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慧,何 斌,付輝建,張 韞, ,馬海英
(1. 廣東工業(yè)大學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510520;2. 梧州學院經(jīng)濟管理學院,廣西 梧州,543002)
動機是指個體行為的驅(qū)動力,從組織行為領域來看,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nèi)在動機兩類。外在動機則是指個體從事一項活動或工作的原因是為了獲得工作之外的結(jié)果,如獲取報酬、避免懲罰等。內(nèi)在動機是指個體從事某種工作并不是出于外部原因,而是為了追求工作中的愉悅感、樂趣、自發(fā)的滿意感、好奇心的滿足等。存在內(nèi)在動機的個體參與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在工作中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獲得自主、勝任、歸屬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1]
隨著學界對人性假設不斷地豐富以及人本管理理念在企業(yè)中的深化,管理者逐步認識到內(nèi)在動機是員工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的源泉,只有通過激發(fā)員工的內(nèi)在動機,才能使企業(yè)獲得持久的競爭優(yōu)勢。如何激活和提升員工的內(nèi)在工作動機,已逐漸成為企業(yè)管理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當前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熱點。已有研究表明,內(nèi)在動機有助于提升員工的工作投入、工作滿意度、幸福感、工作績效和創(chuàng)新行為等。[2-3]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20世紀80年代以積極心理學為背景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認知動機觀,該理論認為,個體是積極向上的,具有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成長的需要,個體具有自主、勝任、歸屬等三項基本的、與生俱來的心理需要。[4]自主需要是指個體希望在從事各種活動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進行自主選擇,同時希望在活動中感到不受限制、對自我的行為和決策擁有選擇的權力;勝任需要是指個體需要在活動中體驗到有能力完成該項任務,或者說個人感覺自己能勝任或掌控工作;歸屬需要指個體希望自己在所處的環(huán)境中能感受得到來自他人的關懷和愛,感受到自己屬于組織中的一員。個體自主、勝任、歸屬需要的滿足會顯著增強個體內(nèi)在動機。[5]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自主需要是一種自我決定的心理需要,往往伴隨著一種積極的體驗和自由感。自我決定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Ryan和Deci通過對自主支持和自主抑制兩種不同環(huán)境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主需要滿足更能激發(fā)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即相對勝任需要和歸屬需要,自主需要滿足對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最大。[5]已有的實證研究也表明自主需要對于維持個體的最佳效能和幸福感尤為重要。[6]學者們聚焦自主需要,探討工作特征、組織情景因素、管理風格等如何通過自主需要的滿足和自主需要挫敗等影響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因此,本文試圖采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相關文獻研究的時空分布、期刊分布等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結(jié)合文獻研讀,分析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總結(jié)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本文以Web of Science的SCI-E數(shù)據(jù)庫和SSCI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來源,對“自主需要影響內(nèi)在動機”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為了排除誤檢和漏檢的情況,本文針對研究主題設計了合理的邏輯關系檢索式,以確保檢索結(jié)果能盡量全面覆蓋該領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檢索設計與檢索結(jié)果見表1。
表 1 研究數(shù)據(jù)獲取方式
知識圖譜是通過共引分析和共現(xiàn)分析,將一定時期內(nèi)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發(fā)展趨勢等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計量學分析方法。為此,將借助Citespace III軟件對相關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Citespace III是由美國德雷賽爾大學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平臺開發(fā)出來的一種可視化分析工具,它可以實現(xiàn)文獻的共引分析、共詞分析、研究熱點分析等功能。該軟件具有數(shù)據(jù)處理便捷、可視化效果好、解讀更容易等優(yōu)點,因此能滿足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的需求。
自主需要對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段: 1998—2005年是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2006—2015年是快速發(fā)展階段,相關研究論文整體上呈現(xiàn)較快的增加趨勢(見圖1)。這說明在世界范圍內(nèi),自主需要對內(nèi)在動機影響的研究逐步成為內(nèi)在動機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圖 1 文獻數(shù)量和時間分布
相關的研究成果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國家。美國學者對該領域的論文貢獻最大,占論文總數(shù)量的37%,遠高于其他國家。
選擇Institution為網(wǎng)絡節(jié)點,可得出研究的機構(gòu)合作知識圖譜(見圖2)。由圖2可知,研究該領域的機構(gòu)主要為美國的羅徹斯特大學、美國根特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等研究機構(gòu)(見圖3)。
從發(fā)文數(shù)量來看,首先是以運動和心理為主題的《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其次是心理學領域的核心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以及以動機和情感為主題的國際頂級期刊《Motivation and Emotion》,這些期刊刊載了該領域眾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見表2)。同時,本文利用Citespace Ⅲ對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共引期刊分析,其中共引期刊較多的期刊包括《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Bulletin》《Motivation and Emo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等心理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期刊以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等管理學領域的權威期刊(見圖4)。由此可見,自主需要對內(nèi)在動機影響研究受到諸多心理學研究者的關注,管理學領域的學者也開始關注該領域的研究。
圖 2 研究機構(gòu)網(wǎng)絡分布圖譜
圖 3 研究國家網(wǎng)絡分布圖譜
表 2 發(fā)文數(shù)量居前的期刊
圖 4 共引期刊分布圖
本文以檢索獲得到的文獻作為主要對象, 進行系統(tǒng)研讀和剖析發(fā)現(xiàn),自主需要對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自主需要滿足和自主需要挫敗等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自主支持、提供選擇、管理風格等能滿足員工的自主需要,進而增強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而組織中的監(jiān)視、有形的獎勵、命令和指令等控制性的因素會導致個體自主需要挫敗,進而削弱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
1. 自主支持
已有研究表明,自主支持能增強個體的自主需要滿足,進而影響內(nèi)在動機。學生感知的自主支持能顯著增強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7]教材的趣味性、學生的年齡等調(diào)節(jié)了自主支持型教學風格對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作用;[8]運動員感知的來自教練的自主支持較好地預測了運動員的內(nèi)在動機;[9]父母的自主支持能提升孩子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10]此外,在工作中,管理者的自主支持可以使員工在一定范圍內(nèi)按照自身意愿,自主選擇具體的工作內(nèi)容或者通過何種方式去完成工作,從而滿足了員工的自主需要滿足、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忠誠度,進而增強員工的內(nèi)在工作動機。[11]
2. 提供選擇
提供選擇是支持個體自主體驗的最明顯的方式來自行為科學和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表明,提供選擇能通過自主需要的滿足提升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一項元分析表明,提供選擇可以增強內(nèi)在動機、努力、任務績效和勝任感。選擇的個數(shù)和類型、提供獎勵、樣本選擇等因素總結(jié)了選擇對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12]
至于提供選擇是如何影響個體內(nèi)在動機和績效的,神經(jīng)科學研究給出若干啟示。Legault等采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沿用經(jīng)典的Stroop實驗任務,指出提供可供選擇的任務提升了任務績效和內(nèi)在動機,相對于被迫選擇,有選擇時被試者的腦電成分ERN的波幅更大,而ERN源自大腦的前扣帶回,該成分反映了大腦績效監(jiān)控過程中的情感和動機因素。[13]Meng和Ma等沿用事件相電位技術研究了任務設計中的任務選擇與個體內(nèi)在動機之間的關系,通過對行為數(shù)據(jù)和腦電數(shù)據(jù)對比統(tǒng)計分析得出,個體在自主選擇的模式下,具有更強的內(nèi)在動機和更大的d-FRN波幅,F(xiàn)RN的差異波波幅(d-FRN)反映了個體對于反饋結(jié)果的主觀價值評估或在意程度。[14]
3. 管理風格
變革型領導在工作中注重滿足員工的自主需要,給下屬更大的自由度,下屬員工往往表現(xiàn)出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會表現(xiàn)出更強的內(nèi)在動機、工作滿意度以及組織忠誠度。[15]服務型領導主張合理的授權,鼓勵員工獨自決策,讓下屬負責職權范圍內(nèi)的重大決策,支持員工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承擔責任并處理困難等,讓員工具有一定自由感,有助于滿足下屬的自主需要,進而提升員工的內(nèi)在動機。[16]
1. 控制情景
個體感知工作或任務的環(huán)境是控制性質(zhì)時,會削弱個體的自我決定感和內(nèi)在動機。工作中,比如設置最后期限、監(jiān)視、有形的獎勵、命令和指令等控制情景會挫敗個體的自主需要,進而削弱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17]如果一項任務是在控制情景中執(zhí)行,挫敗了個體的自主需要,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和對任務的興趣將會降低;如果個體在工作中遭受自主需要挫敗,往往伴隨著較少的工作投入和較低的內(nèi)在動機。[5]Radel和Pelletier研究了控制情景如何通過自主需要挫敗影響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他們的實驗研究表明,控制情景通過自主需要挫敗,降低了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然而,當個體遭受自主需要挫敗后,如果后續(xù)任務能滿足其自主需要,個體參與后續(xù)任務的內(nèi)在動機會顯著增強。[18]
2. 工作特征
Gillet等的實證研究表明,工作特征比如任務的改變、工作的含糊不清、任務的多樣性、角色的沖突等通過自主需要挫敗影響員工的工作倦怠和情感承諾,進而影響員工的內(nèi)在工作動機。[19]Bartholomew基于體育教師的實證研究表明,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通過自主需要挫敗影響工作倦怠,進而降低工作投入。[20]Trepanier的研究表明,工作場所的欺凌行為通過自主需要挫敗影響員工的滿意度和工作投入。[21]Verbruggen等指出,工作輪換會通過自主需要挫敗顯著負向影響工作動機和工作意愿。[22]
通過分析已有的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在一項任務中,自主需要的滿足與內(nèi)在動機顯著正相關,自主需要挫敗會削弱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22]從研究方法上來看,現(xiàn)有的研究主要采用實證研究和行為實驗的方法,探討了自主需要與內(nèi)在動機之間的關系。少數(shù)學者應用認知神經(jīng)科學技術探討了任務設計如何通過自主需要的滿足提升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從研究力量來看,較多國外學者探討了自主需要與內(nèi)在動機的關系,而國內(nèi)學者較少關注自主需要滿足和自主需要挫敗對內(nèi)在工作動機的影響作用。從研究內(nèi)容來看,較多的研究考察了外部情景因素和任務本身如何通過自主需要滿足影響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少數(shù)學者關注了自主需要挫敗與內(nèi)在動機之間的關系。
現(xiàn)有的研究主要采用自由選擇法、自由報告法等來測量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自由選擇法測量的是被試在實驗結(jié)束后繼續(xù)從事目標任務的時間;自我報告法是指被試完成實驗任務后填寫內(nèi)在動機的量表,該方法獲取的數(shù)據(jù)是被試對自己實驗任務過程中的一種主觀評價。以上兩種方法屬于事后測量,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一定的誤差。隨著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發(fā)展,少數(shù)學者采用了FMRI(Functional Magx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事件相關電位技術實時測量了被試的內(nèi)在動機水平。后續(xù)可以繼續(xù)沿用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技術手段,結(jié)合問卷調(diào)研和行為實驗的方法,綜合考察自主需要滿足影響個體內(nèi)在動機的邊界和中介條件。
自主需要挫敗與負向工作成果顯著相關,如較低的工作績效、工作不投入、不幸福感以及缺乏工作興趣、較低的內(nèi)在動機等。員工遭受自主需要挫敗后,如果不能及時恢復自主需要,將會顯著影響工作投入。學界需加強員工自主需要挫敗的前因變量研究,理清自主需要挫敗的產(chǎn)生機制,從而在理論上更好地指導企業(yè)如何規(guī)避或減少員工的自主需要挫敗。此外,學者們還需繼續(xù)探討自主需要挫敗導致的不良后果,這樣有助于引導企業(yè)更為重視員工的自主需要滿足。
現(xiàn)有研究表明,自主需要滿足伴隨著積極的工作結(jié)果,如增加員工的內(nèi)在動機、組織公民行為,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幸福感等。[22]然而,國內(nèi)學者較少關注自主需要滿足的前因和結(jié)果變量研究。國內(nèi)學者后續(xù)研究需結(jié)合中國的國情,探討工作特征、組織情景和管理風格等如何通過自主需要的中介作用進而影響員工的工作投入和內(nèi)在動機以及員工自主需要的滿足和挫敗如何影響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和工作態(tài)度、行為等。根據(jù)動機的相關理論,個體的特征如歸因傾向、自我效能感、績效目標導向、自我決定傾向等與內(nèi)在動機顯著相關。因此,為進一步豐富內(nèi)在動機的相關研究,學者還需關注個體差異,考察個體特征是否會調(diào)節(jié)自主需要滿足與個體內(nèi)在動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指導企業(yè)管理實踐。
[1]李偉,梅繼霞. 內(nèi)在動機與員工績效:基于工作投入的中介效應[J]. 管理評論, 2013(8): 160-167.
[2]李偉, 梅繼霞. 內(nèi)在動機、工作投入與員工績效:基于核心自我評價的調(diào)節(jié)效應[J]. 經(jīng)濟管理, 2012(9): 77-90.
[3]郭桂梅, 段興民. 員工—組織關系、內(nèi)在動機與員工創(chuàng)造性——中國企業(yè)的實證研究[J]. 管理評論, 2008(3): 16-24.
[4]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New York: Springer US, 1985.
[5]DECI E L,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4): 227-268.
[6]NIE Y, CHUA B L, YEUNG A S,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y support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 motivation for well-being: test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a Chinese work org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5, 50(4):245-255.
[7]GRIFFIN B W.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tudent ratings of instruction[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16(51): 116-125.
[8]HOFFERBER N, BASTEN M, GRO?MANN N, et al. The effects of autonomy-supportive and controlling teaching behaviour in biology lesson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experiences on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flow-exper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6, 38(13): 2114-2132.
[9]BANACK H R, SABISTON C M, BLOOM G A. Coach autonomy support,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paralympic athlete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sport, 2011, 82(4): 722-730.
[10]FROILAND J M.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 learning goals: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an intrinsic motivation intervention[J].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011, 40(2): 135-149.
[11]MARYLE, GAGNE N E, DECI A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 26(4): 331-362.
[12]PATALL E A, COOPER H, ROBINSON J C. The effects of choic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related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finding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8, 134(2):270-300.
[13]LEGAULT L, RAY K, HUDGINS A, et al. Assisted versus asserted autonomy satisfaction: their unique associations with wellbeing, integration of experience, and conflict negotiation[J]. Motivation & emotion, 2017, 41(1): 1-21.
[14]MENG L, MA Q. Live as we choose: the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 in facilitating intrinsic moti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015, 98(3): 441-447.
[15]BONO J E, JUDGE T A. Self-Concordance at work: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46(5): 554-571.
[16]CHINIARA M, BENTEIN K. Linking servant leadership to individual performance: differentia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need satisfaction[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6, 27(1): 124-141.
[17]TSAI Y M, KUNTER M, LüDTKE O, et al. What makes lessons interesting? The role of situ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in three school subjec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8,100(2): 460-472.
[18]RADEL R, PELLETIER L, SARRAZIN P. Restoration processes after need thwarting: when autonomy depends on competence[J].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013, 37(2): 234-244.
[19]GILLET, FOUQUEREAU, HUYGHEBAERT, et al. Job demands,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work engagement, and burnout: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thwarting[J].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5, 18(28): 1-19.
[20]BARTHOLOMEW K J, NTOUMANIS N, CUEVAS R, et al. Job pressure and ill-health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thwarting[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4(37): 101-107.
[21]TREPANIER S G, FERNET C, AUSTIN S.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place bullying,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and employee functioning: a simultaneous investiga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6, 25(5): 690-706.
[22]VERBRUGGEN M, DE COOMAN R, VANSTEENKISTE S.When and why are internal job transitions successful? transition challenges, hindrances, and resources influencing motivation and retention through basic needs satisfaction[J].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015, 40(6): 74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