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理敏 肖靚 羅羽喬 左璜
摘 要
要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育質量,學校課程改革應有擔當與作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天河實驗學校經過兩年半的課程實踐,探索出一條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基礎課程核心化、特色課程個性化、課堂教學趣味化三位一體的改革路徑,進而讓減負增效落到實處。
關 鍵 詞
減負增效;小學;課程改革;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8)05-00-04
陳寶生部長指出:“學校減負,主要是加強科學管理,把減負的任務落實到學校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作為一個突出問題來解決?!盵1]可見,課程教學作為學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深入推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入新思想、新理念,同時也要“減”去違背課程與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舊傳統(tǒng)。為此,要樹立辯證的減負觀,認識到減負不只是單純地做“減法”,而是抓住核心,提高質量,增進效率。繼而以此為引領,開展系列學校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本文試以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天河實驗學校(以下簡稱“華附天河實驗學?!保槔?,探索新時代學校在課程改革中減負增效的理念與實踐策略。
一、基礎課程核心化
長期以來,知識本位理念在我國課程改革中占據(jù)著主要地位,它將學生的心靈假設為某種容器,而每一次改革都意味著把一些新的知識、新的內容添加進去。其后果就是,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知識的更新和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導致學校課程內容不斷增加,種類愈加繁雜,學生需要以有限的認知能力去接受無限多的知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盵2]以有限的學習生涯去窮盡無限的知識,勢必造成沉重的學習負擔。因此,要實現(xiàn)學生的減負,首先要超越傳統(tǒng)知識本位的課程理念,樹立素養(yǎng)本位的課程理念。正如杜威的預言,“知識不再是穩(wěn)定的固體,它已然液態(tài)化了。”[3]而一旦知識流變得更加迅速與復雜,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能促進個人學習和運作的模型,而不要在乎“流”本身及其速度。[4]因此,課程改革者需要看到的是,盡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和增長速度空前加快,但知識所體現(xiàn)的觀念或結構卻相對穩(wěn)定,學習者需要做的是形成掌握這些核心觀念與結構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舍棄繁瑣卻無法窮盡的知識點,精選核心學科“大觀念”(big ideas),是信息時代素養(yǎng)本位理念下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原則,即少而精(less is more)原則[5]。而這種原則背后所體現(xiàn)的深意,是消除“生有涯”而“知無涯”的對立,通過課程的核心化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真正在知識爆炸時代減輕學生負擔。
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基于少而精的原則,華附天河實驗學校展開了核心化課程改革實驗。以語文課程為例,科組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推行“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下的海量閱讀”,強調以海量閱讀超越語文教材,實現(xiàn)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廣博化、開放化。實際上,“海量”并非意味著強迫學生博覽群書,增加其學習負擔?!昂A俊彼傅氖且龑W生在在能力范圍內廣泛閱讀有品質、有價值的經典書目,從而提高閱讀品質,打造語文核心學習力。
基于此,華附天河實驗學校的語文課程以海量閱讀為核心,結合學校的書院文化,強調國學化、經典化特色。在課程內容選擇上,以《中華經典美文誦讀系列》為主題進行分級積累:低年段進行《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成語故事》的積累,中年段進行《小學必背古詩80首》《韻讀成語》《論語》的積累,高年段進行《大學》《中庸》以及經典小古文的積累。在課程實施上,一是利用廣播站、早讀、晨會、課前三分鐘、午讀等時間,通過背、吟、唱、演等形式展開學習。二是確立導讀、共讀、討論的班級讀書模式,提高閱讀的效率。在導讀中,激發(fā)閱讀興趣,讓孩子有一份閱讀的期待。在共讀中,建立話語環(huán)境,師生共同閱讀、交流同一本書。在討論中,讓不同的觀點彼此碰撞,讓相同的情感彼此交融。三是大力提倡課外校外閱讀,通過班級的圖書角、校園內開辟閱讀長廊、張貼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營造良好的書香校園文化氛圍,鼓勵學生利用課間、午休前進行閱讀,形成課外校外雙軌并行的大閱讀課程模式。如此,真正使學生在讀好書的同時,感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能終身發(fā)展的閱讀素養(yǎng)、學習素養(yǎng)以及豐厚的人文底蘊。
二、特色課程個性化
《中庸》開篇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盵6]意為上天賦予人以天性,循性而為是正道,教育是修道的途徑。從人性的角度,反思當前教育活動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天性本是好問好動,熱衷于探索未知的領域,而這種探索欲亦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然而,隨著接受學校教育時間的增加,許多學生卻視學習為一種負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校課程的設置未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壓抑了學生的天性。一方面,課程設置過分追求“整齊劃一”,課程的開設不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引發(fā)學生反感;另一方面,學校功利主義思想嚴重,一味追求“有用”課程的開設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事實上,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其表征就是保護學生的天性,促進其個性化發(fā)展。正如東北師大附小于偉校長所指出的,保護天性在小學階段尤顯重要,忽視對天性的保護,就會影響兒童的率真與創(chuàng)造。[7]由此觀之,減負還意味著在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前提下,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個性化特色課程旨在構建針對獨特的生命個體,通過滿足獨特個體的發(fā)展需求,保護其學習天性,挖掘其潛能,促進每個生命體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積極自主發(fā)展的課程。這樣的課程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天性,保護其學習與求知的欲望,使之樂學善學,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此,課程學習對于孩子來說,自然就不再是負擔了。
當前,學校個性化特色課程的設置主要通過校本課程,以第二課堂或活動課程的形式實現(xiàn)。以英語課程為例,華附天河實驗學校不僅通過中教課堂和外教課堂相結合的形式完成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還在廣泛考察和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愛好以及期望,開設了多樣化的第二課堂,如演讀課、課外閱讀課等等(見表1)。
演讀課主要內容包括:朗讀英語課文,講英語故事,說唱英語詩歌,排演英語話劇,主題演講等。學校選擇了朗文故事閱讀材料Bright Readers,學生在課堂中用自己的語言闡述材料中的故事,或將它們作為英語劇進行排演甚至改編續(xù)寫。而在閱讀課上,老師提前記錄并準備學生的期望書目,供學生在課上自由選擇并自主閱讀,在《Rainbow Reading Project》(彩虹閱讀手冊)上做好讀書筆記?!禦ainbow Reading Project》記錄分五個項目:Title(書名),Writer(作者),My Words Bank(單詞銀行),Sentences I Like(我喜歡的句子),I Want to Share Favorite Character(我最喜愛的人物)。
除第二課堂外,學校還開展了系列化的英語特色活動課程。例如與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合作開展的“快樂說英語”主題活動日,一方面以英語游園的形式,塑造了濃厚的學校英語氛圍,激發(fā)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了英語學習效率。另一方面通過搭建展示英語的舞臺,使學生想說英語、敢說英語、愛說英語。與此同時,互動互助的形式還讓學生獲得了共同學習的快樂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英語知識、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英語語用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與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偠灾?,個性化特色課程是對基礎課程的合理補充,它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切實在減負的同時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教學課程趣味化
學校在減負時還需要對“負”進行辯證分析。如能采取恰當?shù)男问竭M行合理化調適,“負”亦有可能成為一種享受。扈中平教授指出,學生學習負擔來自既有關聯(lián)又有區(qū)別的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學習負擔;二是內在的學習負擔。[8]外在負擔主要與學生客觀上所承載的學習負載量有關,而內在負擔主要指心理負擔,突出表現(xiàn)為課堂教學的刻板僵化以及低效所造成的無趣和乏味。由此觀之,為減負增效,我們需要通過構建“高效率、高質量、富有趣味性”的教學課程,營造寬松和興奮的教學氛圍,以真正實現(xiàn)降低學生學習的心理負擔,落實減負增效的目標。趣味化的教學課程有助于克服傳統(tǒng)課程中的單調乏味現(xiàn)象,使學生沉浸其中并主動參與,即便學習的總負擔量沒有減少,學生在心理上的感受也要輕松一些,心理負擔自然減少。
為此,華附天河實驗學校開展了教學課程的趣味化改革。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精心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游戲活動,開發(fā)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二是以啟發(fā)思維的課堂問題貫穿課堂教學過程,推動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并在學習小組或全班展示自己思維方法及過程。如此,讓學生始終置身于有趣多彩的教學活動和新穎多樣的問題情境中,保持著學習的新鮮感與激情。
以數(shù)學課程為例,學校提出了“以玩啟思”的教學課程理念,讓學生在“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實現(xiàn)數(shù)學思維的深度發(fā)展。一方面,學校組織數(shù)學科組通過打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使學生學以致用,感受數(shù)學的魅力,享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見表2)
另一方面,科組基于啟發(fā)性問題開展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
首先是尋疑質疑。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老師根據(jù)數(shù)學教學內容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疑問。從富有吸引力的課堂問題入手指導學生主動學習,將使學生獲得比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更為深刻的體驗,同時點燃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和欲望,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動力,明確其探究的目標,給思維以方向。
其次是獨立探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教師還應建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帶著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其中。一是要讓每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根據(jù)自己的先驗知識,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究、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二是要實行差異化教學,使不同的學生都獲得最優(yōu)發(fā)展。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是獲取知識,更在于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掌握探究的方法,繼而增強自主意識,培養(yǎng)探究精神,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
最后是合作展示。讓學生在小組內或全班展示自己開展探究活動的思維方法及過程,并進行合作討論與分析,從而使自己的思路更廣闊,解決問題的策略更多樣化。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拓寬學習視野,又能使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四、結語
以課程改革推動減負增效的實現(xiàn),不僅是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學校教育旨歸人性價值的理念表征。有理由相信,減負增效在未來將繼續(xù)與課程改革深入交融,成為核心素養(yǎng)為本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同時,它所反映和彰顯出來的教育理想追求,也必然會成為未來學校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所在。
參考文獻:
[1]給學生減負,國家這次動真格了[EB/OL].(2018-03-19)[2018-03-30].http://legal.gmw.cn/2018-03/19/content_28026055.htm.
[2]莊周.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M].韓維志,編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6.
[3]Dewey,J.The School and Society.The Middle Works,1899-1924(Volume I:1899-1901)[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0:17.
[4]G.西蒙斯.網絡時代的知識與學習——走向聯(lián)通[M].詹青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3.
[5]張華.論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19.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46.
[7]于偉.教育就是要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yǎng)社會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79.
[8]扈中平,劉朝暉.減負:不僅僅是"減"[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03):45.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