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對仗”現(xiàn)在稱“對偶”,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常用,不過古代詩賦中的對仗要嚴格得多。不但出句與對句字數(shù)相等,結構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必須詞性相同,意義相似、相反或相關,還要講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間平仄相對)。對仗的種類很多,主要有:
一、工對。工對要求對仗工整嚴謹,不僅強調同類詞語相對,而且相對的詞語范疇越小、關系越親近、字面越對稱,則對仗越工。名詞可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如天文、地理、植物、宮室等),自然是工對。有些特殊的小類(如顏色詞、數(shù)目字、專名詞等)相對,尤見工整。有些名詞雖所屬小類不同,但在日常語言中經(jīng)常連用,如天與地、詩與酒、花與鳥等,也算工對。此外,有些特殊語音的詞(如疊音詞、連綿詞)相對,屬于工對。比如《滕王閣序》:“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薄耙岩印迸c“丘墟”之間,表面上看不是對偶,其實它們之間是雙聲相對?!耙岩印笔请p聲,“丘墟”在古代漢語中均為“溪”母,也是雙聲,所以成對。反義詞也算工對。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對。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像杜甫詩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草與木是植物,對得已很工整了,于是地理(上聯(lián))對植物(下聯(lián))也算工對了。
二、寬對。詞性相同,但不同類別的詞語相對,便是寬對。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等等。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更寬一點,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最普通的情況。更寬一點,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首聯(lián)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聯(lián)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頷聯(lián)的對仗不像頸聯(lián)那樣嚴格,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比較常見的,如杜甫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的“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等。
三、借對。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就叫借對(也叫假對)。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惫糯顺邽閷?,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shù)量詞“幾度”。毛澤東《七律·到韶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笨瓷先ァ盃奚焙汀叭赵隆辈荒芟鄬Γ罢呤莿釉~,后者是名詞,但“犧牲”還有另一意義——古代把作為祭品的牲畜稱為“犧牲”,這樣,“犧牲”作為名詞就可以對“日月”了。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于顏色對,例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比如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是以“滄”對“藍”。
四、流水對(也叫串對)。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在形式上是并列結構。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說,兩句話是一個整體,從結構上是并列關系,從語法上卻是承接、轉折、因果、假設等關系,或僅是一個單句。這就叫流水對。比如杜甫《九日崔氏藍田莊》:“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請旁人為正冠?!贝藶橐蚬P系。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此為承接關系。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此為轉折關系。駱賓王《在獄詠蟬》:“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贝藶橐粏尉洹V苷窀ο壬凇对娫~例話》中舉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例,指出這兩聯(lián)“好像不是對偶,實際上對得很工整,是流水對,是很好的對偶。因為對偶的好處是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但過于求均齊又怕呆板……流水對既有均齊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連貫而下并不損害內容,所以是很好的對偶”。
五、當句對。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詞語自成對仗,同時又與另一句成對。例如杜甫《登岳陽樓》的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吳”與“楚”“東”與“南”“乾”與“坤”“日”與“夜”分別構成同類對,同時上、下兩句又構成對仗。宋代洪邁《容齋隨筆》說:“唐人詩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對偶,謂之當句對……如王勃《滕王閣序》一篇皆然。謂若襟三江帶五湖,控蠻荊引甌越,龍光牛斗,徐孺陳蕃,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鶴汀鳧渚,桂殿蘭宮,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軸,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天高地迥,興盡悲來,宇宙盈虛,丘墟已矣之辭是也?!?/p>
六、掉字對。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與另一句一組相同的字構成對仗。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對很多,用得非常精妙,如《曲江對酒》的頷聯(lián)“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出句中的兩個“花”字與對句中的兩個“鳥”字相對。又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尾聯(lián)“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出句中的兩個“峽”字與對句中的兩個“陽”字相對?!顿t文》里的“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三個“畫”字與三個“知”字相對。掉字對能增加對仗的工整性,同時讀起來朗朗上口,充分顯示其音律美。
七、錯綜對。就是在一聯(lián)中相對稱的字或詞錯了位。比如劉禹錫《始聞秋風》的首聯(lián):“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边@一聯(lián)中“君”與“我”對稱,但錯了位置。有的對仗錯位不只一字、一詞,比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這一聯(lián)中以“六幅”對“一段”,以“湘江”對“巫山”,兩者都錯了位。詩人之所以用錯綜對,一是為了押韻;二是為了句順(如前一例);三是為了遷就平仄(如后一例)。
參考答案
《西瓜雪是怎么飄落的》參考答案:
1.事理 西瓜雪的成因
2.①世界各地的高山和極地 ②通常在晚春或者夏季 ③紅色 ④帶有西瓜的甜味
3.紅色的物質是什么 綠藻為何變成紅色
4.細胞液中含有大量糖分可以降低細胞液結冰時的溫度;擁有足夠厚的細胞壁保護;擁有鞭毛能夠游到冰雪表面;能產(chǎn)生紅色素,可以抵御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吸收藍色和紫色等高能量的光來進行光合作用,并吸收微波的熱量來溫暖周圍的冰雪。
5.“很可能”一詞,表明“紅色的雪是由于一種生長在冰雪中的紅色藻類導致的”這一結論僅僅是植物學家的一種推測,還未經(jīng)過科學論證,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帶著正能量去工作》參考答案:
1.文章開頭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運用議論點明文章中心,引起下文論述的主要內容。
2.作者運用了自身的成長事例現(xiàn)身說法,告訴了自己起家的方法,是腳踏實地拼命工作。
3.職場中,所有被動的等待都是徒勞的,你的實干和努力才是最大的靠山。一個渴望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必須具備這種正能量。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會主動尋找機遇,創(chuàng)造機遇,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機遇的垂青。他們內心的正能量就是他們最可靠、最有價值的成功資本,并且決定著他們事業(yè)的高度。
4.夾敘夾議。
5.只要你帶著正能量去工作,自然會對工作產(chǎn)生正面的意念,自然會有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
《讀書是一種“遇見”》參考答案:
1.打開書本的剎那,就開啟了一扇去往不同時空的大門,碰見各種各樣的人,聽說形形色色的事,接觸不同年代留下來的思想菁華。
2.讀書人理應有屬于自己的主動權,除了要選擇那些契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功課長進的書籍外,關鍵要去選讀那些經(jīng)受過時間和一代又一代讀者淘洗的經(jīng)典。
3.類比論證、舉例論證。一是將讀書與交朋友進行類比,說明讀書面越廣越好;二是舉西南聯(lián)大許多教授在讀書方面都是學貫中西、打通文理的例子,闡明讀書面越廣越好的道理。
4.一是與書本的“遇見”,即讀書;二是與現(xiàn)實自然與社會中的立體“遇見”,即親近自然、深入社會。啟示:我們不能死讀書,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要將讀書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相接觸,這樣更有助于加深對書本、對社會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