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芳
刺猬,顧名思義,是一種有刺的小動物,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心理效應和它有關,被稱為刺猬效應。關于刺猬效應還有一個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在寒冷的冬天,兩只刺猬為了取暖而依偎在一起,開始因為距離太近,身上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隨后,它們拉開了適宜的距離,不但能夠取暖,也不會傷害對方。叔本華在其哲學著作《人生的智慧》中講述了這個故事,也提及了廣為傳誦的名言:“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刺猬效應主要出現(xiàn)在人際交互中,人們在社交中如何保持合適的距離的確是一門藝術。“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恰到好處是其中的真諦。那么,心理學家對于刺猬效應又有哪些見解?我們?nèi)绾瓮ㄟ^科學家的幫助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呢?
在親密關系中,很多人認為配偶和情侶之間如膠似漆、親子之間形影不離、朋友之間親密無間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實際并非總是如此。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在空間和距離上存在倒U型關系,適當?shù)目臻g和心理距離會使人舒服自在,過遠或過近的距離會使人產(chǎn)生壓抑、厭惡和疏離。
處理夫妻和情侶之間的親密關系是門復雜的學問。在親密關系建立初期,雙方都希望接近對方,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隨著親密關系升級,雙方步入婚姻,熾熱歸于平淡,光環(huán)逐漸退去,差異和缺點日益顯現(xiàn)。這時,適宜的距離則成為夫妻雙方維持穩(wěn)定關系的重要因素。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給雙方足夠的空間,個體可以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和事業(yè),有自己的朋友圈,既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和發(fā)展,整個家庭系統(tǒng)都能從中獲益。
家庭系統(tǒng),其實是一個包含各種親密關系的大系統(tǒng)。就核心家庭系統(tǒng)來說,它是由父母亞系統(tǒng)、夫妻亞系統(tǒng)、親子亞系統(tǒng)和同胞亞系統(tǒng)組成的。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默里·鮑文認為家庭內(nèi)存在兩股力量:一是尋求歸屬,即融合;另一個是尋求個體化,即分化。理想狀態(tài)的家庭關系應處于這兩股力量的平衡狀態(tài),正如刺猬效應一樣,既親近又有適宜的距離。各個亞系統(tǒng)之間的交互會影響整個家庭的功能結構。夫妻亞系統(tǒng)伴隨家庭的形成而出現(xiàn),雙方相處需要親密但不能形成桎梏。隨著第一個孩子出生,父母亞系統(tǒng)和親子亞系統(tǒng)就出現(xiàn)了。良好的父母亞系統(tǒng)應該形成界限,孩子既可以跨過界限接近父母,但又不能干擾夫妻亞系統(tǒng)的功能。有些母親在孩子出生后,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的父親,長此以往,不但會影響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也不利于父親參與孩子的教養(yǎng)。隨著孩子長大,父母亞系統(tǒng)的界限會更具彈性,孩子既可以接近父母,也可以獨立,父母既關心愛護子女,也有自己的空間。當?shù)诙€孩子出生時,會出現(xiàn)同胞亞系統(tǒng),孩子們之間在互動中學會支持、合作、保護、競爭、反擊以及協(xié)調(diào)。
在家庭系統(tǒng)中,親子關系是令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在探討與孩子有效溝通和親密相處的著作《如何擁抱一只刺猬》中,作者一開始就提到了現(xiàn)在的孩子很難溝通,他們就像身上長滿刺的小刺猬。你想擁抱那只小刺猬但也不想受傷害,怎樣做才好呢?給孩子空間,愛而不寵,給自己空間,嚴而有度。在心理學和教育學中,都有“做父母的黃金十年”和“兒童可接受教育的黃金十年”的說法?!包S金十年”是指孩子0~10歲這段時間,年幼的孩子會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可以利用這一時期和父母一起養(yǎng)成好習慣。在孩子的兒童時期,父母會手把手教孩子學習生活技能,一旦學會之后,父母就應該放手,給孩子留出發(fā)展空間,而不是繼續(xù)替他們完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受到過多關注的孩子可能很難形成自己的主見,長大之后容易形成依賴型人格。即使在“黃金十年”中,父母也要與兒童保持一定的距離,使他們有自己發(fā)展的空間。10歲之后,兒童發(fā)展為青少年,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這時父母的教育逐漸不那么容易影響他們了,朋友、師長在青少年心目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加大。如果在10歲之前已經(jīng)建立了好習慣,這些習慣在 10歲之后會引導和約束孩子,父母不必過于強行闖入孩子的世界。雙方保持親密而適宜的距離,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同時有自己的空間;父母感到與孩子可以良好溝通,建議被接受采納,同時也有空間處理夫妻和其他家庭系統(tǒng)關系。
除上述親密關系之外,我們還有上下級、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需要相處。在職場中,領導者要做好工作,需要與被管理者保持“親密有間”的關系。這是一種不遠不近、恰當?shù)暮献麝P系,領導者既要有親和力,也要與被管理者保持心理距離,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美學上有句名言:距離產(chǎn)生美。人與人之間如果想和諧相處,也需要保持一定的人際空間距離。一般來說,陌生人之間會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間距離,這樣才會讓彼此感覺輕松自在。靠得太近,容易給彼此造成威脅,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空間侵犯”。相互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志。人們在交往時,選擇正確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
刺猬效應強調(diào)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人際距離則是心理距離的一種。那么,科學家在研究人際距離的過程中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呢?
在心理學研究中,人際距離代表他人在“自我”方面的包含度、在“自我”心目中的位置?!白晕野恕笔侨穗H距離的重要衡量指標,指個體通過建立親密關系將他人包括進“自我”的形式,表現(xiàn)為“自我”和“親密他人”具有較多的相似表征。
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際距離過程中首先發(fā)現(xiàn)了“自我參照效應”。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在比較字形和語義的人腦加工過程中,和自身有關聯(lián)的加工過程會獲得更優(yōu)秀的記憶成績,比如被試者自己的名字。當加入“親密他人”,比如父母、配偶或朋友作為參照對象時,自我參照效應會被減弱,當所引入的參照對象是遠距離的公眾人物時,自我參照效應則顯著增強。隨后,研究者又發(fā)現(xiàn)了朋友參照效應、戀人參照效應、母親參照效應等,這些都被稱為“他人參照效應”。
在腦成像的研究中,人腦的腹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zhì)較多參與“自我”的人格、外貌及母親的人格的加工,但不包括母親的外貌的加工。通過對有雙重文化背景的被試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西方文化背景的“自我”會有更強的腹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zhì)和右側紋外皮質(zhì)的激活,而中國文化背景的被試者在加工“自我”、母親和重要而無認同感的他人時,全腦都沒有差異。換句話說,就是西方文化背景的被試者在腦區(qū)上的表現(xiàn)多數(shù)情況下是“你是你,我是我”,而中國文化背景的被試者在腦區(qū)上的表現(xiàn)多數(shù)情況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做決策時,人際距離也會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例如,某人買了某股票并同時建議自己的叔叔購買了該股票,最終沒有獲得預期收益。在對收益進行后悔評分后發(fā)現(xiàn),人際距離越近,后悔評分越高,也就是說在自己未能獲益的情況下,體驗到的后悔更加強烈。這說明人際距離越近,對決策事件的解釋水平越低,隨后在獲得負性結果反饋時體驗到的后悔就越強烈。
有首歌名為《刺猬的擁抱》,其中有句歌詞是:“誰知道刺猬都怎樣擁抱,才不會痛到放掉;我的自尊和你的驕傲,能不能和好?!比伺c人之間的相處,留出空間,保持適宜的距離,讓彼此的自尊和驕傲都不再無處安放,這樣才能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的愉悅和幸福。
解釋水平是指人們對于事物表征的不同抽象水平,這一抽象水平有高有低。
高解釋水平表征,即用主要、核心、本質(zhì)、去背景化的特征來表征事物,例如把錢表征為文字。低解釋水平表征,即用次要、輔助、非本質(zhì)、邊緣化、細節(jié)化、背景化的特征來表征事物,例如把錢表征為圖片。
與自己人際距離遠的“籠統(tǒng)他人”相比,男性會為人際距離近的“具體他人”做出更加冒險的決策,而女性會為人際距離近的“具體他人”做出更加謹慎的決策。但是,當加入 “是否和本人相似”這一條件后,男性和女性的決策便沒有區(qū)別了——與“心理距離較近的相似他人”相比,人們更愿意為“心理距離遠的不相似他人”做出更為冒險的決策。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和自己一點都不像的陌生人,人們更愿意讓其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