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慶
(核工業(yè)西藏地質調查院,四川 成都 610052)
該礦區(qū)位于阿爾金山地區(qū)中西段位置。大地構造位于青藏高原北緣,塔里木地臺南緣的阿爾金斷隆南側,緊鄰東昆侖褶皺系祁曼塔格優(yōu)地槽褶皺帶。新的大地構造劃分中,礦區(qū)位于塔里木—阿爾金地塊中的阿爾金斷隆南緣,南靠阿爾金南緣蛇綠構造混雜巖帶,東鄰柴達木地塊的祁曼塔格裂陷槽(吐拉盆地)。阿爾金北東東向巨型走滑大斷裂橫貫全區(qū),區(qū)域上巖漿活動頻繁,斷裂構造發(fā)育,以壓扭性為主要特征。
區(qū)域構造主要為阿爾金斷裂構造,是由以阿爾金山兩側斷裂為主體向兩端伸展的一系列走向北東—北東東(50o~75o)的壓扭性斷裂組成的構造系統(tǒng),以明顯的左行扭動,強烈的挽近活動及貫穿性和巨大的規(guī)模為特征,它控制了青藏高原的西北邊界和塔里木盆地的東南緣,主要包括阿爾金南緣斷裂、阿爾金北緣斷裂、米蘭—紅柳園斷裂、且末—黑尖山斷裂和羅布莊—星星峽斷裂[1]。
區(qū)域內的巖漿巖以侵入巖為主,為早—晚期華力西期侵入旋回,以華力西中期為侵入主期。侵入巖以鈣堿系列中性—酸性巖為主,次為超基性巖、基性及少量堿性巖,走向與區(qū)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2]。
礦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由中元古界長城系巴什庫爾干巖群紅柳泉巖組Chh及古元古界滹沱系阿爾金巖群Pt1A和新生界第四系(Q)。
古元古代阿爾金巖群主要分布于阿爾金斷隆帶內,為一套區(qū)域動力熱變質作用的低角閃巖相—高角閃巖相中—深變質巖系。
根據(jù)其變質巖石組合、構造變形樣式、原巖建造特征,結合同位素年齡。
將巖群劃分為5個巖組,由老至新為:變粒巖組Pt1A(gnt)、片麻巖組Pt1A(gn)、片巖組Pt1A(sch)、大理巖組Pt1A(mb)和變基性火山巖集中出現(xiàn)的變火山組Pt1A(mas)及五個規(guī)模較大的變質侵入體(gg)。
紅柳泉巖組(Chh)地層僅出露于工作區(qū)內中段陡崖處,地質勘查工作幾乎無法進行,該段巖性多為遙感解譯及滾石中查證。該巖組在工作區(qū)內主要出露片麻巖及大理巖[3]。
根據(jù)區(qū)域構造演化期次及工作區(qū)斷裂構造特征,按照延伸方向將區(qū)內斷裂構造分為兩組,分別是北東—南西向,北西—南東向。
工作區(qū)內晚奧陶世侵入巖主要出露在古元古—中元古界變質巖系中,主要巖性為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組成,在巖體中還能見到大量的片麻巖、片巖、大理巖的殘留體和捕擄體。
礦區(qū)巖脈為花崗閃長巖,侵入白云石大理巖內,對圍巖發(fā)生接觸交代反應。主要礦化蝕變種類有:綠簾石化、透閃石化、軟玉化、蛇紋石化、滑石化。
礦區(qū)內綠簾石化蝕變較強,蝕變寬度約為0.6m,主要發(fā)育于巖脈邊緣破碎帶內,明顯受巖脈的展布形態(tài)控制。
礦區(qū)內透閃石化蝕變大致沿北東向展布,范圍自西向東逐漸收斂,靠近巖脈的一側蝕變比較強烈,平均寬度約為7m,延裂隙發(fā)育柱晶狀透閃石,局部蝕變強烈部位形成透閃石巖;透閃石巖由灰白色漸變?yōu)槿榘咨?,結構由中粗粒變晶至較細粒變晶或近隱晶質結構;透閃石巖所含雜質較少,混有少量蛇紋石化、石英團塊,由淺至深巖石所含雜質逐漸減少,偏乳白色、純白色,在深部出露結晶完整的黃鐵礦顆粒,鑲嵌于晶簇狀透閃石巖中;較遠離巖脈的一側發(fā)育軟玉化,呈青綠色斑點狀鑲嵌于透閃石化白云是大理巖內,平均寬度約1m。
礦區(qū)內蛇紋石化蝕變范圍較廣,蝕變寬度約為10m,其中發(fā)育有橄欖蛇紋白云石大理巖,橄欖石含量14%,蛇紋石含量26%。
礦區(qū)內滑石化多延構造發(fā)育,在構造局部形成團塊、條帶狀滑石,多產于蛇紋石化范圍邊緣;滑石塊度大小不一,常呈現(xiàn)串珠狀產出,受構造、裂隙控制明顯。
除以上蝕變外,礦區(qū)還廣泛發(fā)育有硅化,局部硅化強烈形成石英脈,延構造發(fā)育,呈團塊或條脈狀;硅化幾乎貫穿整個蝕變帶,中部透閃石化帶強烈部位硅化也相應強烈,向外側遠離巖脈處硅化相對減弱;由內向外呈漸變減弱的趨勢。
從由淺至深蝕變在垂直梯度上的變化特征可以總結出,越往深部透閃石化、綠簾石化、硅化越強,而滑石化則較弱,這符合玉石成礦在蝕變分布上變化的特征,對成礦有一定指示作用。
表1 礦區(qū)礦化蝕變與其它礦山對比表
總結礦區(qū)內蝕變種類及其在水平梯度變化情況,可以出從巖脈至圍巖間的蝕變情況進行劃分,具體可分為四個帶:內帶—過渡帶—成礦帶—外帶。
(1)內帶:出露花崗閃長巖巖脈,伴有少量綠簾石化蝕變,巖脈偏酸性,為玉石成礦提供必須的SiO2及H2O;
(2)過渡帶:以綠簾石化為主,夾有少量的蛇紋石、透閃石化及硅化,伴有構造作用及碳質析出,構造普遍較大,為巖脈提供了上侵的通道;
(3)成礦帶:以透閃石巖為主,伴有硅化及少量的蛇紋石化。透閃石化強烈形成透閃石巖,透閃石巖呈塊狀,粒狀變晶結構,粒徑大小不一,往遠離巖脈的方向粒徑有變小的趨勢,透閃石化在裂隙中形成放射狀透閃石晶體;
(4)外帶:以橄欖石、蛇紋石為主,伴有滑石化及少量透閃石化。蛇紋石化呈條帶狀、網(wǎng)脈狀、團塊狀、顆粒狀產出,團塊狀及顆粒狀的蛇紋石化是成礦同期產生的蝕變,條帶及網(wǎng)脈狀礦化蝕變是受后期構造運動控制,多產于裂隙中。
針對不同礦種,展現(xiàn)有不同的礦化蝕變組合,玉石礦的蝕變主要有:綠簾石化、透閃石化、蛇紋石化、滑石化。通過對比不同礦區(qū)的蝕變種類(表1),可以看出針對玉石成礦,不同礦區(qū)在蝕變上的表現(xiàn)具有一致性,按蝕變分帶均可劃分為內帶—過渡帶—成礦帶—外帶。
值得指出的是,在礦區(qū)內從過渡帶至外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硅化,硅化多呈現(xiàn)團塊狀、條脈狀,與蝕變同期生成,也伴有少量后期石英脈;而蛇紋石化分布于外帶,呈星點狀分布,局部順構造展布呈蛇紋石脈,蝕變強烈且完整地段形成蛇紋石玉。
玉石礦一直是業(yè)界找礦的難題,除地表直接出露礦體易于揭露和開采之外,其地表展露有限的地質信息,沒有相應的物探儀器進行深部指引,只能地表追索揭露,且揭露工程量大,投資風險高等因素,導致玉石礦在勘查以及成礦研究方面進展相對較慢。
此蝕變分帶的方法對玉石找礦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探查玉石成礦的潛力,對未出露地表的玉石礦脈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對玉石礦的查找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唐延齡等.新疆非金屬礦床[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218—229.
[2]傅昆.新疆且末縣青羊溝玉石礦地質特征[J].新疆有色金屬,2009:28—29.
[3]范二川,蘭永文,戴朝輝等.貴州省羅甸透閃石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預測[J].礦物學報,2012,30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