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仁塔娜,劉豐民,章江南,雍玉國,楊冰洲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9)
隨著人口老齡化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迅速增加[1-2],糖尿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2型糖尿病表現(xiàn)為高血糖和胰島素抵抗,同時還表現(xiàn)為血脂代謝等的異常[3-4]。目前降糖藥種類眾多,在早期治療中,既降糖同時又能保護胰島功能在臨床中有著重要意義。選擇90例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新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目前比較常用的3種藥的降糖效果及對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3種口服降糖藥即二甲雙胍、吡格列酮、格列美脲。
選擇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接受治療的90例新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達到7.0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達到11.1 mmol/L;均為新發(fā)患者;近期內未曾使用影響血糖的藥物。采用隨機分組法將90例患者分為3組,分別為二甲雙胍組、吡格列酮組、格列美脲組,各30例。二甲雙胍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2~76歲,平均(53.75±10.21)歲;吡格列酮組男 18例,女 12例,年齡 41~74歲,平均(51.18±9.93)歲;格列美脲組男 17 例,女 13例,年齡41~74 歲,平均(51.23±9.83)歲。
吡格列酮:每日口服1次,每次15 mg,根據(jù)患者情況直至最大劑量30 mg;二甲雙胍:初始劑量為每天500 mg,晚餐前口服,根據(jù)患者情況每周增加500~1000mg,直至最大劑量2000mg/d;格列美脲:初始劑量為1 mg,每次根據(jù)血糖增減1 mg,直至最大劑量4 mg。劑量調整穩(wěn)定,進入維持期前后進行入組時各項檢查。總治療時間為12周。
比較3組患者的血糖情況、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血脂、低血糖(血糖水平<3.9 mmol/L)發(fā)生率。HOM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22.5,HOMA-β=空腹胰島素×20/(空腹血糖-3.5)[5]。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完成,計量資料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入組時糖代謝參數(shù)、血脂、體重等數(shù)據(jù)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資料有可比性。
在12周的觀察中,3組降糖效果良好,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治療前(P<0.05)。吡格列酮組胰島素水平治療后較治療前有所下降(P<0.05);而二甲雙胍組呈現(xiàn)下降趨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格列美脲組則沒有變化。具體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3組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3組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時間空腹血糖(m m o l/l)餐后2小時血糖(m m o l/l)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μ I U/m l)二甲雙胍組吡格列酮組格列美脲組9.9 8±4.1 5 9.4 5±4.5 7 9.9 6±4.1 9 8.0 4±5.3 2△1 0.0 1±4.2 0 1 0.0 1±4.0 3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9.5 8±1.5 8 6.4 5±1.3 6△9.4 9±1.6 7 6.6 3±1.2 0△9.6 2±1.4 4 6.7 5±1.5 3△1 4.3 2±4.2 7 9.1 3±3.5 3△1 3.9 4±4.5 3 8.7 9±3.9 4△1 4.0 2±4.3 2 9.0 1±3.3 2△8.9 5±1.3 2 7.9 3±1.6 5△8.7 9±1.6 9 7.6 6±1.3 7△8.9 1±1.5 1 7.7 1±1.4 7△
吡格列酮組在治療后總膽固醇水平有所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其他組患者治療后上述指標未發(fā)現(xiàn)明顯變化(P>0.05)。具體見表 2。
表2 治療前后3組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2 治療前后3組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
治療后,二甲雙胍組、吡格列酮組HOMA-IR均明顯降低(P<0.05),HOMA-β 均明顯升高(P<0.05)。而治療后格列美脲組HOMA-IR降低,但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OMA-β則明顯增高(P<0.05),見表 3。
表3 治療前后3組HOMA-IR、HOMA-β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3組HOMA-IR、HOMA-β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
二甲雙胍是臨床常用的降糖藥物,價格低廉,具有明顯的降糖和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本研究二甲雙胍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OMA-IR明顯下降(P<0.05)。鹽酸吡格列酮屬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其通過結合和活化過氧化物酶增殖蛋白激活性受體γ,調控與胰島素效應有關的多種基因的轉錄,涉及葡萄糖的產生、轉運、利用以及脂肪代謝的調節(jié)[6]。PPARγ主要存在于脂肪細胞及骨骼肌、肝臟細胞中,因此,增強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放大肝臟和外周組織中胰島素受體的信號轉導作用,改善胰島素的外周效應,從而調節(jié)糖代謝和脂代謝,從根本上改善胰島素抵抗。不刺激胰島素分泌,對降低胰島素抵抗及全面改善2型糖尿病各種代謝紊亂很有益處。本研究中吡格列酮組除改善血糖外,還使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明顯降低,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明顯增高,同時改善血脂代謝。格列美脲為第3代磺酰脲類長效抗糖尿病藥,其作用機制是通過與胰腺β細胞表面的磺酰脲受體結合,經過一系列反應,促使胰島素的釋放,并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此外,格列美脲還可以通過非胰島素依賴的途徑增加心臟葡萄糖的攝取,這可能是葡萄糖轉運因子1、4兩種蛋白質表達作用增加所致。由于格列美脲對心血管KATP通道的作用弱于格列苯脲、格列齊特及格列吡嗪,故心血管的不良反應亦很少。本研究結果顯示,格列美脲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明顯下降(P<0.05),HOMA-β明顯改善(P<0.05)。
綜上所述,3種口服降糖藥均能有效降血糖,鹽酸吡格列酮、二甲雙胍能改善胰島素抵抗,有利于修復胰島β細胞功能,且安全可靠。格列美脲為長效制劑,其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不良反應輕微,較好地解決了長效降糖藥易致低血糖的問題[7]。3種口服降糖藥仍可作為治療新發(fā)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之一。
[1]沈學耕,王自芬.不同職業(yè)人群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的發(fā)病率分析[C]//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2屆療養(yǎng)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北京:中國康復醫(yī)學會,2011.
[2]張之,李學軍.天然抗氧化劑柔花酸治療糖尿病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3,27(5):881-884.
[3]楊明,隋殿軍,陳文學,等.蜂膠總黃酮對STZ誘導糖尿病大鼠降血糖機制研究[J].中藥材,2014,37(9):1623-1626.
[4]胡龍江,呂湛,茍連平.胰島素抵抗、瘦素抵抗與2型糖尿病并發(fā)冠心病的關系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7(2):387-391.
[5]李寶毅,謝云.HOMA評估法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2):126-128.
[6]劉志民.治療糖尿病藥物的新進展[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2(2):69.
[7]Riddle MC.Glycemic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an emerging strategywith oral agents,insulins,and combinations[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2005(34):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