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葦
我有一個群,群名作“圍爐夜話,賞器瀹茶”,只五個人。
紫砂藏家阿甘,金繕手藝人曉凌,古器物玩家葡萄,獨立攝影師烏鴉醬和一個伺弄小文字和茶的我,五個不同的靈魂,每天在一個小群里聊著各式各樣有趣的話題。不過聊最多的,仍是器和茶。因為這兩者大家共同的愛。用文藝的方式表達(dá),就是“遇見相似的靈魂”。
立春前的那晚,福州城里下起了雪。對于南方臨海的城市,是數(shù)十年不遇的罕至。
南方特有的濕冷,生生的像要鉆進(jìn)骨頭。
“風(fēng)雪忽至,方才覺察衾枕沾染了些許寒意,起身又見窗外大雪初霽,茫茫然唯余天地間留白一片。于滿目清明之中閑坐一處,起炭、生火、扇風(fēng)、煎茶,一氣呵成。此情此景,端的是“兩腋生風(fēng)起,我欲上蓬萊”之風(fēng)雅無邊。”
文人空間趕羞節(jié)氣適時推出新書《茶煙外:爐事》,繪出寒天凍地里起炭生爐、煮水渝瀹茶的雅境,極向往。
此意起,五人皆附和。遂,立春時,圍爐茶事起。趕上節(jié)氣,儀式感自更強烈些。
什么樣的茶才合此時令?細(xì)細(xì)想過,最后選了十五年陳的老叢水仙。
馬頭巖的山場,陳放十五年從未開封,走過時光的茶會沉淀出怎樣的氣質(zhì),心里不免生奇。
備好了茶,再為茶量身選器。這是對一泡茶的尊重。爐是葡萄的私藏品,雖然是近年新仿之物,但葡萄刻意留下的使用痕跡模糊了它的年代感。特別是葡萄親手鋦的那幾顆釘,不僅使人為變得自然,且用古拙代替了新俏。爐之外,炭、煮水器、主泡器、茶杯樣樣皆精。
炭是不去肉的橄欖炭,煮水器是最傳統(tǒng)的潮汕銚子,主泡器選了晚清的朱泥壺,茶杯是德化最經(jīng)典的象牙白蛋殼杯。
這是第三次試這茶,前兩次都由我主泡,這次單純的從一個喝茶者的角度來欣賞這茶,所以換由葡萄司茶。
有時候,距離讓真實更易發(fā)現(xiàn)。吃茶前五人默契,皆不語。水尚未開,先細(xì)細(xì)地觀察茶葉的外形。
時間,的確有著不容忽視的力量。十五年對于一泡茶的改變,單從干茶便可窺見一二。
干茶已由新茶時的青褐色轉(zhuǎn)為暗紅褐色,在密封存儲過程中茶葉自身的轉(zhuǎn)化下,葉片表面稍掛白霜,條索尚緊結(jié),身骨尚重實。細(xì)嗅下,陳味明顯,稍帶雜味。
沖泡巖茶本身對水溫就有著較高的要求,老巖茶更甚,充分沸開的水和保溫性較持久的主泡器一個都不可少。
四下皆靜,只聽得爐內(nèi)橄欖炭燃燒的噼啪,銚子里水的聲響,從蚯音到松風(fēng),再復(fù)歸平靜時已可瀹茶。 先溫壺,茶入壺后,再以沸水淋壺,這樣在寒冷的天氣里才能保證將巖茶的內(nèi)質(zhì)激活。
因為在干茶時間到了較明顯的陳味,所以第一道較快出湯。茶湯湯色呈淺橙黃色,尚透亮,入口陳味明顯,雜味在沸水的沖瀹下也更放大了些。所以第一道茶湯的愉悅度并不高。
第二道茶湯的湯色更深了一些,呈橙黃色,尚透亮,入口順滑,陳味和雜味仍明顯,但稍弱了一些,且在陳味和雜味之后,杯蓋的花果香馥郁,且留香持久。
緊接著第三、四、五道,茶湯的析出物到達(dá)峰值,湯色轉(zhuǎn)為橙紅色、深橙紅色,尚透亮,陳味和雜味在第三道時已不明顯,第四道時杯蓋香和掛杯香已很干凈,花香馥郁幽長,帶甜味。茶湯入口,稠滑之外,厚度的感受也很清晰,老叢特有的木質(zhì)感在口腔內(nèi)能被輕易識得,兩頰生津明顯,甜潤飽滿的感覺從口腔彌漫到喉嚨,口腔的愉悅度高。
第六至九道后,茶湯的濃度稍下降,湯色也相應(yīng)改變,經(jīng)歷從橙紅色轉(zhuǎn)為淺橙紅色、橙黃色、淺橙黃色的變化;每道香的層次變化依然清晰,前味是芬芳的花香,后味是清幽的蔗甜;甘醇和清透,成了茶湯的主要滋味特征,這點和香氣的變化相一致。因濃度降低,茶湯對口腔的刺激感減弱,不過帶來的卻是另一種復(fù)歸平和的喜悅。
茶沖瀹自此,葉片中的水份已經(jīng)飽和,所以,九道之后改為煮飲。
和泡茶一樣,煮茶依然有功夫。將舒展的茶葉裝入事先已經(jīng)溫好的陶壺,加入溫水小火慢煮,茶和水的比例大概保持在1:20左右。水沸時,為保證第二壺的口感差別不懸殊,只倒出一半,再將陶壺注滿水,煮第二道。
小火煮出的茶湯,茶湯濃度高,老叢水仙特有的木質(zhì)感和甘蔗甜都十分明顯,對口腔的刺激性大,體感也特別明顯,只三杯身體就溫?zé)衢_來。
沖瀹時就已舒展的葉底,在陶壺中煮過兩道之后,葉張幾乎全部展平,青褐帶紅邊,鮮活軟亮。到此,一泡茶飲盡。
相比老叢水仙最出名的竹窠、慧苑坑等,馬頭巖的老叢水仙是讓人陌生的,和武夷山的許多山場類似,馬頭巖也因肉桂而出名。
事實上,在武夷山眾多的山場分割里,馬頭巖的面積相對較大。除我們所熟知的那片典型的位置外,往外延伸開來有許多的微小次山場,只有最本土的馬頭小分隊的茶農(nóng)們所熟知。這款老叢水仙正是來源于此。
雖然天氣和手法不同,不過立春當(dāng)日的品飲感受和前兩次自己主泡時的品飲感受基本相符合。含而不露的幽沉氣質(zhì),是對這泡老叢的總體印象。
來自馬頭巖的這泡老叢水仙,當(dāng)年的焙火并不高,中足火,所以雖然自然陳化了十五年,湯色依然只有深橙紅色,也正因為是中足火,所以第二、三道后被水喚醒的茶香才會如此鮮活,而滋味的起承轉(zhuǎn)合,則是源自山場的天然恩賜和茶葉初制階段的精良技藝。
倉儲的不到位是造成茶前兩道雜味明顯的原因所在,惟一的遺憾吧。
當(dāng)你用心待一泡茶時,被它藏進(jìn)葉脈中的秘密,定全然吐露。這是茶的無己心。
立春之后無限春,吃茶一盞“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