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寰宇,焦翠革
(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法治思維是大學生必備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思維對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大學生自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一,大學生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后備軍,具有良好的法治思維,有利于實現(xiàn)“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推動依法治國的進程,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其二,大學生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和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其三,大學生作為學校的主體,具備良好的法治思維,促使其自覺遵守校規(guī)、校紀,為學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減輕壓力,有利于推動依法治校。其四,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促進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用法治思維分析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切實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然而,當前一些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暴露出不少問題,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思維缺失現(xiàn)象引起關注。本文以長春理工大學為視角,編制《長春理工大學大學生法治思維現(xiàn)狀調查問卷》,對該校不同年級、專業(yè)的630名大學生發(fā)放了問卷,收回有效問卷617份。旨在了解理工科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現(xiàn)狀,并分析其原因,從而尋求理工科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路徑。
法律知識包括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法治常識,是大學生形成法治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大學生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法律專業(yè)知識,因此,這門課程的法治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法治思維狀況。法治教育效果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教學質量,從而影響大學生對法律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決定其法律專業(yè)知識的存儲量。大學生通過關注法治熱點問題或上網(wǎng)獲得法治常識。只有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法治常識二者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為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提供可能性。
法治意識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大學生法治意識是指大學生對法治理解、信賴的思想及觀點,它是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價值觀念,具有塑造大學生的法律價值觀的功能。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包括法律至上意識、平等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契約意識、程序意識等多種意識。[1]諸意識是大學生形成法治思維的核心要素。因此,大學生法治思維中缺少任何一種法治意識則是空洞的、不完整的。
法治信仰是法治化進程的精神動力,是人們的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治精神、法治信念和法律行為的凝聚,是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的信仰,包括對法治的認同、信賴、敬重、奉行。[2]樹立法治信仰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因此,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3]大學生只有樹立法治信仰,才能促使其法治思維的形成。
依法行事是法治思維的外化體現(xiàn),表現(xiàn)為按照法律規(guī)則、法律原則辦事。大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應養(yǎng)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學會遇到問題想法,解決問題用法,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以維護個人利益。大學生法治思維屬于意識范疇,由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可知,法治思維對法治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大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其依法行事的能力。相反而言,大學生是否依法行事是衡量其法治思維的重要尺度。
基于以上標準設計《長春理工大學大學生法治思維現(xiàn)狀調查問卷》,并以問題意識為導向,進行實證分析,以了解大學生法治思維現(xiàn)狀。
法律知識包括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法治常識,是大學生形成法治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如表1中的問題1所示,大學生的法律知識結構具有不平衡性。大學生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學習法律知識,此課程無法使學生全面掌握法律知識。如表1中的問題2所示,過半數(shù)的學生認為在該課中學到的法律知識略顯不足。主要由于思修課的課時有限,涉及法律知識內容較少,導致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儲量不足,阻礙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如表1中的問題3所示,選正確答案的僅有19.3%。由于大學生對國家重大會議關注較少,導致大學生的法治常識缺失。如表1中的問題4所示,選正確答案的僅有25%。學校更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形成了以專業(yè)課為重點的教育模式。因此,大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忽視關注法治常識。
綜上,理工科高校的法治教育手段單一,僅通過課堂教學向大學生傳授法律知識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因此,大學生因法律知識獲取途徑單一而導致的儲量不足,影響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
大學生只有參與法治實踐活動,才能把課堂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其在實踐中得到鞏固;才能真正理解法治內涵和法治精神,從而提升大學生法治實際運用能力。如表2問題5所示,合計76.2%的學生有簽合同意向,過半數(shù)的學生有較強的法治意識。根據(jù)我國勞動部關于印發(fā)《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在校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但為維護學生權益,在勤工儉學時,在校學生最好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以免發(fā)生糾紛。仍有21.9%的學生“知行不一”的矛盾性明顯,如果單位不與簽訂勞動合同,就不再堅持。
“知行不一”主要由于大學生參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機會較少。學生事務是指通過管理和服務,教育功能隱性地貫穿于管理和服務的具體事務中,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4]大學生可以在參與學生事務管理中提高法治實踐能力。高校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都以學校和管理者為主體,以學校和管理者的意志為轉移,這勢必造成對學生權利的傷害。[5]高校采取單邊控制的管理方式,未提供大學生參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平臺,導致大學生無法參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因此,大學生缺少法治實踐的平臺,導致大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知法而不用法。有時大學生雖然知法、用法,但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導致“法之為用”的能力不足。如表2問題6所示,過半數(shù)的學生有一定的法治意識,但仍有18.8%的學生法治意識淡薄,在相關交易活動時不會閱讀協(xié)議。
綜上,理工科高校大學生在工作或生活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行為與思想相違背,因知行不一而導致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淡薄。
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一書中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6]如表3問題7所示,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下,有近半數(shù)的大學生對我國公正司法有一定的認識,基于這種信任首先采用法治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表3問題8所示,過半數(shù)的學生維權意識相對薄弱,買到假冒偽劣產(chǎn)品會與商家協(xié)商私了,這樣既不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也不利于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更無法保障個人利益。應當說,校園法治文化環(huán)境以法治精神熏陶和感染人,進而影響人的法治思維。由于理工科高校的校園法治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欠缺,導致大學生未形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因此,大學生解決問題時,因救濟方式欠妥而導致法治信仰不足。
表1 問卷調查
法治實際應用能力是指用法治思維分析問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表4問題9所示,過半數(shù)的學生有一定的法治實際應用能力,懂得依法維護個人權益,但仍有6.3%的學生選擇暴力維權。這種不恰當?shù)男袨榉绞椒从沉松贁?shù)學生雖然學法、知法,卻很少用法。如表4問題10所示,過半數(shù)的學生采取恰當?shù)男袨榉绞骄S權,但仍有將近半數(shù)的學生行為失當,激化矛盾。
綜上,理工科高校大學生雖然學法、知法,但在實際生活中用法能力較弱,將法治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較低。其原因是:一方面,大學生對法治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沒有意識到學習法律知識的意義和價值,缺乏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影響法治思維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學生所學的法治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無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因此,理工科高校大學生用法治思維分析問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低,在生活中解決問題會因行為方式的不當而導致法治應用能力欠缺。
理工科大學雖然開設思修課,但由于課程涉及內容廣泛,法律知識的覆蓋面較窄,無法達到法治教育的最優(yōu)效果——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為了突破法治教育的藩籬,理工科高校需因材施教,增設有利于提高本校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公共選修課,設定相應學分,并把此課程的成績作為學生綜合測評的標準之一。為此,學校更應注重相關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全面,將憲法教育、權利和義務教育、法律價值教育等多種教育類型相結合。同時,教學課時安排要合理,大學生整個學習階段都應設置相應法律課程。另外,教師注意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以大學生喜聞見樂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利用新媒體播放法律講堂、今日說法、天網(wǎng)等視頻,使大學生主動參與有關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促使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
表2 問卷調查
表3 問卷調查
表4 問卷調查
課堂法治教學是大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重要途徑,法律知識是形成法治思維的前提。同時,“社會法治實踐是強化大學生法治思維的根本基石,從大學課堂學到的法律知識,從個人維權體驗中形成的法治思維,最終都要到社會實踐當中不斷去付諸實施,并不斷進行強化”。[7]換言之,課堂法治教學是大學生參與課外法治實踐的前提,沒有法律理論知識指導的法治實踐活動是盲目的;課外法治實踐活動是課堂法治教學的目的,大學生在課堂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才能深刻領悟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實現(xiàn)課堂法治教學與課外法治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
具體而言,課堂上除了增設法治教育公共選修課,使大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外,還應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實踐活動。在校內,組織大學生參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讓大學生享有參與管理的權利,履行管理的義務。在校外,組織大學生旁聽案件的庭審過程,使大學生感受到法律的適用。另外,學校要做好法律宣傳活動,尤其在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學校要加強憲法宣傳,強化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綜上,理工科高校只有把課堂法治教學與課外法治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法治教育的最優(yōu)效果——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
“文化環(huán)境在本質上指向人,具有塑造人的功能。經(jīng)由長期積淀所形成的特定文化模式、文化傳統(tǒng),會通過各種社會形式和傳播媒介滲入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思維特點。”[8]校園法治文化環(huán)境也具有塑造人的作用,以法治精神熏陶和感染人,從而影響人的法治思維。加強校園法治文化環(huán)境建設,有利于建設和諧穩(wěn)定的校園環(huán)境,約束師生的個人行為,促使其法治思維的形成。
加強校園法治文化環(huán)境建設要以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為基礎;以改進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為核心;以法治宣傳為手段,推動法治校園文化建設。具體而言,其一,長春理工大學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應伴隨《教育法》的修訂完善與時俱進,以保障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其二,應構建良好的學生事務管理系統(tǒng),保障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促進師生平等參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其三,要做好法治宣傳工作。一方面,加強校園實體法治文化環(huán)境建設,如懸掛法治宣傳標語、組織法律知識競賽;另一方面,加強校園網(wǎng)絡法治文化環(huán)境建設,利用大學微信公眾號傳播法律知識。由此,理工科高?;谝?guī)章制度、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宣傳的視角加強校園法治文化環(huán)境建設,從而發(fā)揮校園法治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為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法治搖籃。
長春理工大學應注重發(fā)揮法律專業(yè)大學生的優(yōu)勢,鼓勵法律專業(yè)大學生帶頭學習法律知識,為非法律專業(yè)大學生樹立榜樣。非法律專業(yè)大學生要積極主動與法律專業(yè)大學生進行有關法律疑難問題的探討,并尋求答案,擴大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面。另外,法律專業(yè)的大學生通過組建法律相關社團,并定期組織形式多樣的法治實踐活動,如法律知識競賽、法律辯論賽,設置一定的獎項,提高大學生參與法治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大學生在法治實踐活動中提高法律素養(yǎng)??傊?,理工科高校大學生無論是學習法律知識,還是組織課外法治實踐活動,都要發(fā)揮法律專業(yè)大學生的帶頭引領作用,促使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在法律知識學習和法治實踐中得到升華。
[1] 魏麗婷.大學生法治意識及教育途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23-124.
[2] 魏長領,宋隨軍.全面從嚴治黨與法治信仰的培育——學習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35-36.
[3]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4] 劉敬敏.中美高校學生工作與學生事務的比較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5):69.
[5] 鐘貞山.權益訴求視域中的大學生管理法治化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59.
[6] 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7] 朱國良.論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yǎng)的幾個著力點[J].道德與法研究,2016(5):66.
[8]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