的牢騷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破解問題,下大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正風肅紀,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只有這樣群眾才不會發(fā)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