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龍
同股不同權,本質上是一部分持有少數比例普通股的股東,通過此架構占有多數比例表決權,實現對公司的完全控制。此類股東大多為公司創(chuàng)始人及核心高管。作為公司控制人,除了和普通投資人一同享受股權利益,還能享受控制權帶來的私人利益,譬如取得高額報酬、享受超標福利、擴大關聯裙帶等有形利益,還可以按自己偏好確定經營方針、塑造個人名望等無形利益。當然,很多私人利益并不違反法律,甚至是對管理者勤勉工作的合理報償,但這種合理性的邊界并不清晰,也缺乏約束機制。再者,管理層可以享受各種待遇卻不努力工作,如果說管理層的欺詐、不誠信的行為尚可由法律應對,那么,對純粹懶惰或者愚蠢的管理者,法律就很難約束了。能對付這種劣質管理層的只有通過市場競爭,在管理權流動的過程中,讓優(yōu)秀的管理人才將他們替換掉。當公司股權所對應的控制權的自由流動被阻斷之后,公司治理會變得僵化,市場競爭和大股東均無法約束管理層,股東面臨的代理人成本會大大增加,公司的系統(tǒng)性風險會上升。
對于同股不同權的態(tài)度,各國各地均有差異。大體而言,美國和歐洲國家法律對同股不同權的態(tài)度更加寬容。法國、丹麥、荷蘭、匈牙利、芬蘭和瑞典等國都允許公司以簡單多數超過2/3的股東贊成為條件,發(fā)行具有不同表決權的普通股。而英國對同股不同權非常嚴格,要求超過3/4的股東同意,公司方可施行同股不同權;2014年后,英國的金融監(jiān)管局正式禁止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采用同股不同權。中國香港地區(qū)和新加坡一貫不允許同股不同權,直到2017年開始修訂相應的上市規(guī)則。
美國的情況則較為曲折。早期法律對股東的表決權沒有限制,公司可以自行確定。1900年之前,大多數美國公司都采用同股同權的原則。此后20年,雙重股權結構開始在美國流行起來。由于受到學術界反對觀點的影響,NYSE于1925年首次表示要對同股不同權公司的上市加以限制,1940年NYSE宣布不再允許擁有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上市,這一直延續(xù)到1980年代。由于1980年代美國出現了惡意并購浪潮,出于抵御惡意并購的需要,各上市公司紛紛要求實施同股不同權。美國主要的證券交易所均開始接受同股不同權的公司掛牌。1990年代后,美國SEC敦促NYSE、AMEX和NASDAQ等證券交易所采用共同的股東表決權規(guī)則,對于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實施共同的上市規(guī)則。至今,美國證券交易所均允許公司IPO時采用雙重股權結構。近年來在美國IPO的眾多大型高科技企業(yè),如Google、Groupon、LinkedIn、Yelp、Zynga、京東等均采用了同股不同權的架構。但出于對內部人控制的擔憂以及日益積極干預公司的經營決策,美國的機構投資人及其代表,如機構投資人協(xié)會(CII)和機構股東服務公司(ISS)等,最近幾年開始對雙重股權結構表示出越來越多的不滿和質疑。2012年,CII向NYSE和NASDAQ發(fā)出公開信,敦促這兩家證券交易機構禁止具有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上市。
在我國的法律環(huán)境下,始終堅持的是同股同權、同股同價的大原則,長期思維定勢是認為同股就應該同權?!豆痉ā穼煞萦邢薰镜挠嘘P規(guī)定是:“股份的發(fā)行,實行公平、公正的原則,同種類的每一股份應當具有同等權利”;“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會議,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而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規(guī)定則略有放松:“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這一規(guī)定允許有限責任公司在章程內自行約定表決權比例。在我國資本市場,對于上市公司一直是同股同權的原則,直至2018年3月,證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開展創(chuàng)新企業(yè)境內發(fā)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試點紅籌企業(yè)存在投票權差異、協(xié)議控制架構或類似特殊安排的,應于首次公開發(fā)行時,在招股說明書等公開發(fā)行文件顯要位置充分、詳細披露相關情況特別是風險、公司治理等信息,以及依法落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規(guī)定的各項措施。
作者供職于上汽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