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處在不同階段或不同環(huán)境,所需要的思想支撐不同?;蛘哒f,面臨不同的困境,遭遇不同的病癥,需要不同的藥方。兵、法、儒、道、佛,好像五味“思想藥”,被用來醫(yī)治不同的病癥。
中國古代的思想流派龐雜,支流眾多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他需要則顯得不那么重要。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xiàn)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國古代的思想流派龐雜,支流眾多,但大體上可歸納于五類:兵、法、儒、道、佛,其他派系或是其中一條支流的河汊,或是多條支流的融匯。
兵即兵家,指軍事家或用兵之人,兵學就是在戰(zhàn)場上御敵制勝的學問。
法即法家,以法制為核心思想,主張通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進行統(tǒng)治,少不了權謀之術。
儒家則主張仁與禮,由內(nèi)圣而外王,通過內(nèi)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
道家主張清心寡欲,無為而治。
佛家則認為萬物皆空,一切都是徒勞。
如果以“入世”程度和主觀積極性來衡量,從兵家到法家,再到儒家,最后到道家和佛家,即:兵→法→儒→道→佛,則構成依次遞減的邏輯關系。越靠前,越“入世”,越現(xiàn)實;越靠后,越“出世”,越超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思想學術空前繁榮,秦一統(tǒng)天下后法家獨享廟堂。雖然從漢武帝“罷黜百家”開始,儒家便一直是國家和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其他思想流派在一定范圍內(nèi)或多或少存在,有時它們的作用甚至也會凸現(xiàn)出來。
國家處在不同階段或不同環(huán)境,所需要的思想支撐不同
國家處在不同階段或不同環(huán)境,所需要的思想支撐不同?;蛘哒f,面臨不同的困境,遭遇不同的病癥,需要不同的藥方。兵、法、儒、道、佛,好像五味“思想藥”,被用來醫(yī)治不同的病癥。
如果一個國家身處亂世,國力弱小,而且強敵環(huán)伺,蠢蠢欲動,提升軍事力量和戰(zhàn)略思想水平則是當務之急,兵家和法家思想應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當年孟子面見梁惠王(即魏惠王)時,梁惠王就問孟子:“先生不遠千里而來,有什么對我國有利的政策可以教我嗎?”孟子以“仁義”而對。此時正處戰(zhàn)國亂世,禮崩樂壞,弱肉強食,梁惠王亟需富國強兵之策,自然不會對高大上的“仁義”感興趣。如果整個社會意識頹廢,末世心態(tài)泛濫,則需要積極進取的儒家思想來提升社會士氣,鼓勵建功立業(yè),否則國將不國。
當然,如果社會奢糜之風盛行,道家的回歸自然和佛家的崇尚簡樸的思想,都是一劑良藥。
對癥下藥的典型例子是西漢初期的無為而治。西漢統(tǒng)治者面對秦朝暴政和多年戰(zhàn)爭留下的爛攤子,采取了道家的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對他們不過多干預,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致使國力大增。這使后來的漢武帝能夠?qū)Ω缎倥耐獠客{。
國家如此,個人亦然
國家如此,個人亦然。每個人處在不同人生階段和不同環(huán)境,也需要不同的思想支撐。
范蠡早期輔佐越王勾踐富國強兵,依憑的自然是儒家和法家之術。隨后在征討并滅亡吳國的過程中,他搖身一變,成了軍事家。范蠡心里明白,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最后范蠡功成身退,逍遙江湖,儼然道家風范。如果當年范蠡貪戀榮華富貴,繼續(xù)留守廟堂,難免不像文種那樣,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也不會有后來的巨富陶公了。范蠡是傳統(tǒng)智慧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是亦兵、亦法、亦儒、亦道的一生。
曾國藩早年精研儒家經(jīng)典,熱衷科舉,以此作為進身之梯。進入官場后,又熱衷法家的申韓之學。后來他受命領兵打仗,兵法是他的常讀之書。
蔡鍔摘錄曾國藩與胡林翼的論兵言論編成的《曾胡治兵語錄》成了兵學經(jīng)典。當初他創(chuàng)辦團練遇遭挫折時,想到了老莊,一遍又一遍讀《道德經(jīng)》,終于參悟了進退之道。他一改早年一味冒進的心態(tài),以柔克剛,亦進亦退,以退為進,終成一代中興名臣。
如今,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世界舞臺,中國人日益將自身形象展露在其他國家民眾面前。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放在第一位,可見修身是實現(xiàn)一切行為目標的基礎。儒家文化深刻的塑造著每一個中國人,即使在信息化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nèi)ヌ綄ず妥冯S。
(《華聲》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