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青
摘 要 學生的情緒在學生學習中表現(xiàn)的極為明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疲憊的狀態(tài)則是學生情緒壓抑的消極反映,故而,改善課堂沉悶的氣氛迫在眉睫。教師應當極力改變學生興趣匱乏的狀況;使學生置身于恰當?shù)那榫持校桓淖儗W生思維僵化的狀態(tài);使學生重燃回應教師、表達自我的熱情;突破現(xiàn)實狀況對學生的束縛;進而使學生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想象力。本文從以上六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理想的翅膀
中圖分類號:R8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008-01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上體現(xiàn)于多媒體的使用,它以新的面貌、匯集了當前的尖端科技——為教育服務,消除了概念與形象思維之間存在的鴻溝,轉變了學生淺薄的觀念,產生了較好的課堂效果。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情境往往可以突破常規(guī),使學生狹窄的學習范圍得以拓展,成為學生想象馳騁的絕佳場地。此外,多媒體改變了學生靜態(tài)、單一的觀察方式,突破了學生單一的感受方式,學生由此而捕捉到了稍縱即逝的靈感,其感知也漸入佳境。那么,怎樣為語文課堂增添色彩呢?
一、改變學生興趣匱乏的狀況
學生學習語文時,往往缺乏內在驅動——感知文章較為疲懶。內心驅動的缺失,是學生興趣匱乏的結果。學生一旦認為文章無趣,就幾乎沒有了刨根問底的意愿,學習知識也僅僅敷衍了事。多媒體改變了文章只能以文字展現(xiàn)的狀況,使文字與繪畫、音樂、動畫互相滲透,從而使文章展現(xiàn)出了與以往不同的面貌。學生感知到的文章意蘊更為飽滿——脫去了文字看似干扁的外形,展露其豐厚的內蘊。
二、使學生置身于恰當?shù)那榫持?/p>
學生以多媒體學習文章的過程是感受聲音刺激、色彩涂抹、畫面跳躍的過程,是將文字具象化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置身于紛繁的情境之中:喧鬧的都市、幽靜的山林、逼仄的小巷,使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學生渴望探究此情此景之下的人、事的意愿,由此變得更為鮮明。
例如:《暮江吟》是白居易于江邊所見的“暮江”之景的描繪:紅日漸漸被浩瀚的大江吞噬,一抹殘影正映在水中,水波蕩漾,便愈發(fā)顯得支離破碎。紅日半掩,江水卻成半枯半榮之狀,一半蕭瑟、一半殷紅。紅日終究于浩瀚的大江中消失,九月之際的夜會是如何呢?只見月如彎弓,垂于天際,葉上露珠滾落江間——直似珍珠,就此,天地歸于靜謐,詩人長久佇立大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教師將這一景象以圖畫的方式展示,圖畫的時間正停留在“露似真珠月似弓”之際,讓學生在感受到紅日沉江之后,心靈的澄澈,進而產生了莊周夢蝶之感!
三、改變學生思維僵化的狀態(tài)
信息技術含有多樣的、可供教師使用的教學素材。學生在文字中往往感知到的是一個色彩單調的、形象化不高的、靜態(tài)的世界,這樣并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視覺刺激、聽覺刺激,其腦海中的想象也往往極其貧乏。以這樣的學習氛圍要求學生的思維長久處于活躍狀態(tài),幾乎是苛求了。故而,借信息技術實現(xiàn)文章的形象化,將大大改善學生思維僵化的狀態(tài)。
例如:王維的《鳥鳴澗》極力將人抽離于自然,或者說,人幾乎與自然合為一體了!人閑與花落無關,而花落也非人力所為,故而“人閑桂花落”使人恍惚見看到一幅畫面:那人的衣袖從肘處滑落,身影微移,卻見人影消失處,從空了落下幾片花來。然而縱然是花落,卻與詩人情緒分毫無涉。這樣的場景幾乎是學生極難理解的,也無法理解深夜獨坐卻分毫沒有哀愁的感受,故而其情感理解與作者心境終隔一層。教師擷取了其中的花落之景,引導學生感知此情此景之下詩人的心境,以此突破以“悲”為美的觀念,漸漸理解詩人的心境,進而突破思維的局限。
四、使學生重燃回應教師、表達自我的熱情
學生僅僅靠感知文字所構建的情境,并不符合文章之意,進而使學生漸漸失去了回應教師、表達自我的熱情。然而,多媒體為改善交流缺乏氛圍的狀況提供了可能。
五、突破現(xiàn)實狀況對學生的束縛
學生企圖憑借自己有限的生命,覽盡世間的山水風光、看過世間的風云變幻、了解千百種人生的苦樂哀愁,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小學階段的學生尚且較為稚嫩,即便其躍躍欲試,也有現(xiàn)實的因素使其愿望難以實現(xiàn)。然而,這些遺憾尚且有補救的可能——這就有賴于信息技術的運用。
信息技術縮短了學生與未知事物、未知領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目光所未能涉及處是何其遼闊,讓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不再局限于細枝末節(jié)。未知的事物,何其紛繁,何其炫人眼目。雖然閱歷的積累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對事物的深入探究需要大量知識的積淀。然而信息技術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新知識,進而使學生以感官的刺激獲取大量的、極為新奇的認知。
六、使學生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學生內在的爆發(fā)力,學生以強勁的想象,使其思維的疆域突破了時間——現(xiàn)在、過去的局限,突破了空間——課堂、村落、都市的局限,這則離不開信息技術的使用。人所能掌握的知識永遠有其疆域,并不是廣闊無垠的,然而,其憑借想象而建構的世界則有著囊括萬物的能力,并以其飛騰之勢給與人強大的推進力。愛因斯坦更坦言道,想象力是知識的淵藪。
總之,信息技術的運用是語文教學突破窘境的有效方式。這樣將大大彌補學生感知文字能力的不足;改變學生難以融入文章情境的狀態(tài);改變學生思維因受現(xiàn)實的局限而無法延展的弊?。贿M而改變學生想象力貧乏的狀況,以及言不達意的表達方式。由此,語文教學中的存在的弊病漸漸被消除。
參考文獻:
[1]賈麗.利用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錦上添花[J].內蒙古教學(基礎版),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