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波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北京茶館》是一首地域性、民族性、風格性濃郁,極富中國元素的少兒歌曲。作品巧妙融匯了京韻大鼓、單弦等北京地區(qū)流行的民間曲藝的音樂素材,并汲取了京劇音樂的精華,通過描寫茶及茶文化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歌頌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為達到字正腔圓的演唱效果,《北京茶館》采用了通譜的創(chuàng)作形式。主題型前奏八小節(jié),音樂素材取自A樂段的第一樂句,以一聲極具老北京特色的“茶來嘍”的吆喝聲開始,“茶來”兩個字要在高聲區(qū)同音保持,“嘍”字長音保持后下滑,演唱與樂隊伴奏疊在一起,達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二度下行級進與下行四度跳進緊密結合,圍繞宮音反復縈繞的人聲伴唱,與先上行四度后下行六度跳進模式的樂隊演奏有機結合。前人聲,后樂隊,聲樂與器樂有機結合,營造出北京茶館熙熙攘攘的熱鬧氛圍。
A樂段是一個“起承轉(zhuǎn)合”結構的四樂句非方整型樂段。從“爺爺說”一句極具京腔京韻的“韻白”開始,清新、悠閑地將聽眾帶入老北京四合院中的老茶館。起句,“北京的茶館兒是市民的小戲臺”從屬音開始,上行四度跳進后接一個下行六度跳進,旋律迂回保持在屬音上。演唱時,需注意六度跳進,切忌生硬,要圓滑、自然地“跳”過去。承句,“老百姓的甘與苦從茶中品出來”兩小節(jié),從羽音開始,上行三度級進后接下行六度跳進,音樂回落到商音。轉(zhuǎn)句,“綠茶清新,紅茶暖胃,好茶有黑白”,與其說在唱,不如說在“吟”,用前部分數(shù)板、后部分入樂的方法能達到很好的演唱效果。合句,“茉莉花茶是老北京人的最愛”是本樂段的高潮句,上行八度大跳和六度大跳結合使用,使音樂充滿活力,隨后音樂級進下行,收攏于宮音。演唱時,要以情帶聲,將大跳帶來的喜悅情緒自然地、有爆發(fā)力地表現(xiàn)出來。整個樂段表現(xiàn)出人們安靜、自在地在茶館品茗,休閑度過時光的愉悅心情。
間奏七小節(jié),速度由每分鐘八十四拍轉(zhuǎn)至每分鐘一百一十八拍,音樂情緒由深情地述說發(fā)展為喜悅地贊美。
A1樂段二十二小節(jié),是由九個樂句構成的多樂句樂段,是A樂段的變奏重復。為配合歌詞并做到字正腔圓,A1樂段的旋律較A樂段略有變化。前四個樂句帶有復樂段傾向,演唱時應注意層層遞進,第四樂句“苦辣酸甜人生戲,一幕幕在拉開”旋律線條急速上行,由弱漸強,一直推至商音,喜悅、感慨的情緒被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第五、第六樂句,為表現(xiàn)“一把老銅壺,斟不進人間的生命水”的感慨,速度由每分鐘一百一十八拍轉(zhuǎn)回每分鐘八十四拍,旋律圍繞角音呈波浪式進行,“生命水”的“水”字回落在由角音作為倚音裝飾的徵音上,演唱時要做到有表情的字正腔圓。第七樂句采用了與第五樂句相同的素材,構成了同頭異尾的變化重復。第八樂句采用了節(jié)奏前緊后松,旋律先下行后上行的表現(xiàn)方式,將歌詞“人生三味”反復吟唱,到第三樂節(jié)將全曲推向高潮。演唱時,“人生三味”的“味”字,既要有爆發(fā)力,又要注意長音后的下滑,表現(xiàn)出獨特的韻味。第九樂句“苦盡甘甜來”旋律上行八度大跳后,回落到宮音,表達對茶、茶文化的由衷贊美。
七小節(jié)間奏,速度由每分鐘八十四拍轉(zhuǎn)至每分鐘一百一十八拍,是前奏的嚴格重復。
A2樂段共十五小節(jié),速度回至每分鐘八十四拍,同樣為“起承轉(zhuǎn)合”四樂句構成的非方整型樂段。第一、二樂節(jié)以上行四度開始,隨后下行三度級進后回主音,后又下行六度大跳,是A樂段的變化重復。
七小節(jié)間奏后,速度由每分鐘八十四拍轉(zhuǎn)至每分鐘一百一十八拍,與前奏形成了同頭異尾的變化重復。
A3樂段共二十五小節(jié),是A1樂段的變化重復。該樂段的后三小節(jié)與三小節(jié)尾聲重疊在一起,在最后一個樂句的第二樂節(jié)開始速度加快至每分鐘一百一十八拍,最后收攏于宮音,干凈、飽滿地結束全曲,讓聽眾在歡樂中細細品味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獨特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