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研討會”展覽現(xiàn)場
2018年4月20日至5月3日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同時展出了6個展覽,分別為王麟策劃的“繪畫研討會”、孑孓社(戴陳連、馮兮、賀勛)策劃的“去寫生”、康學儒策劃的“物質與制圖”、于瀛策劃的“金陵冬季學院Ⅱ地域畫家”以及劉益紅與陽芷倩聯(lián)合策劃的“不在服務區(qū)”。其中“繪畫研討會”與“去寫生”在美術館3號展廳并置陳列,“物質與制圖”與“金陵冬季學院”在美術館2號展廳并置陳列,“不在服務區(qū)”以類似展中展的方式陳列了《電力嬰兒》這件藝術作品/展覽作品。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策劃團隊將邀請策劃的6個展覽歸納為“美術館策展研究計劃第一期——策展身份”,并希望通過分期的探討來提出一些關于策展本體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希望對職業(yè)策展人與職業(yè)藝術家在展覽策劃中進行差異化探討;第二個問題希望在展覽標準問題下探討展覽的工業(yè)化問題;第三個問題則希望在當下多元化的展覽環(huán)境中探討策展立場的問題。
“不在服務區(qū)”展覽現(xiàn)場
從策展身份出發(fā),三個策展本體問題的提出是“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策展研究計劃第一回”的出發(fā)點。策劃團隊希望用盡量開放的策劃方式來邀請策展人的加入。如果要將“策展身份”中6個獨立的展覽歸納為一個展覽項目的話,那這個項目可以被理解為是關于策展的“策展”。其目的是通過邀請策展人來并置呈現(xiàn)6個不同的展覽,而南藝美術館的“策展”則盡量向一個組織者、觀察者、記錄者的身份靠攏,以此來區(qū)別當下發(fā)生在各種展覽機構中的青年策展人計劃等類似征稿型的展覽項目。此類項目更多的是注重青年策展人的能力培養(yǎng),而選擇的權力在主辦機構所構建的評委團。整個項目的狀態(tài)在于指導年輕策展人如何進行展覽的策劃,類似于學院外的學院式的培養(yǎng)。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與此區(qū)別的是在避免美術館權威的前提條件下,給予被邀請的策展人在美術館現(xiàn)有展覽硬件條件可行性之中的最大權力。其規(guī)則是不干涉任何展覽主題的選擇,不干涉任何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挑選和討論,展廳由策展人自由挑選,展覽文獻由策展人根據(jù)具體情況自由編撰。這樣的展覽組織方式從美術館的角度考慮,更利于收集到更為完整的關于策展本體的標本。美術館作為觀察者,也更容易收集到與策展有關的問題與答案。
“不在服務區(qū)”展覽現(xiàn)場
策展身份:不論機構或是策展人進行展覽策劃,其身份是我們首先需要確立或者首先需要警惕的。在本次策展研究計劃中,策劃團隊希望通過將一位策展人與一位藝術家的展覽策劃合理并置在同一展廳,并對相似的展覽主題進行展覽層面上的解讀。其目的是為了以三組展覽策劃為“標本”,從而提出展覽究竟是展示藝術家作品還是展覽本身就是策展人作品的問題,那么試著去確立展覽策劃主體的身份就變得有意義了。在當下的展覽策劃環(huán)境中,藝術家策劃展覽或參與展覽的策劃,以及策展人參與藝術家作品或自身就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是普遍現(xiàn)象。而我們對其身份判斷的依據(jù)主要參考其學院專業(yè)背景,其最早以什么樣的身份進入藝術,或者從其多種身份之間擇其重。因為身份往往會不自覺地折射一個藝術家/策展人的習慣動作,這是身體的慣性、思維的慣性,也是審美的慣性。因此身份的確立便于為第三者視角的觀眾提供較為明確的進入展覽的路徑,也便于為研究者和批評家提供解讀展覽本身與展覽作品較為清晰的視角。從展覽進入的角度考慮,作為美術館或機構等邀請方需要確立策劃者的身份,以便于觀眾的閱讀,但這種確立并不是簡單地區(qū)分這是藝術家的策展或是策展人的策展。其身份應該是判斷這個展覽是作品的屬性突出還是展覽的屬性突出,或者是兩種屬性并重的情況。因此,對策展身份的確立更像是將帶有策劃人習慣動作的展覽擬人化,而呈現(xiàn)的展覽才是策展身份的主要載體。
左上·“去寫生”展覽現(xiàn)場
左下·“金陵冬季學院Ⅱ地域畫家”展覽現(xiàn)場
策展標準: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通過6個展覽的邀請,并提出策展標準下的策展工業(yè)化問題,是對當下策展環(huán)境中的現(xiàn)象進行的舉例分析。而從美術館的角度進行考慮,我們所說的策展的標準與工業(yè)化是在討論展覽的完成度問題。我們反復將策展身份進行討論,是因為當下策展人,特別是青年策展人的職業(yè)背景,可以分為進行過學院策展背景和展覽自我養(yǎng)成背景。學院背景下的策展人受到過專業(yè)的策展理論訓練與策展實踐的參與。而在展覽中自我養(yǎng)成的策展背景更多是從藝術家或者從藝術批評或是美術理論專業(yè)轉型而來。而上文談及策展身份所折射的習慣動作則是策展人知識構成與實踐構成的真實反映。因此學院背景下的策展人更注重的是策展的標準,而自我養(yǎng)成的策展人更注重的是策展成為作品的標準。落實到具體的展覽實踐中,經(jīng)過策展專業(yè)訓練的策展人更容易進入到策展工業(yè)化的序列之中。從展覽文本規(guī)范書寫,展覽作品與藝術家的挑選,展覽作品的位置構建,觀展者的動線營造,展簽與觀眾的思維距離等方面幾乎都以第三人稱的角度進行他向思考。相反,未經(jīng)過學院策展背景訓練的策展人,更多希望進行第一人稱的表述。這種第一人稱表述與策展工業(yè)化程度沒有等比的聯(lián)系。如果將策展的工業(yè)化理解為策展的技術,那么進行第一人稱表述的策展人更希望將觀念構建在技術之上,僅僅是不同身份的策展人在處理觀念與技術的比例分割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美術館策劃團隊在提出策展標準問題的同時,更偏向于策展技術的先行,因為技術作為觀念的視覺承載方式,如何先有效地呈現(xiàn)給觀眾,然后再探討觀念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美術館從代表觀眾的角度出發(fā)討論展覽接受的順序問題,這個問題也涉及策展立場的問題。
策展立場:對策展立場問題的提出,是因為在當下的展覽環(huán)境下,公立美術館、公立學院美術館、私人美術館、畫廊、公共空間、非營利機構所呈現(xiàn)的展覽所應該有的差異性表達。但現(xiàn)實情況下,大多數(shù)展覽發(fā)生并沒有體現(xiàn)出一種清晰而明確的差異性,而更多的帶有策劃者的個人印記。也就是說同一個策劃人如果受到不同性質的邀請,其策展呈現(xiàn)應該是有差別的。策展人作為一種職業(yè),策展作為一種工作,我們究竟為誰工作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以英美的法律體系為比喻,職業(yè)的策展人所代表的只能是辯方與控方中的一方,策展作為一種職業(yè)也只能夠代表一方面的利益,真正對判決產(chǎn)生影響的是陪審團的抉擇,而法官僅僅是規(guī)則的監(jiān)督者與宣判人。在這里,策展人只有向觀眾呈現(xiàn)展覽才是最終的目的。因此,如果按職業(yè)標準去要求策展人,其針對不同機構所面對的觀眾人群也應該是其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因此,在保持策展理念與作品呈現(xiàn)完整的前提條件下,根據(jù)不同的展覽場域進行策展技術與表達上的靈活轉換也是值得去思考的。
關于三個問題的提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對于6個策展項目的“策展”一直站在中立觀察者的角度進行考慮。美術館提出開放的問題,6個策展人用展覽給出開放的回答,6個展覽中的藝術家則用作品回答策展人的問題。對于一個參觀者或者研究者,其給出的答案也應該是開放的,而他們的觀察視角與參考資料將要看是從“美術館——策展人——藝術家”三段中截取哪一段或幾段了。
“金陵冬季學院Ⅱ地域畫家”展覽現(xiàn)場
“繪畫研討會”展覽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