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麗
摘 要 高職院校的四門公共課——思政課、大學英語、大學體育、心健康教育正處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最前沿,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在新形勢下,通過對高職公共課進行跨學科融合式設計、進行德育滲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從思想、言語、心理、活動四個方面,對四門課程進行跨學科綜合設計研究,并將德育有效滲透在其中。這也將為德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徑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 高職公共課 德育 創(chuàng)新模式 研究
目前,國際交流日趨頻繁、國際關系紛繁復雜、網絡通訊技術飛速發(fā)展。高職學生與本科生最大的差距在于部分高職生學習動力不足,理論修養(yǎng)水平欠缺、對理論宣傳吸收率較低。許多學生沉迷于網絡,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較差;人際關系冷漠,誠信道德問題突出;理想信念弱化,功利主義較嚴重。
高職院校的四門公共課——思想政治課、大學英語、大學體育、心健康教育四門公共課教學正處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最前沿,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在新形勢下,對高職公共課進行跨學科融合式設計、進行德育滲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德育的界定
“德育”是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觀念轉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德育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個體層面與德育關系尤密切,本文主要從個人層面,即: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4個方面來展開,探討如何通過公共課教學實施德育的滲透。
2理論依據、研究內容、研究假設、方法路線
2.1理論依據
(1)倫理學關于公民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2)道德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關于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德育的滲透應當經過3個階段: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體驗—道德實踐,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上升;(3)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4)教育部發(fā)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2.2研究內容
按照“三個貫穿”原則,通過“兩個路徑”、“五種方法”,探索公共課“四門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具體為:“三個貫穿”原則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體驗、道德實踐相貫穿原則;靈魂、身體、行動的相貫穿原則;學科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貫穿原則。“兩個路徑”即單學科縱向滲透路徑、跨學科橫向滲透路徑。“五種方法”即文獻研究法、活動體驗法、團體輔導法、個體咨詢法、學科交差法;“四門課程”即思想政治課、大學英語課、心理健康課、大學體育課。
按照道德心理學的道德認知規(guī)律,個人道德認知的發(fā)展順序為:友善——誠信——敬業(yè)——愛國,四門公共課德育滲透的模塊設計可結合時事熱點,進行具體設計。通過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實踐教學的跨學科一體化綜合設計,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公共課的學習和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探索高職公共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創(chuàng)新形式,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接班人。
2.3研究假設
在2年的研究時間內,圍繞“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按照“三個原則”,通過“兩個路徑”和“五種方法”,可整合“四門課程”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達到立體化、整體化、綜合化全面設計和實踐。德育滲透教育“潤物細無聲”,擺脫傳統德育說教——灌輸——抵觸——效果甚微的陳舊套路,使得學生在課程活動中,主動積極、毫無防備的接受德育的教育,可達到一箭雙雕、事倍功半的效果。通過2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練習,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心理健康、身體素質、思想修養(yǎng)都得到較大的提升。
2.4研究思路和方法
按照“三個原則”“兩個路徑”、“五種方法”,探索“四門課程”公共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三個原則”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體驗、道德實踐相貫穿原則;靈魂、身體、行動的相貫穿原則;學科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貫穿原則?!皟蓚€路徑”即單學科縱向滲透路徑、跨學科橫向滲透路徑;“五種方法”即文獻研究法、活動體驗法、團體輔導法、個體咨詢法、學科交差法。
3創(chuàng)新之處
高職公共課對于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塑造健康心理、強壯身體和靈魂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創(chuàng)新地運用了多理論指導、跨學科滲透的方式,實現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體驗、道德實踐三者的有機統一。本文在關注研究結果的同時,更注重研究過程的設計,重點引導公共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進行學科交叉研究、綜合運用其它學科的技巧和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多維度、多視點的設計。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遵循思政課的思維、運用心理教學技巧、參考體育活動設計,把德育與傳授專業(yè)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魏賢超,柯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