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南實驗學校 浙江杭州 310051)
辭海中這樣解釋“觀察”一詞:觀即看,察即細看?!坝^察”是指有目的地用感官來考察事物或現(xiàn)象的方法,是對某個對象、某種現(xiàn)象或事物有計劃的知覺過程。常與積極的思維相結合。有效的觀察,需有明確而具體的觀察目的,以及關于所觀察對象的一定預備知識,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和綜合能力,記錄和整理材料的具體方法等。(摘自《辭?!返诹?632頁)[1]
本文的“觀與察”是指音樂活動中的觀察,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學生對教師的觀察,還有生生間、同伴間的觀察。教師對學生細致入微的觀察可以及時捕捉到學生的感受和反應,從中可以準確地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同時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獨特的學生反應,這些反應能給予教師一些重要而有價值的信息與提示,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甚至引起教師向更深層面的思考,以此幫助學生很好地體驗音樂。[2]
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教師的行為可以直觀地體會、領悟到音樂中的種種信息,使感官體驗強烈起來,長此以往,能讓他們的感覺越來越敏銳。
觀察同伴的行為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可以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提高音樂能力。[3]
而據(jù)筆者觀察,平常大多數(shù)音樂課堂中,在以上三個層面的觀察上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一、教師對學生反應“熟視無睹”
因為很多教師的關注點是教學內容的完成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進行,而忽略了學生反應。如此,環(huán)節(jié)和內容只是“走”了一遍,學生并沒有獲得真正的音樂體驗。
二、教師“讀”不懂學生的反應
因為教師總站在自己的教學層面去看、去想學生,沒有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fā),如此就捕捉不到真實的學習反饋,學生的心就不能和教師的心貼在一起。
三、教師“忘記”引導學生觀察教師、觀察同伴
因為教師沒有在思想上意識到這兩方面觀察的重要性。如此,教學就會失去一個又一個能讓學生的心和音樂、和同伴、和老師發(fā)生碰撞擦出火花的機會。
而,這個三個層面的“觀與察”在音樂活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從這三個層面進行“觀與察”呢?
第一個層面:教師對學生的“觀與察”
做好這個層面“觀與察”的前提是,教師對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預期效果要了然于心。如:學生能聽音樂用三個動作敏銳地表現(xiàn)出高、中、低三個音區(qū)的音高變化。有了這個前提教師就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觀察。
一、觀其“形”
“形”即動作、動態(tài)。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會有各種動作與動態(tài),這些動作與動態(tài)能反應出學生參與活動獲得體驗的程度及“活動”本身帶給他們滿足感與愉悅感的程度。因此我會在課堂上用心地捕捉學生的動作形態(tài)。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步 —— 觀反應
當教師給出音樂指令后,觀察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反應。如果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現(xiàn)吵鬧,說明教師的指令中沒有具體要求或者沒有活動規(guī)則,也可能是學生不感興趣,不符合學生的喜好。如果教師給出的音樂指令,學生反復多次都達不到要求,那就說明教師提出的要求太高,不符合學生已有經(jīng)驗,這個經(jīng)驗包括認知經(jīng)驗與音樂經(jīng)驗。當教師給出音樂指令后觀察其反應很專注、很投入,那么教師就可以放心地進行后續(xù)的教學活動。
第二步 —— 觀過程
學生要獲得音樂經(jīng)驗,他一定是經(jīng)過活動過程的,這個過程是透過他的行動反應出來的,所以觀其形的第二個做法就是要“ 觀過程”。
比如,一年級學生 體驗“音的高低”時,教師創(chuàng)設“摘蘋果”的情境,即教師在鋼琴的不同音區(qū)、用不同節(jié)奏型彈奏5 3,學生聽到音區(qū)變化迅速用身體動作表現(xiàn):當學生聽到教師彈奏高音區(qū)旋律時(小字三組和小字四組)孩子們的動作是跳起來去摘“高處的果子”;如果聽到中音區(qū)旋律(小字一組和小字組)則雙腳站穩(wěn)摘“自己附近的果子”;如果聽到教師彈奏低音區(qū)旋律(大字組和大字一組)彎腰甚至蹲下來撿“掉落地上的果子”。[4]
此時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反應是否敏銳,聽到音樂后的表現(xiàn)如何,從而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次彈奏后學生的反應:大多數(shù)孩子初聽教師彈奏的音樂是要間隔一些時間后跳起來、蹲下或站直“摘果子的”,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聽出音區(qū)的變化,此時如果教師“察”覺到了這個教學現(xiàn)象,肯定會再重復剛才的教學活動,反復彈奏多次,至于反復幾次依然要根據(jù)孩子們的過程反應。如果孩子的聽覺變得越來越敏銳,越來越愉悅,并且真正體驗到了三種不同音區(qū)音高的變化,有一種強烈的滿足感、愉悅感,那么教師就可以繼續(xù)下面的活動。[5]
可見,觀察學生的“形”是多么的重要,孩子們的表現(xiàn)就是接下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答案,如果教師缺乏“觀察”,那么教學容易成為一種流程、一種形式,孩子們便難以獲得深入的音樂體驗。
二、察其“神”
“神”即神情、神態(tài),很多時候人的內心活動是通過神情即面部表情體現(xiàn)出來的,觀察學生的神情就是捕捉其內心世界。
如:在體驗“音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音樂活動——模仿不同人物的音色向大家歌唱問好(旋律為大三度音程5 3)。教師面帶微笑,輕輕地以溫柔的音色歌唱(5 — 3 — | 你 好 )先向學生問好,一部分學生通過觀察捕捉到了這樣的信息,也面帶笑容輕輕地、溫柔地向教師問好(5 — 3 — |您 好 ) 此時,如果教師悉心觀察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學生都面帶微笑以溫柔的聲音歌唱著向自己問好,還有一部分學生很茫然,因為他們沒接收到教師的“信號”,這時,活動需要反復,教師發(fā)出的信號也需要增強,同時對茫然的那些學生教師要更集中地將信息傳遞給他們。
如此,在反復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以面帶微笑、以溫柔的音色歌唱著向教師問好。
三、觀其“情”
“情”即觀察學生的情緒、情感,觀察音樂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情緒、情感,尤其是中低段學生,多數(shù)時候他們的情緒情感都是外顯的,可以帶給教師很多信息,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就像是一面鏡子,他們的反應就是教學的真實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二個層面:學生對教師的“觀與察”
音樂活動是孩子們在音樂中進行的美妙之旅。在旅程中,教師處處以動作、歌唱、演奏、神情向學生發(fā)散各種音樂和情感信息,學生能否接收到這些信息,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體驗程度。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不斷提醒學生觀察教師。方法如下:
一、觀師“形”
即學生觀察教師的動作、動態(tài)。其前提是教師的動作、動態(tài)要飽含音樂、情感、能量,要能輻射到每一個學生。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步——教師現(xiàn)“形”
現(xiàn)“形”即教師充滿音樂美感地示范,將音樂、情感、能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有“物”可觀可察。
比如,教師演唱《落葉》,
葉兒葉兒 都黃了,一片 一片 往下 飄。(此音樂材料選自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實習課教程 小學一年級 上冊》)
身體和手臂舒緩地左右搖擺,同時用“hu”的長音模擬秋風:hu—|hu—|接著邊演唱歌曲第一句邊雙手五指張開作葉兒在風中抖動,唱第二樂句時手臂和身體隨著歌聲慢慢往下,直至尾音處手剛好輕輕落地,代表葉兒飄落到地上。
此時教師的“現(xiàn)形”飽含了風的形象、落葉飄落的形象、溫柔的音色、旋律的高低。
第二步——適時引導
在葉兒落地的這一刻,教師輕輕地問:“葉子在干什么?”學生說:“葉子落在地上?!苯處熥穯枺骸霸趺达h落的?”并馬上演唱第二樂句,同時身體和手臂作葉兒飄落的動作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地細致觀察。然后,示意學生邊歌唱邊用手臂和身體表現(xiàn)葉兒飄落。在歌聲停止的一瞬間教師繼續(xù)追問:“葉兒在什么時候落在地上?”并再次唱起第二樂句,重復上面動作,以強調出葉兒在結束音落地,給了學生進一步觀察的時間和機會。當學生對教師的動作、形態(tài)有了如此細致的觀察,他們的歌聲美了、姿態(tài)美了。
這樣的適時引導,使學生思想集中,觀察敏銳,久而久之能增強其音樂的敏感度。
第三步——討論評價
討論和評價也是“觀與察“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因為有了討論與評價,使大家不同程度的觀與察有了彼此激發(fā)、彼此補充的機會。
比如,在進行《美麗的黃昏》的卡農二聲部音樂活動時,大家圍兩個圈,邊唱邊行走。里圈同學演唱一聲部,外圈同學演唱卡農二聲部,當里圈同學唱到第一個“叮——咚——”時慢慢蹲下等待,直到外圈同學演唱到“叮——咚——”時也蹲下去,大家再同時結束,演唱好相互評價后再交換。(此音樂材料選自人音版小學三年級上冊。)
在這個音樂活動中孩子們就會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諸如“有些學生沒有及時演唱”“一聲部演唱到‘叮咚’時有同學沒有蹲下”“演唱卡農聲部的同學多演唱了一個‘美妙的鐘聲’”等,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后教師就要給他們機會討論,讓他們評價,討論與評價最終的目的是他們對活動的規(guī)則更清晰,歌聲更富有情境,給教學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
二、察師“神”
即觀察教師的神情、神態(tài)。很多時候教師的神情神態(tài)就是音樂信號,當學生能捕察教師的神情、神態(tài)時,那么他們就接收到了豐富的音樂信息。因此引導學生察教師的“神”很有意義。
如,要求學生邊聆聽《春》(此音樂材料選自人音版小學三年級上冊。)邊以不同的動作表現(xiàn)不同的主題旋律時,教師站在每個學生都能觀察到的明顯位置,請學生和教師一起以動作、眼神與其分享每個主題旋律帶給他們的感受。其實,這樣的分享是相互的,學生在傳遞的同時一定會觀察到教師的神情、神態(tài)的變化,從而捕捉到教師所發(fā)射的音樂信號。因此,在每個主題旋律第一遍即將結束處,教師勢必要以夸張、明顯的神情、神態(tài)提示學生做好力度變化準備,因為,每個主題旋律都有重復,且重復時進行塊狀的力度減弱是這首樂曲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實,引導學生察師的“神”,很多時候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察“神”的機會和空間。在這樣的機會和空間里,學生的心和教師的心就會貼得很近,和音樂亦如此。
第三個層面:學生對同伴的“觀與察”
觀察是一面"鏡子",同伴間相互地觀與察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同伴的表現(xiàn),并迅速對自己的表現(xiàn)做出判斷。如此能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因為,同伴的力量是強大的。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對同伴進行觀與察呢?
一、聽其“聲”
即聽同伴的歌聲、拍擊身體發(fā)出的聲音、演奏樂器的聲音等。音樂活動中經(jīng)常會有大家一起唱、奏、動,要讓學生從中學會聆聽同伴的聲音,觀察他們發(fā)出這種聲音的狀態(tài),以便進行自我對照、自我調整。
從學會“聽其聲”到“聽其聲”成為一種自然反應,是學生音樂能力發(fā)展的體現(xiàn),在這樣的聆聽、評價、調整中,不僅使他們獲得了更多的音樂經(jīng)驗,也使他們越來越敏銳,越來越有音樂美感。
二、觀其“態(tài)”
即觀察同伴的神態(tài)、動作。身體動作既能表現(xiàn)各種音樂要素,還能表現(xiàn)音樂的組織形態(tài),因此動作即音樂。而神態(tài)很多時候則是音樂情緒、情感的反應。引導學生觀察同伴的神態(tài)、動作,是引發(fā)了學生互相觀察的氛圍,這種氛圍可以使他們的音樂體驗和音樂情感互相感染、互相激發(fā)。
三、察其“感”
“感”即全身心地感覺同伴的種種表現(xiàn),這樣的“感”是對的音樂的整體感覺。記得著名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在他的著作中強調:“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是能使學生說‘我知道’而是‘我體驗到’。”由此可見,感覺到了是多么的重要。
例如,在體驗《搖啊搖》(人音版三年級上冊第一課)這首歌的樂句時,教師示意學生唱樂句、用腳步行走表現(xiàn)樂句、再用球傳遞給同伴。在這些音樂活動過程中,學生全身心感受身邊同伴的表現(xiàn),有些學生通過觀察同伴的反應后馬上調整自己的表現(xiàn),反復幾遍后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絕大多學生都能很有樂感地表現(xiàn)出樂句有起伏、有方向、有強弱。
學會這樣觀察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模仿同伴的音樂感覺,能激勵自己,同時提高自己的多感參與能力與聯(lián)覺能力,更能滿足學生聽到音樂后想與同伴交流的強烈欲望。
做好這三個層面的“觀與察”,可以讓教師透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的種種行為反應,得到最真實的教學反饋;可以讓學生獲得最廣泛的音樂信息;可以讓課堂閃爍出最靚麗的音樂風景。最終,可以讓音樂走進教師和學生的心靈。
總之,當教師把心放在音樂上、放在課堂上、放在孩子身上,細致的“觀與察”就無處不在。
今后的音樂教學中,我將在“觀與察”上繼續(xù)探索,相信我將會收獲到一個又一個驚喜。
[1]楊立梅,蔡覺民.編著《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月版.
[2]格雷珍·希爾尼慕斯·比爾著 楊力譯《體驗音樂—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人音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沈毅 崔允漷主編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10月版.
[4]徐寅.論內心聽覺在鋼琴教學中的實踐[J].戲劇之家.2015(07).
[5]程蘊.內心聽覺在鋼琴教學中的意義和培養(yǎng)分析[J].藝術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