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黛
肺癌是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們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不少人都談“癌”色變。對于肺癌患者而言,疾病的降臨是不幸的。但隨著醫(y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和跨時代的變革,肺癌患者在治療方面又是幸運的,曾經確診肺癌就如同“宣判了死刑”,如今卻也能從黑暗中尋找光明。本期,我們有請站在腫瘤治療最前沿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yī)院腫瘤科(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y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帶我們走入肺癌治療的新時代。
談起肺癌治療近二十年來的巨大更迭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陸舜教授無不感慨,他娓娓道來:“二十年前,肺癌尚沒有多少有效的治療方法,還是通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細胞毒類化療方法來治療。那時,肺癌中的肺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有效率僅在25%左右,所有的治療方案都沒有太大的差別。2004年,我們進入了靶向治療的時代。在最初,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使用同樣的藥物,有的患者有效果,有的患者療效卻微乎其微。后來美國的研究人員對患者進行了基因測序之后發(fā)現(xiàn)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這是肺癌治療中的第一道‘分水嶺?!?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5/22/qkimagesjtyyjtyy201804jtyy20180415-1-l.jpg"/>
自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的發(fā)現(xiàn)和驗證開始,可謂打開了精準治療時代的大門。2009年,我國學者將吉非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IPASS研究)結果發(fā)表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就此拉開了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療的新篇章。之后短短幾年時間,肺癌治療進入了相對明確的精準免疫治療,包括陸舜教授在內的中國學者參與了很多國際重要研究方案的討論,甚至開始擔任主要研究者。2016年,中國學者關于奧希替尼(AZD9291)治療吉非替尼耐藥后T790突變的肺癌的研究再次發(fā)表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中國的肺癌治療技術從二十年前的“落后挨打”發(fā)展至今,已成為科學前沿的“弄潮兒”。
這些肺癌治療學術上的成就似乎與我們大眾百姓有些遙不可及,但正是因這一道道“分水嶺”,使得我國肺癌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從最早的一年左右的時間躍升到了近三年的生存期。這不光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每個患者的“希望之火”。且治療藥物為高效低毒的口服靶向藥,使用方便,也無需住院治療。同時國家政府鼎力支持,這些藥物很快進入了國家醫(yī)保、農保,對于中國大多數患者來說,患病后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肺癌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疾病。隨著人們對肺癌的本質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按照不同的基因類型,肺癌可以被分為幾十種。在治療方面,也需要將病情分期分型,因人而異。現(xiàn)今的精準醫(yī)療,即通過各種醫(yī)學檢測技術,精確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從而使用精準的藥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由此,陸舜教授特別強調“先檢測,后治療”的重要性,這是每個腫瘤患者“個性化治療”的前提。通過檢測,醫(yī)生能了解患者不同分型的肺癌、是什么病理、有何基因突變、免疫特征如何等,從而為患者規(guī)劃“私人訂制”的治療方案。這診前檢測,主要方式為細針穿刺的活檢。
陸舜教授說道:“很多患者不愿意做有創(chuàng)的檢查。然而,我們要將這個觀念糾正過來,要科學看待治療的這一必經過程。如果沒有經過有創(chuàng)檢查,沒有確定病理的活檢,是不能為腫瘤患者進行準確治療的。若在治療中藥物產生了耐藥,則更需要做二次活檢以尋找耐藥的原因,做精準有效的治療。我們已經走出了盲目吃藥治病的‘試錯時代了?!?h3>醫(yī)患同心:為精準治療“添磚加瓦”
目前西醫(yī)治療有化療、放療、手術、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這五種抗擊肺癌的“武器”。陸舜教授提及“科學治癌”中的綜合治療策略,特別澄清這并非是把所有的治療方案都“一股腦兒”地運用在患者的身上。
所謂綜合治療,是在摸清患者腫瘤的“個性”之后再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如身體狀況、心理狀態(tài)以及經濟能力等進行的綜合考量。陸舜教授同時也提到:“腫瘤治療要強調多學科的聯(lián)合治療,打破??浦委煹慕缦?。”
“首診這個環(huán)節(jié),也要具備科學的綜合治療概念?!标懰唇淌诮忉尩?,“對于醫(yī)生來說,首次接觸一個前來問診的患者,就要有遠瞻性,想到之后該如何用藥或者如何手術治療。對于患者來說,要先來具備??颇芰εc醫(yī)療條件能力的大醫(yī)院這里首診,而不是當病情治療不好了才轉到大醫(yī)院來‘補救?!?/p>
在陸舜教授看來,成功的治療不僅僅在于醫(yī)學條件與技術的革新發(fā)展,更在于醫(yī)患的科學觀念及團結合作。
肺癌治療這二十年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人們對腫瘤的治療理念也經歷了轉變。21世紀,這場與腫瘤的“戰(zhàn)爭”,從束手無策的“被動防御”轉變?yōu)榱朔e極尋找的“主動出擊”。在未來,肺癌的免疫治療研究將是重中之重,陸舜教授擔任的關于免疫藥物標志物的研究,也是國家科技部的重大專項。
陸舜教授自豪地說:“免疫治療有何意義呢?以非小細胞型肺癌的晚期患者為例,通過一系列的免疫治療,如今已經出現(xiàn)了五年的生存期,且五年總生存率的患者高達16%。這個數據在以前的‘化療時代簡直不可想象。那時該型這個生存率的患者只占4%左右?!比绻凑帐澜缧l(wèi)生組織定義,生存率達到五年則為慢性疾病,那么部分患者轉移性的肺癌,已經成為了一種慢性疾病,這何嘗不是人類抗癌道路上里程碑的一舉。
然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總治愈率和生存率仍然很低,尤其是已經發(fā)生轉移的肺癌,巨大的挑戰(zhàn)仍然存在。談及此,陸舜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道:“當肺癌治療的手段越來越多的時候,如何合理的安排與管理是關鍵?!边@其中包括研究出新的驅動基因改變以擴大受益于靶向治療的人群;更好地理解靶向治療的耐藥機理;以及更好地預測免疫治療的反應;研究新藥及合理設計藥物的聯(lián)合治療等。
我們與肺癌的“博弈”始終未停,人類在戰(zhàn)勝腫瘤的征程中依舊道阻且長。但我們堅信,在已經跨入精準治療的新時代,明天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