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鐵東區(qū)向陽小學 遼寧鞍山 114001)
日前,只要是關于教育的研討會或是學術報告,就一定離不開“核心素養(yǎng)”這個大主題。早在1999年,國家就提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現如今,已經由“核心素養(yǎng)”一詞涵蓋,而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在課堂上,這個未來即將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就是我們的學生,這更加迫切地需要我們教師要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
我剛剛強調了一個詞——“真正”,為什么呢?是的,對于課改,我們教師口號喊得響亮,可是回歸課堂卻是另一番景象。原因何在?我們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但又常常高估學生們的能力;我們不允許學生犯錯,但又常常不給學生改錯的機會!
作為教師,我們面對的是有著個體差異的學生,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和感受,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只有讀懂學生,才能真正地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理想——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
讀懂學生,到底要讀懂什么?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其實,這一點,我們一直有做,就是上每一堂數學課前,寫教案時都要做學情分析。即學生學習該內容時所具備的與該內容相聯(lián)系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確定新課的起點,做好承上啟下、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工作。針對本節(jié)課或本單元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后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
課堂上,我們常??吹竭@樣一種現象: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迎接孩子的是;“好,再想想,請坐。”老師再找其他學生回答,直至回答正確。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會有很多,我想,大部分老師會覺得一堂課40分鐘,不能都停滯在某一個環(huán)節(jié)過久??墒?,很多時候,正是由于課堂是“異樣的聲音”——學生的錯誤回答,才使我們教師更明確之前的教學是否扎實,是否有疏忽,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該怎樣調整等等。
“沒有差生,只有差異”。課堂上,從學生們的小表情中就能讀出他們的內心世界,眼神悠悠、滿臉迷茫的學生,多半是沒聽懂;面露微笑,神采奕奕的,肯定是已經學會了。學生之間的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學習基礎、學習風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的差異既有顯性也有隱性。教師在關注群體共性特征的基礎上也要關注個體,關注學生的性別、年齡差異,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的方式等,要把差異作為教學資源。讀懂學生間的差異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基礎,只有讀懂學生的差異,才能實行因材施教,才能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所說:“影響學生學習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一個小學生的信息接收容量不次于成年人,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像,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師按事先所設定的內容教學,起點不一定是真實起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基礎和經驗把握教學的有效起點。
例如我在教學《認識分數》一課時,我在講解1/2時,我示范講解,邊分月餅邊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他的1/2。”當我請學生來說時,哎,學生就是漏說“平均”二字。我也及時做了糾正,可是到后來練習說1/5時,學生還是漏說“平均”二字。反思,哦,之前講解1/2的環(huán)節(jié)時,我應該多追問一個問題:“1/2是怎么來的呢?”
課堂前(后)測,在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學生的研究為基礎,進行“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科學調研”,即教師帶著自己的問題及其所涉及的問題框架,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觀察、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取有關問題的真實、系統(tǒng)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對信息加以分析處理得出結論,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實施過程,這是教學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的理念。因此,教學前(后)測是不能忽視的。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之前,我的前測中,有這樣一道題:1個蘋果可以用1表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半個蘋果用( )表示。
對于半個蘋果的表示,學生們在前測中有著多樣化的呈現,如下:
從學生們多樣化的答題呈現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孩子們思維的靈活,更可以從中攫取到孩子們對于學習“分數”知識之前的原有知識儲備。
教學前(后)測的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前(后)測的具體方法:答卷法、調查法、個別談話法、活動觀察法等;還有一些是在課上完成,如:課堂提問,黑板演練,動手操作,習題測驗,作業(yè)前提;有經驗的老師還能從學生的上課的眼神,表情,即一些細小的動作等方面洞察學生心理而得到對學生的了解。
從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審視整個教學過程,真正了解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自然成為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應體現在學生身上,高效的教學離不開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只有了解學生、讀懂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的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以學論教”,才能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