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丹
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和自由思考,然后根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暴露出來的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這是教學的規(guī)律。當學生處于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學習階段時,是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的,先學后教就十分有必要了。而“先學后教”的踐行要想得到預期的成效,必須注重四個“細化”,力避四個誤區(qū)。
一、四個“細化”
(一)細化“先后”的關系
“先學”有兩種形式:一是“教師指導下的先學”,包括現(xiàn)場指導或根據學生匯報進行指導。二是“獨立自主式的先學”。對小學生來說,更多采用的是“教師指導下的先學”。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一課,教師通過三個問題的設計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而不是毫無指向地讓學生在課前隨意了解;課上教師更是緊扣“等底等高”這一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實驗報告單對學生探究性的先學進行了定向指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體現(xiàn)兩條線:一是充分放手讓學生學和練,這是明線,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預設和指導,這是暗線,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細化“先學”的時間
什么時候“先學”,需要教師細致適切地安排。根據不同內容可以“課內先學”,也可以“課外先學”。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認識百分數(shù)”一課可以開展“課外先學”。
例如課前預習。
1.說一說你對百分數(shù)有哪些了解。
2.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數(shù)。
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則可以開展“課內先學”。
1.小組合作探究計算圖形面積。
2.小組內交流匯總你們的做法。
3.班級內交流你們的計算方法,總結計算組合圖形的一般方法。
當然有些課也可以是“課內先學”和“課外先學”兩者有機結合。
(三)細化“先學”的內容
一是“文本理論性的先學”。數(shù)學課中概念計算課則是“文本理論性的先學”:課前研讀教材,了解概念與計算公式;二是“活動實踐性的先學”。很顯然,數(shù)學課中綜合實踐課是典型的“活動實踐性的先學”;三是圖形與幾何領域多數(shù)課程既有“文本理論性的先學”(如課前研讀教材,了解概念與計算公式),也有“活動實踐性的先學”,課上動手實驗、發(fā)現(xiàn)和驗證。
(四)細化“先學”的進程
一是“一次性的先學”,二是“多次性的先學”。小學數(shù)學教學多采用“多次性的先學”?,F(xiàn)在我們常用的是教師現(xiàn)場指導下的先學,筆者認為應該做到四個明確: (1)明確時間(幾分鐘);(2)明確內容(學習教材的第幾頁);(3)明確方法(在自學時要運用什么方法);(4)明確要求(在自學時要思考哪些問題)。
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
1.請閱讀教材 ××頁的內容,用時4分鐘。(明確了內容和時間)
2.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并思考下列問題:(1)什么是平行四邊形?怎樣表示?(2)平行四邊形具有什么性質?(明確方法和要求)讓學習者對學習的過程非常明確,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
二、四個“切忌”
在“先學后教,自主體驗”教學策略的實踐應用過程中,還應該關注以下四個“切忌”。
(一)切忌盲目“先學”
要做到先學后教,教師就必須先知道學生已有的知識是什么,也就是學生的知識起點在哪。學生已有的知識是教師確定“先學”什么的前提條件。
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一課,學生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別是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這就是圓錐體積計算這一新知識的原認知基礎,了解了這一點,教師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進行“測量”“驗證”“推導”這一先學的過程。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建構主義所提倡的原則:每一個新知識的傳授都要首先確定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教學把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起來,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同時,找到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和能力點,也就是捕捉到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此時教師稍做引導,學生“跳一跳”便能掌握,這正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先學”必須是教師指導下的先學。為避免在教學中“導”之無方,“放”之無度,使先學處于無序、無效狀態(tài),自主變成“自流”,教師的指導就必須符合“四明確”要求: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時間、明確要求。
只有做到“四明確”,才能為學生指明自學的目標和方向,從而能高效率地進行自學。
目前,教師對課上“先學”的指導針對性比較強,但對課前先學的指導(預習指導)還過多的程式化(固定的幾項),尤其是忽略了預習中學生質疑的引導和訓練。如問題“為什么只有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存在3倍關系”,就可能是由學生自發(fā)的提出,而不是由教師課上通過提示、誘導而產生的。
(二)切忌虛假“后教”
在平時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教師安排了課前預習或課中的先學,但由于擔心學生的自學效果不佳,所以不管學生會不會,對于接下來的授課,教師依然按照自己的教案不辭勞苦、面面俱到地重教、搶教。學生既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先學成果,也沒機會呈現(xiàn)自己先學的困惑,浪費了時間,也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是虛假的“后教”。
真正的“后教”應該是“點撥”,是根據學生的先學情況,或規(guī)范其不準確的表達,或解答其疑惑的問題,或糾正其錯誤的理解,或補充其思維上的疏漏,或順勢解決課堂生成的新問題。
在后教環(huán)節(jié),教師往往對課堂生成的新問題缺乏敏銳的關注,或者怕影響預定的教學進程而有意回避??傊葘W什么,后教什么,都該由教師根據真實的學情來確定。真實的“后教”也不應僅局限于教師教學生,還可以是學生教學生(即兵教兵),讓學生教學合一,以教促學。
(三)切忌膚淺“體驗”
“先學”的過程就是“自主體驗”的過程,也就是真正生發(fā)智慧的“右腦式學習”。但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不少實踐體驗式學習卻流于形式和表面,成為一種外在的擺設或一種熱鬧的點綴,無法給學生帶來應有的心靈感悟和意義啟迪。毋庸置疑的是,只有深度參與,才有深度體驗,才能有深度的理解和表達。
自主體驗的課堂,教師要根據學情,提出有價值的、開放的問題,通過個體體驗與合作體驗,讓學生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大問題可以引導方向,小細節(jié)則能增強體驗?!皯猛卣埂嫿ā脭?shù)學的通道”這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學生的自主體驗也不應只局限在探索和掌握新知的過程中,還應該落實到新知識的拓展應用過程中。數(shù)學課,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由淺入深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這就是由理解到應用的再體驗過程。
(四)切忌低效“合作”
整個學習過程如同汽車上了高架,如沒有引橋,就上不去;如果沒有路標,就可能走上岔路。在“先學后教,自主體驗”的課堂上,教師就是要當好“引橋”,當好“路標”。“先學后教”的課堂應達到這樣一種教學境界:讓先學成為課堂教學的基礎,讓體驗探究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讓指導成為課堂教學的升華。
先學后教是方式,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先學”,無論是哪種方法和內容的“先學”,都是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建構的條件,讓學生經歷自主構建的過程,最終達成自主構建知識的目標。
(浙江省余姚市姚北實驗學校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