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禁止被告的官府、官員巧立名目報復(fù)越訴之人。官員若借故報復(fù)越訴之人,反坐其罪
現(xiàn)代法學中的行政訴訟,可以用一個通俗的說法來概括:“民告官”。中國古代盡管沒有“行政訴訟”的概念,但“民告官”的訟案還是屢見不鮮的,比如《包公墓志銘》便記載了一起訟案:一名市民到開封府狀告某貴臣,稱貴臣“逋物貨久不償”,即欠債不還。包拯“批狀,俾亟還”,但貴臣自恃權(quán)勢,拒不償還,包拯當即傳貴臣到庭,與原告對質(zhì),“貴臣窘甚,立償之”。
如果說,個案說明不了問題,那我們不妨來看看宋朝人怎么說。黃庭堅在一封致友人的書信中提到,江西路的“健訟之民”,平日“一不得氣”,即“詆郡刺史,訕訐官長”。這些“刁民”受了點委屈,便將長官告上法庭。
見多識廣的開封市民更是不憚于“民告官”。一位宋朝官員發(fā)牢騷說:“王畿之吏,大抵尚因循,好取譽;民狃悍猾,務(wù)不直以亂治,亡所尊畏,侮慢驕狠,或時執(zhí)上官短長,側(cè)睨若相角,急則投銗筩,撾登聞鼓矣?!币馑际钦f,京城之民不畏官吏,常抓著官府的短處不放,跟官員爭長短,也不給領(lǐng)導好面色看,急了就寫檢舉信(銗筩即舉報箱),或者到直訴法院(登聞鼓院)控告。
南宋時的臨安市民也一樣。《咸淳臨安志》收錄的一篇《鼓院題名記》說:從前,平民能夠“奔走于官府之庭者,固甚難”,得以“叫號于有司以冀萬一之聽者,抑又甚難”;而“今也,無遠近,無強弱,操盈尺之紙,書平時之憤,曾不崇朝即徹淵聽,視帝閽萬里若咫尺”。今,即指宋代。宋人向登聞鼓院遞交起訴官員的狀紙,不用一日功夫,便可送達御前。
為方便“民告官”,宋政府于咸平六年(1003)立下“行政訴訟法”:“若論縣,許經(jīng)州;論州,經(jīng)轉(zhuǎn)運使;或論長吏及轉(zhuǎn)運使、在京臣僚,并言機密事,并許詣鼓司、登聞院進狀?!逼矫袢籼岣婵h政府或縣官,可到州一級的法院遞狀;若提告州政府或州官,可到路一級衙門;若提告高官,則可到設(shè)于京師的直訴法院。
宋王朝的直訴法院通常有兩個:登聞鼓院、登聞檢院。按訴訟程序,“諸人訴事先詣鼓院,如不受,詣檢院,又不受,即判狀付之,許邀車駕,如不給判狀,聽詣御史臺自陳”。意思是說,告狀人首次提起直訴,應(yīng)先至登聞鼓院遞狀;如果鼓院不受理,再至登聞檢院;如果檢院也不受理,必須給出書面意見(判狀),告狀人可以拿著判狀攔駕告御狀;如果檢院不給判狀呢?可以到御史臺申訴。
為保證“民告官”得到公正的裁決,宋政府又立法規(guī)定:“諸州,訴縣理斷事不當者,州委官定奪。若詣監(jiān)司訴本州島者,送鄰州委官;諸受訴訟應(yīng)取會與奪而輒送所訟官司者,聽越訴?!泵鞔_要求“民告官”的案子不能交給被控告的衙門審理,官府不能同時既當被告人又當仲裁官。受理訴狀的上級法司如果將案子交回被訴衙門處理,聽民越訴。
越訴,即“越級上訴”之意。歷代司法均實行審級制度,禁止越訴,如《唐律疏議》規(guī)定,“諸越訴及受者,各笞四十?!北彼吻捌谕瑯酉拗圃皆V,但到了后期,越訴的禁令便松弛了,南宋時,朝廷更是制定了一系列“越訴法”,“廣開越訴之門”。
按照宋朝“越訴法”,平民在遭遇到如下情況時,可以合法越訴:1.司法不公,“民間詞訴……茍情理大有屈抑,官司敢為容隱”,當事人可越訴;2.官府侵占私產(chǎn),“官司占田不還,許越訴”;3.官府橫征暴斂,“州縣于數(shù)外妄有科折……以加耗為名,大秤斤兩,如有違戾,許民越訴”;4.官府亂收費,宋廷“累降指揮約束州縣,不得因公事輒科罰百姓錢物,(違者)許人越訴”;5.官吏勒索商賈,“現(xiàn)任官員收買飲食服用之物,并隨市值,各用現(xiàn)錢,不得于市價之外更立官價,違者,許人戶越訴”;6.發(fā)現(xiàn)官員貪污腐敗,“命官犯入己贓,許人越訴,其監(jiān)司不即按治者,重行黜責”……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越訴案通常都表現(xiàn)為“民告官”形式,被告人往往都是官員。而且,宋政府還要求,“人戶于條許越訴,而被訴官司輒以他故捃摭者,隨其所訴輕重,以‘故入人罪坐之?!奔唇贡桓娴墓俑⒐賳T巧立名目報復(fù)越訴之人。官員若借故報復(fù)越訴之人,反坐其罪。因此,我們可以說,宋政府“廣開越訴之門”,其實是為“民告官”開放更多通道;宋王朝的“越訴法”,實際上就是古代中國的行政訴訟立法。
在宋朝的行政訴訟立法中,還有一條非常奇特的規(guī)定:如果是“民告吏”(屬廣義的“民告官”),則即便是誣告,告狀之人也不用“反坐”。古代官府對誣告者,一般都會給予“反坐”的懲罰,即如果控告不實,告狀人反坐其罪,但宋代的“民告吏”是例外,一位叫吳雨巖的南宋法官說:“天下未聞有因訴吏而坐罪者,明知其帶虛不坐,明知其健訟亦不坐,蓋訴吏猶訴賊失物,終無反坐也?!边@位南宋法官因此發(fā)出了一聲感慨:“官終弱,民終強?!?/p>
坦率地說,歷史上,“官終弱,民終強”的時代,還真不容易見到。
(作者系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