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増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音切釋義的來源及價值

2018-05-21 01:14:28皮華林秦顯韓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2期
關鍵詞:集韻張云注音

皮華林, 秦顯韓(湖南師范大學 . 文學院; . 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下文簡稱《音辯柳集》)是關于柳宗元詩文的一部注釋書。 柳宗元一生著作頗豐,但是許多作品流傳到宋代已然艱澀難懂。 陸之淵在《柳河東集注序》中說:“余讀韓、柳文,常思古人奇字, 齟齬吾目,且抳吾嘴也。 開卷必與篇、韻俱檢閱反切。 終日不能通一紙?!彼未鷮W界追求真理精神之勃發(fā), 促進了“經(jīng)學中疑古風氣”的形成[1], 推動了訓詁學的發(fā)展。 宋人童宗說、張敦頤、潘緯紛紛為該文集注音釋義。 不僅注釋讀音、辨析假借、解析古今字、辨別異文或訛誤、解釋疑難字義, 還闡明歷史事件。 這些音切釋義是閱讀柳文的鑰匙, 也是了解宋代語音的線索。

柳宗元的詩與文成就都很高,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 是探究唐代語音狀況的寶貴語料。 童宗說、張敦頤、潘緯皆為宋人, 其音注條目是研究宋人語音的寶貴語料。 然而學界似乎更多關心柳文本身的價值, 對其詩文用韻進行研究, 如荀春榮的《柳宗元詩文用韻》[2]、代艷的《唐五代山西詩人用韻考》[3]、鄭劍英的《陜西關中地區(qū)新出土唐代墓志銘文用韻考》[4]、潘瑾的《唐代永濟詩人用韻考》[5]等; 對其文學思想價值進行挖掘, 如馬草的《論柳宗元以道為本的美學思想》[6]、孟睿的《論柳宗元被貶后山水游記中的色彩》[7], 但都忽視了對其注文的研究。 本文試圖分析《音辯柳集》音切釋義的來源, 探究其音切釋義的價值, 以彌補遺漏。

一、 《音辯柳集》釋義、音切的來源

《音辯柳集》共作注1 300多條。其中,釋義有兩種來源,一類征引他人舊說,一類由常識推斷而出,征引他人的釋義一般會指明出處。音切也有二種來源:一類引自典籍,包括“明引”(指明出處)和“暗引”(雖引他人陳說,卻不指明出處);另一類自創(chuàng)音切,即根據(jù)自己的讀音創(chuàng)造音切。下面分別論述。

1. 釋義來源

(1) 引文釋義。在《音辯柳集》中,引文釋義有395例,所引文獻57種,包括:字書、韻書、訓詁著作、史籍、文學作品、筆記、佛教典籍等。字書有《說文》《玉篇》;韻書有《廣韻》《集韻》;訓詁書有《爾雅》《廣雅》《三蒼解詁》《博雅》等;文學作品包括《楚辭》《莊子》《孟子》《山海經(jīng)》《上林賦》《羽獵賦》《難蜀文》《封禪書》《淮南子》《閑居賦》《拾遺錄》《昭明文選》等;歷史文獻有《國語》《左傳》《谷梁傳》《史記》《漢書》《新唐書》等;考證類筆記和筆記小說有《酉陽雜俎》《大唐新語》《資暇錄》;佛教典籍有《涅盤經(jīng)》《圓覺經(jīng)》《傳燈錄》;還有如民俗、工藝等類著作有《考工記》《風俗通義》《虞喜志林》;另有引前賢之說,包括班彪、王逸、張晏、杜預、郭璞、顏師古、李善、李濟翁等。從所引文獻上看,雖然注釋條目不多,但是注家用心考證、旁征博引,力求言有所據(jù)。

所引文獻的類別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注家引字書、訓詁著作、佛家典籍,用于解釋詞義或補充說明詞義。如《獻平淮夷雅表》:“孰類蔡初,胡甈爾居?!蓖?“《爾雅》:‘康瓠謂之甈?!墩f文》:‘康瓠,破罌也?!薄端丸∩先四嫌涡颉?“經(jīng)之大莫極乎《涅盤經(jīng)》?!迸嗽?“《涅盤經(jīng)》云:‘昔佛示滅于雙林樹下,入般若涅盤’。”引史書著作用于闡述歷史事件、歷史文化。如《與楊誨之疏解車義第二書》:“管仲釁浴以伯濟天下。”潘云:“《國語》魯莊公束縛管仲以與齊使,比至三釁三浴之?!币膶W類作品作用多樣:或者說明異文,如《天對》:“橋盾役仆?!迸嗽?“橋,音翹。丘遙切。謂以鐵為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上山不跌蹉也?!妒酚洝纷鬏?。”或者補充例句,如《唐鐃歌鼓吹曲·戰(zhàn)武牢》:“命之瞢,畢以斫?!迸嗽?“《楚辭》:羌兩足以畢斫。”或者解釋奇事異聞,如《天對》:“員丘之國,身民后死?!迸嗽?“《山海經(jīng)》不死民,在交脛國東,其人黑色,壽不死?!?/p>

(2) 常理判斷釋義。常理即常識,是注家在生活中積累的經(jīng)驗和知識。作者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就能確定其釋義的條目,不引證書目。根據(jù)這些條目,可以了解注家生活時代常用的詞匯或生活習俗。如《監(jiān)祭使壁記》:“設棰樸于堂下,以修官刑?!迸嗽?“棰,止蕊切。策也。”可知“棰”是一種刑具。《四門助教廳壁記》:“佐博士以掌鼓篋夏楚之政令?!迸嗽?“榎,古雅切。楚,即荊也。二者所以撲撻犯禮者。”個別唐代歷史故事對宋人一般來說也是比較熟悉的,所以不需要引注書目。如《獻平淮夷雅表》:“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今又發(fā)自天衷,克剪淮右?!贝司渌_列的故事,注家都沒有寫注文。

2. 音切來源

基于以上論述,統(tǒng)計得出全書明引音切34條,暗引音切447條。明引文獻有《字林》《玉篇》各1例、《廣韻》3例、《集韻》18例、《史記》三家注2例、《漢書音義》2例、《莊子音義》2例,所引注家有韋昭、杜預、郭璞、顏師古、楊子各1例;對于暗引條目,在多個字書、韻書或訓詁材料中都可以一一對應,舉例如下:

表1 《音辯柳集》與《韻書》《字書》對應的暗引音切

注: 訓詁材料情況:書中所注“復”扶富切,“燎”力照切,“螭”丑知切等,與徐鉉之音切用字完全相同。

這類音切不必確定它的具體出處,只需要知道屬于引用類音切即可。這些音切會不會是注家創(chuàng)造的?本文認為447條音切中不排除個別音切可能是注家自創(chuàng)的,但絕不可能全部都是注家自創(chuàng)的。因為一個人無法創(chuàng)造大量的音切,而這些音切還能如此巧合,與不同時代的多部古籍中的音切在用字上完全相同。

(2) 自創(chuàng)音切。自創(chuàng)音切共212例。本文說的自創(chuàng)類音切,是指該音切在注家所處時代所能接觸到的字書、韻書、訓詁材料中沒有出現(xiàn)過的音切。把這類音切的切語用字與該字在官韻中已有的音切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反切上字或反切下字或上下字都有不同。如果用直音注音方式,將注音字與宋及宋以前的材料中為該字注音用字作對比,不同的注音用字則看作是自創(chuàng)音切。如《河間傳》:“心怦怦恒若危柱之弦?!睆堅?“怦,披耕切。音抨?!睋?jù)查,“音抨”只在《康熙字典》中出現(xiàn),并且用于給“伻”字注音;《讀書》:“縹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睆堅?“縹,普紹切?!?按:《玉篇·絲部》:“縹,匹妙切?!薄额惼纷鳌捌ソB切?!薄稄V韻》作“敷沼切?!薄都崱穭t作“匹沼切。”)把注家自創(chuàng)音切與通行官韻中相應音切作對比,發(fā)現(xiàn)注家音切反映出來的讀音與官韻音切反映出來的讀音,有的完全相同,有的或聲紐有別、或韻不同;或聲調有異,或聲韻都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與《廣韻》《集韻》所注的讀音全同:雖然反切用字不同,但表達的讀音相同者,共193例。如《河間傳》:“心怦怦恒若危柱之弦?!睆堅?“怦,披耕切。音抨?!彪m然“音抨”乃新創(chuàng),但是其讀音與首音“披耕切”無別,而《集韻》中“抨”“怦”亦作“披耕切”,為滂母耕韻字。《讀書》:“縹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睆堅?“縹,普紹切?!逼渲小翱~”《集韻》作“匹沼切”,張氏反切用字雖然與《集韻》完全不同,但是卻都是滂母宵韻平聲字?!队文贤ひ惯€敘志七十韻》:“卜室有鄠杜,名田占灃澇?!睆堅?“鄠,侯武切。縣名。”“鄠”《集韻》作后武切,與張氏之反切讀音同。

與《廣韻》《集韻》讀音有別,聲母有別。注家之反切與官韻之反切,用字不同,讀音也只是聲母有區(qū)別。如《祭李中明文》:“又淫以雨雪紆委硱磳兮?!睆堅?“磳,字登切?!薄都崱贰按尅弊鳌白沈v切”,為精母,而張氏認為讀從母。

韻母不同,注家之音切與官韻音切在韻母上不同的有如下例:

《設漁者對智伯》:“一啜而食若舟者數(shù)十?!睆堅?“啜,姝流切。《說文》嘗也。”對表示“嘗”義的“啜”,張氏讀尤韻,《集韻》作“姝悅切”,為入聲薛韻。

聲調有異,《佩韋賦》:“忷驚怛而躑躅兮。”張云:“忷,許卭切。音兇。憂恐也?!薄皡o”即“邛”字,為平聲鐘韻字,而《集韻》中“忷”作詡拱切,屬于上聲腫韻字。

聲韻皆異的有如下例:

《貞符》:“乃下取虺蛇,上引天光,推類號休,用夸誣于無知氓,增以騶虞?!蓖?“上音側鳩切,仁獸也?!贝藶椤膀|”之音切,據(jù)童氏注,該字讀莊母尤韻字,而《集韻》作崇芻切,為崇母虞韻字。

自創(chuàng)類音切中,大部分都與官韻中所注讀音相同,重新創(chuàng)造音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注家對該字較熟悉,沒有查找工具書;或者工具書中反切用字屬于多音字,其中哪一讀音用于反切用字是不容易掌握的。另外一小部分音切與官韻所注讀音不同,可能是因為官韻中的注音不符合注家當時所認可的讀音。讀音為什么會不同值得研究,限于篇幅,本文都不作分析。但是從上述異同中,可以看出注家注音是經(jīng)過仔細推敲與甄別的。

二、 《音辯柳集》音切、釋義的價值

《音辯柳集》雖然只為柳宗元文集作注且條目不多,但是其價值卻不可忽視。王力先生將漢語史分為上古、中古、近代、現(xiàn)代四期,其中“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時期)為中古期”[8]。這一時期時間跨度大,漢語語音變化比較明顯,將這一階段的漢語面貌描寫清楚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柳宗元文集》是盛唐時期的文學作品,反映了盛唐漢語的語音面貌,而《音辯柳集》又是北宋末期南宋初期的注釋書,反映了兩宋之交的漢語語音面貌。因此既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單獨研究,分別探討相應時期的語音狀況,又可以將二者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漢語語音從盛唐到兩宋之交的發(fā)展軌跡。另一方面,《音辯柳集》的注釋有很多是對柳文中的一些歷史事件、歷史地名等歷史詞匯進行解釋的,對了解唐代歷史有很大幫助,具有一定的文獻學價值。

1. 漢語語音史價值

《音辯柳集》中注音條目的引文類音切481條,自創(chuàng)類音切212條。雖然總音切條目不多,但是卻反映了兩宋之交松江、南城等地方方言的語音狀況,對研究宋代方音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又是論證有關漢語語音結論的很好材料。

(1) 聲部。漢語語音研究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古無輕唇音”,這在《音辯柳集》中留有痕跡。如《柳河東文集序》:“粲然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迸嗽?“芒音忘?!墩f文》:‘草端也?!中敲⒔恰!薄懊ⅰ弊帜嗣髂缸?“忘”字則是微母字。從漢語通語發(fā)展史的角度看,兩母互注,說明漢語輕重唇音曾經(jīng)是不分的。

將潘氏這一音注與當時的官韻《集韻》音系相比較,又可以推斷潘氏所注之音留有宋代方言語音的痕跡。據(jù)紹榮芬先生研究,《集韻》音系中輕唇音已經(jīng)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9]。《集韻》是宋仁宗時代的官修韻書,自然應該反映當時的通語狀況,而潘氏注音晚于該書140年,為何輕重唇音還混注?原因可能是潘氏注音受當時的松江方音影響。錢毅在《從筆記、文集等歷史文獻看唐宋吳方言》[9]一文中對當時的一些筆記文集進行了考查,認為“‘呼味為寐’說明輕唇微母讀重唇明母,今天吳語依然如此”[10]。既然如此,宋代松江方音微母未曾獨立也在情理中。如果潘氏以微母字注明母字,那么該條音切是當時松江方音的反映,就說得通。

漢語語音研究另一個重要的結論是“古無舌上音”,《音辯柳集》也有痕跡。如《貞符》:“相彌以寧,琢斮屠剔。”童云:“琢,丁角切?!薄白痢弊譃橹缸?而反切上字“丁”為端母字,說明漢語通語中舌上音是從舌頭音分化而來的。

從《集韻》看宋代通語,知母、端母截然分開。那么,晚于《集韻》100多年的童氏音注中,端母、知母本不應該混切,既然相混,那么有理由相信,童氏的這個音注是當時江西南城縣方音的反映,并且“知”“端”不分的現(xiàn)象至今在部分贛方言中仍然保留。邱尚仁、李琦在《南城方言字音和〈廣韻〉的聲韻調系統(tǒng)》中指出:如今“南城方言[t]聲母含部分知、章二紐字,可以看做上古音的痕跡,也可以作為錢氏理論的一個佐證”[11]。這說明贛方言中舌頭音分化的速度與通語相比比較慢,因而兩宋之交的贛方言中舌頭音與舌上音不分也是很正常的。此外,端組知組混注的反切還有一些,如“硩,他刀切”“綴,丁劣、丁外二切”“倀,田良切”等。

關于濁聲母清化的情況在《音辯柳集》中也存在。如《祭李中明文》:“又淫以雨雪,紆委硱磳兮。”張云:“磳,字登切。并石貌?!逼渲小按尅睘榫?“字”屬從母,清濁混注,是濁音從母清化的痕跡。類似音切還有“辟音闢”“頓,徒困切”“般,北末切”“躄,蒲結切”“擗音璧”等。

(2) 韻部。反切中一般的規(guī)則是被切字與切下字要等乎相同:開口切開口,合口切合口;一二三四等韻分別對應切一二三四等韻。但是,從《切韻》到《集韻》甚至到明清時期的韻書或音義書中,都有與這一規(guī)則相違背的音切,這是語音發(fā)展的痕跡?!兑艮q柳集》中這類音切也存在,并且涉及許多韻部。舉例如下(尤、薛指韻,后面“啜,姝流切”是例子):

就其一例進行具體說明?!斗N仙靈毗》:“奇功茍可征,寧復資蘭蓀?!蓖?“蓀,息根切。”《廣韻》“蓀”字作思渾切,《集韻》作蘇昆切,兩本官韻都是合口切合口,但是童氏以開口的“根”為切下字,說明到了兩宋之交,至少在童氏口語中合口的魂韻與開口的痕韻有混用的痕跡。

2. 歷史文獻學價值

歷史文獻學是以歷史文獻為研究對象,對歷史文獻的形成發(fā)展、整理利用進行研究,探討其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因此,占有豐富的歷史文獻是歷史文獻學的基礎?!皻v史文獻涵蓋著史、經(jīng)、哲等多體系的內容,充分反映了古代社會發(fā)展狀況?!盵12]楊燕起,高國抗也說,歷史文獻的范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包括在內。”[13]

雖然《音辯柳集》只是一部隨文釋義的音義書,但是不能僅僅把它當作一部工具書,或者只把它當作研究漢語史的資料,而應該從多個角度去解讀這部著作,充分挖掘它的價值。

參考文獻:

[ 1 ] 郝桂敏. 論宋代《詩經(jīng)》學的主要發(fā)展階段及其特點[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5):36.

[ 2 ] 荀春榮. 柳宗元詩文用韻[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1992(4):301-309.

[ 3 ] 代艷. 唐五代山西詩人用韻考[D]. 武漢:湖北大學, 2003.

[ 4 ] 鄭劍英. 陜西關中地區(qū)新出土唐代墓志銘文用韻考[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11.

[ 5 ] 潘瑾. 唐代永濟詩人用韻考[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06.

[ 6 ] 馬草. 論柳宗元以道為本的美學思想[J].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1):56-60.

[ 7 ] 孟睿. 論柳宗元被貶后山水游記中的色彩[J]. 沈陽大學學報, 2005(5):105-107.

[ 8 ] 王力.漢語史稿[M]. 中華書局, 1980:35.

[ 9 ] 紹榮芬. 集韻音系簡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36.

[10] 錢毅. 從筆記、文集等歷史文獻看唐宋吳方言[J]. 社會科學家, 2010(1):152.

[11] 邱尚仁,李琦. 南城方言字音和《廣韻》的聲韻調系統(tǒng):聲類的分析研究[J]. 漢字文化, 2001(3):9.

[12] 鄧宏宇. 基于眾包模式的歷史文獻數(shù)字化系統(tǒng)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 2016.

[13] 楊燕起,高國抗. 中國歷史文獻學[M]. 修訂本.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5.

猜你喜歡
集韻張云注音
修德箴言
Electronic structure study of the charge-density-wave Kondo lattice CeTe3
《大漠英雄曲》
民族藝林(2022年4期)2023-01-19 04:06:16
荊璞《五音集韻》之形制
A Clever Bird
用語文方法為數(shù)字分組
《集韻》征引《說文》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集韻》征引《廣雅》研究
《說文解字》注音釋義識略
《集韻》編撰的起訖年代考辨
長江學術(2017年4期)2017-11-14 01:39:58
永州市| 靖安县| 收藏| 嵊州市| 新乡县| 达拉特旗| 邯郸市| 镇安县| 潢川县| 辽源市| 图片| 胶南市| 靖州| 阜新市| 河池市| 灵寿县| 金山区| 澄江县| 靖州| 手游| 绍兴县| 平舆县| 得荣县| 临高县| 平江县| 东方市| 筠连县| 德钦县| 平邑县| 修水县| 苏尼特左旗| 土默特左旗| 阿拉善右旗| 贵阳市| 阿拉善盟| 大英县| 平山县| 青阳县| 大埔县| 青川县|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