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圓
摘 要 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綜合系統(tǒng)工程,本文旨在從營造教育環(huán)境氛圍、建設教育資源、建構教育體系和結合專業(yè)技能等方面著手,他說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經營模式創(chuàng)新。
關鍵詞 高職學生 人文素質教育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人文精神培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重整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精神的內化是通過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實現(xiàn)的,包括教育對象本身的深思與體驗,需要自覺主動地切己體察。有效開展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建構全新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
1營創(chuàng)和諧的人文素質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
我們探討有效的開展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首先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明確符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更符合教育規(guī)律本身的大學教育理念和人文素質教育理念。無論從教育管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這種理念都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
第二,把握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堅持“以人為本”。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在于“成人”,我們所談的以人為本,不同于哲學上的人本主義。而是指“以人為根本,以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以人為本,本是教育的應有之意,因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人。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主要區(qū)分在于分別塑造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本質上是相通的??茖W精神很大部分反映的是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很難想象,一個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質很差的人會有良好的科學精神。
構建和完善“精神家園”。勿容質疑,當代教育中存在濃厚的功利色彩與道德問題。人文素質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是成人”教育,換言之,也就是解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僅是掌握高科技的高層次人才,更是具有崇高人格修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構建和完善與物質生活水平相適應的“精神家園”成為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刻不容緩的使命。
追求和諧發(fā)展。這里所說的和諧發(fā)展,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個人才與德的和諧發(fā)展,也就是高科學修養(yǎng)與高道德水平的平衡,確保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的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6侨伺c自然的和諧發(fā)展。第一層含義是“成人”的本來內涵。第二層含義涉及人類和自然開發(fā)利用的永恒發(fā)展。
2建設科學、合理而充足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
這里指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包含“物”的資源和“人”的資源?!拔铩钡馁Y源分兩類,一類是有形的,指教育的硬件建設,如教學場所、教學器材等等,只要保障經費的投入,這是非常簡單就可以滿足的;“人”的資源,在這里特指教育工作者,也就是我們的教師和教育管理者。
3建構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目前社會對各高校的人文教育體系的評價不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下滑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體制”、“人文教育體系的缺陷”和“社會不良風氣涌入校園”。因此,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建構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是非常緊迫和必須的。下面從三個方面來探討。
(1)建設科學合理的人文課程體系。由于課程體系中人文素質方面的課程不足,使得語言修養(yǎng)、文學藝術修養(yǎng)、文明禮貌修養(yǎng)、倫理道德修養(yǎng)、歷史和哲學素養(yǎng)等方面的整體素質培養(yǎng)缺乏保障。因此,要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增大基礎課比例,減少專業(yè)課比例,同時加大選修課力度,增設人文、社科、藝術類課程,以徹底改變高職學生只重理不重文、只重專業(yè)不重素質的教育傾向。同時,當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綜合化趨勢,也要求課程的綜合化。
(2)豐富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的方式和途徑。人文課程的開設僅僅是人文素質教育在人文知識傳授上的最基礎的工作。人文素質提升應當多渠道、多途徑來完成。如社會實踐活動、選修課、社團活動、科研活動、導師指導和教師教誨、自學、網絡、志愿者活動、校內知名教授專業(yè)講座、學生組織及社團活動、時事政治講座、第二專業(yè)輔修、人文講座、學術沙龍、推薦書目閱讀等等。在我們進行的調查中,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者活動、人文講座、學術沙龍、第二專業(yè)輔修等是選擇較多的提升人文素質的方式和途徑。
(3)改革考核體系和考試制度。長期以來,我國在不同層次的教育中都抹不掉“考試”,雖然“應試教育”的弊端和危害非常明顯,但仍然存在各級各類教育活動中。要真正有效推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改革考核體系和考試制度。對高職學生而言,我們考核應該重過程輕結果、重科研輕課程成績、重創(chuàng)新輕舊知識的掌握、重綜合素質輕分數(shù)。否則,將不利于培養(yǎng)能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市場需求的高層次、高素質復合人才。
4結合專業(yè)教學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高職教育主體是專業(yè)技能教育,以進行專業(yè)訓練和養(yǎng)成專業(yè)素質為旨歸。對高職學生來說,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教育主要體現(xiàn)專業(yè)實踐活動上。因此高職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和支撐點就在于挖掘專業(yè)本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教會高職學生正確做事與做人。此外,從未來的社會發(fā)展趨勢看,未來教育也必須以科學教育為基礎,同時又必須以人文為價值導向,科學只有與人文結合,接受人文主義的價值導向,才能使科學真正服務于人類。人文精神與專業(yè)教育的結合就是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造的科學精神和為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的統(tǒng)一,是高職學生全面素質的基本內涵,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
(1)起于技能,啟迪精神。科學和人文相融,要從專業(yè)技能入手。專業(yè)教師在講授專業(yè)的同時,力圖通過專業(yè)教學讓高職學生反省自身,因為人文精神是人的自我領悟,自我理解,其核心是反省精神。一個沒有反省精神的人,也算不上一個高素質的人。所以要注重介紹專業(yè)技能中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嘗試要求高職學生在學過一些專業(yè)技能,做過一些事情之后,從哲理高度去總結自己的經驗體會,認識反省自己,從而在學習和工作中超越自我。這樣,有助于他們在技能提升的過程中養(yǎng)成自省的精神。
(2)創(chuàng)設意境,滲透美育。發(fā)揮教育對象的想象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意境、滲透美育,有利高職學生心胸擴大、眼界放開??茖W與美的關系十分密切。將專業(yè)技能組織在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中,讓高職學生感受美,科學因其邏輯力量的內在和諧、理論架構的奇妙想象意境而具有極大的美學感染力量,如教師的板書設計既可以有視覺的美感,也能體現(xiàn)出科學的內在邏輯美;挖掘教材的內容,使高職學生在想象中,獲得美的熏陶,如教師講課語言流暢,豐富多彩,語調抑揚頓挫就給高職學生以很強的美感。這樣不僅可以啟發(fā)高職學生的思維,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
(3)營造氛圍,行為互動。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民主、寬容、向上、不惟專業(yè)的氛圍,讓高職學生去感受、體驗是不少教師著力嘗試的一種重要方式。因為在這種平等的課堂氣氛中,高職學生容易產生對專業(yè)技能的熱愛和興趣,養(yǎng)成活潑,寬容的品行,也能強化民主、團結、合作的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自己的行動來影響高職學生的行為。一節(jié)課講下來課程內容不一定都能記住,但教師的學識,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師的為人會在高職學生心里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在專業(yè)課程中滲透人文精神,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認真負責的精神感染高職學生,為高職學生做榜樣。其次,要走進高職學生心里,造成一種平等信任的氛圍,尊重高職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根據(jù)各自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4)靈活教學,啟發(fā)思維。高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如在進行數(shù)學教學時應著重求同與求異兩種思維的運用,“一問多解”是求異思維的體現(xiàn),而“多問一解”是求同的表現(xiàn)。在基礎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高職學生主動地學習,以問答指導發(fā)現(xiàn),以基本概念的學習為出發(fā)點,原理、原則的應用為重心。
(5)以悟導悟,引導思考。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要靠個人的身體力行、體驗、感悟、思考。教師要以自己的體驗去引導高職學生感悟和思考,達到師生之間靈魂的碰撞和溝通。教師要善于引導高職學生多角度地去看問題,在增強高職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高到理性的認識,教會他們正確思考問題的方法。生活處處充滿美好,充滿哲理,但不少人視而不見,這就需要教師去點撥。
(6)以人為本,止于境界。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的。人文精神說到底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教學中要克服“只見物、不見人”的錯誤傾向。
科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起于知識,但不能停留在知識層面,只有到了覺悟、理想、境界的層面,才能真正融合起來。這種境界是為人類的自有和解放而奮斗,它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又是科學作為一項與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的社會活動所體現(xiàn)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 肖坤.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一體化辦學理念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2] 曾晨曦.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3] 王日生.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實踐探索[J].現(xiàn)代德育,2014(01):123-124.
[4] 李慧.高職學生人文素質養(yǎng)成的途徑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