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琴
摘要:《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于2016年秋學期進入初中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彰顯學科教學的特色與魅力。在教學實踐中,以《師生交往》一課為例,通過從生活中回歸本真,以理性激活思維,用經(jīng)典引領智慧,于詩意中觸及靈魂等幾方面來入手,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握好教育的邊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師生交往;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 04B-0060-04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yǎng)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突出對生活實踐知識、實用知識的學習,凸顯學生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將道德品質置于重要地位。我們應以“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著眼點,弘揚真善美,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過去一年中,筆者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支教,并在實踐中,努力探索既觸動學生內(nèi)心,收獲感動,又給予其人生智慧,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落地生根,彰顯學科特色與魅力的教學方式。下面以七年級《師生交往》一課為例,淺談在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
一、從生活提煉主題,回歸本真
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本質上是對生活實踐知識、實用知識的學習,強調立足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jīng)驗,著眼于學生長遠的發(fā)展需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回歸生活本真,基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導生活。
在教學七年級《師生交往》一課時,筆者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學習起點,以“運用你的經(jīng)驗”導入,讓學生“回想與老師印象深刻的交往場景及在那些場景中老師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通過經(jīng)驗分享,同學們感受到老師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和濃濃的師生情。
課堂教學中,筆者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線,圍繞教學主題,通過課前調查盡可能從學生生活中選取“真材實料”,引導學生參與、思考、解決問題。在“教學相長”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回憶著與老師相處過程中的細節(jié),體會師生的交流互動,促進老師更好地“教”,并結合教與學的實際,探究作為學生如何用學來促進老師更好地教;在“亦師亦友”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聯(lián)系校園學習生活實際,針對給老師起綽號、看見老師躲著走、抄作業(yè)、作業(yè)訂正不到位等學習生活中的典型現(xiàn)象談如何尊重老師,體會到尊重老師不僅體現(xiàn)內(nèi)心的情感和態(tài)度,而且表現(xiàn)在與老師日常交往的言談舉止中;在“拓展空間”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回憶老師打動自己的瞬間,描述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方式(短信、郵件、書信、心愿卡等形式)向老師表達感受。筆者聯(lián)系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全社會尊師重教的倡議和2017年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公布的熱點,從學生當下的學習和生活,到未來的生活期盼和展望,從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到廣闊的社會生活熱點,通過系列性、典型性的生活情境的設計,給學生打開一扇世界之窗、點亮心靈之燈,引導學生關注、反思、感悟現(xiàn)實的生活,激發(fā)學生胸懷天下,放眼世界的情懷,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和歷史眼光,豐富學生的生活世界,提升核心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汲取生活的養(yǎng)料,從正在發(fā)生的、活生生的實際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核心素養(yǎng)也隨之進一步深化。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教師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感悟對學生也是一筆特殊的精神文化財富,教學中教師要樂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結合學習內(nèi)容,筆者與學生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與學生交往的感受和得失,與學生共同體驗成長的快樂。在生活化了的教學內(nèi)容中,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課堂的生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喚起了內(nèi)在的學習需求。
二、以經(jīng)典承載智慧,浸潤德行
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一個重要舉措。在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中,非常明確地將人的道德素養(yǎng)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國情懷、責任擔當?shù)?,這些正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底蘊和本色。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課堂教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們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課堂教學中筆者根據(jù)學生的成長,結合教學內(nèi)容不斷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例如聯(lián)系《禮記·學記》中:“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解讀教學相長;運用《論語十二篇》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學習習慣和興趣的重要性;運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弊寣W生更深刻地理解面對老師的引領和指導,應該如何學來促進老師更好地教;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和“程門立雪”的經(jīng)典來說明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我們作為“晚輩”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通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M一步理解如何面對與老師的觀點碰撞和不同意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濃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經(jīng)典句子耳熟能詳,朗朗上口,能夠立即激活孩子們的思維,特別是在孩子們語文課剛學完《論語十二篇》時,大家一起大聲吟誦,深深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領悟經(jīng)典的魅力。課堂上通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融入,把人類的經(jīng)典智慧扎根在孩子的心田,真正培養(yǎng)有中華文化基因和中華民族血脈的自信中國人,彰顯文化自信。
三、以理性直面問題,激活思維
真正的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種思想的交流,思維的激活。只有當學生真正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得出的結論和啟示才是能被他們內(nèi)化的,也是最有價值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要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具有獨立精神的人,一個對事物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思維與見解的開放型人才,必須超越知識傳遞性的學習,必須改變簡單告知對與錯的方式,必須改變成人單方面的說教,走向雙向平等的交流與開放的對話,給學生打開一扇思想的窗戶,展示理性思辨的魅力。
圍繞“教學相長”,筆者以問激思,以思促學:以2017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名單公布為背景,設置了一系列問題“為什么芝加哥大學校友獲得諾貝爾獎最多?”“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的回答給我們什么啟示?”“教和學是什么關系?”“什么是教學相長?包括那幾方面內(nèi)容?”“回憶你跟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哪些細節(jié)能夠體現(xiàn)師生的交流互動促進了老師更好地教?”“面對老師的引領和指導,我們?nèi)绾螌W,才能促進老師更好地教呢?”“如果你與老師在某個問題上的觀點不同,你是否會提出不同意見,為什么?”在尊重理解老師的環(huán)節(jié),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例設置真情境。面對小奇與老師沖突的場景,請同學出謀劃策:“小奇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你幫小奇分析分析”“面對小奇與老師的矛盾,你會給小奇什么建議?”通過一系列開放性、有梯度、有深度的進階性問題不斷追問,師生、生生之間合作探究、交流互助,在不斷生成的學習過程中,一起經(jīng)歷和完成教學的過程,不斷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
在模擬主題班會環(huán)節(jié),面對班會上“表揚的力量是巨大的,老師對我們應以表揚為主”“同學們犯了錯誤,老師還是應該提出批評,這是對我們的愛護”等同學們的不同聲音,組織學生討論:你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你認為“嚴師”還是“慈師”對我們的成長更有幫助。思辨性問題的設置,以兩難直面生活本質,不斷激活學生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價值選擇能力得到增強,觀點更加明晰。
四、以詩意彰顯人文,觸及靈魂
著名的存在主義美學家海德格爾多次提及“詩”“詩意”。課堂教育也應營造詩意,成為師生心靈詩意棲居地。在課堂上要尊重美的規(guī)律,給學生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指導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感悟,讓課堂各要素呈現(xiàn)出美好的姿態(tài)。
本節(jié)課最感人的是最后一個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隨著班得瑞的四季之春的序曲,伴隨著樹的動感畫面,師生共同朗誦了原創(chuàng)詩歌《我們以樹的姿態(tài)站在一起》,聆聽心中流淌的聲音,感受師生真情。
生:那天你在黑板上畫下一棵樹。您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即使現(xiàn)在只是一棵小樹,但只要扎根泥土,吸收養(yǎng)分,就能長成參天大樹。老師,我敬愛的老師。人們總習慣把您比作春蠶紅燭,而我們更愿把您想成一棵樹的模樣。
師:我愿做一棵樹,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我愿做一棵綠意蔥蘢、青春豐沛的樹,在你們心里埋下飽滿的種子。我愿做一棵積極向上、身姿挺拔的樹,用片片綠蔭為你們遮擋驕陽。我愿做一棵扎根大地、淡泊無言的樹,把對生命最深沉的愛植根在你們心上。
生:我驕傲,能長在老師您這棵大樹身旁,智慧的火花在師生間碰撞。
師:我驕傲,我能做一棵樹,我知道歲月帶給教師的不應是死水無源的干涸枯竭。唯有根扎得更深更深,樹才能長得更高更長。
生:我驕傲,能長在老師您這棵大樹身旁。您靜默細碎的關愛改變的不僅是氣候,更帶來心靈的芬芳。
師:我驕傲,我能做一棵樹。我知道教育是辛勤的付出,但也是饋贈和享受。樹的年輪里刻印著與年輕心靈共享的快樂青春,充盈著實現(xiàn)理想創(chuàng)造未來的激情與榮光。我愿為每一棵小樹奉獻我熾烈的熱、純潔的光。
師生(合):我驕傲啊,我是一棵樹!我是長在三中沃土中的一棵樹。我們擁抱著,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我們有偉岸的身軀,堅持的信念。為我們共同的家園、腳下的土地。我們,我們,我們,必須以樹的姿態(tài),緊緊地、緊緊地,站在一起!
原創(chuàng)的詩歌,師生全身心地投入,富有激情,以情喚情,以美的形式共同建構、分享知識及人生體驗,感受生命的律動。面對老師提出的“為什么更愿把老師想成一棵樹的模樣?樹是怎樣的模樣?詩中將老師和學生比喻成大樹和小樹,大樹和小樹是什么關系?”的追問,同學們認真思考,積極回答,深深理解和感動于這種相互陪伴、攜手共進、共同成長、彼此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最后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感受和成果,并以樹狀圖來提煉總結如何建立良好師生關系,一切都水到渠成。詩意的課堂,真情的涌動,觸及柔軟的靈魂。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既有收獲,又留給我許多思考。道德與法治教育是要求依托相關知識,但必須超越知識傳遞性的學習。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其根本在于價值觀教育,在于情感態(tài)度行為的改變,從而影響人的德行與人格。超越知識傳遞性的學習不等于不要知識,知識和素養(yǎng)是“水漲船高”“共同進退”,不能將知識和素養(yǎng)對立起來。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教師在教學中要落實核心概念知識、事實性知識,特別是要充分重視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往往又矯枉過正。大綱教材看似要求不高,但實際教學和考查的難度遠遠高于要求,考核還是側重于知識和能力,而德行與人格很難通過書面考核來評價。于是一方面我們強調超越知識,凸顯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允許學生有知識上的漏洞,追求盡可能掌握學過的全部知識。因此,怎么把學生變成獨立的思考者和終身的學習者?超越傳遞性的學習需要在教和學的方式上如何變革?如何完善與新教材配套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機制?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趙赟
Implementation of Core Accomplishments i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
GUO Ya-qin
(Nanjing Ninghai Middle School,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which began to be taugh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the autumn term of 2016, requires that teachers should realize the core accomplish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lamour of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start with such aspects as authentic life, rational thinking, classical guidance, and touching souls with poetry to effectively attain the teaching goals.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teaching materials while transcending them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ore accomplish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