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春 胡惠琴
在我園教學樓東側圍墻內有一條水泥路,我們把那里設為大班幼兒戶外建構游戲區(qū)。我們投放了磚塊、木板、紙筒三種低結構材料,幼兒可以自主選擇、自由搭建。我們憧憬著孩子們會在這里搭建橋梁、城堡、花園,我們滿懷期待開始了對建構區(qū)游戲的觀察。然而,大班幼兒第一次來到這個建構區(qū)時,并沒有拿這些材料來搭建,不要說搭房子了,連一堵矮墻都沒有。但是,他們在游戲中是投入、專注的。他們拿磚塊、木板架起斜坡,拿紙筒在斜坡上咕嚕咕嚕地滾……我們忽然意識到,幼兒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材料必定是充滿好奇的,幼兒反復擺弄材料,正是在探索和了解這些材料的特性。我們不能因為把材料投放在建構區(qū),就要求幼兒只能拿這些材料開展建構活動。于是,我們靜下心來開始了持續(xù)的觀察。
●打保齡球
杰杰拿了一塊木板,將一端擱在水泥路牙上,架起了一個斜坡。他又拿了一個紙筒橫放在斜坡頂端,一放手,紙筒就咕嚕咕嚕滾下去了。接著,他又拿了幾個紙筒,并排橫放在斜坡頂端,讓它們一齊滾下斜坡。鑫鑫則拿了三個細一點的紙筒并排橫放在斜坡底端,想要把它們往上推,卻發(fā)覺很難。杰杰說:“你這樣不行的?!庇谑?,鑫鑫把這些紙筒豎了起來,放在斜坡底端的水泥地上,一共放了六個,排成兩排。杰杰把手里的一個紙筒橫放到斜坡頂端,鑫鑫喊“一、二、三——”,杰杰一放手,紙筒就滾了下來,擊倒了斜坡下豎著的紙筒(見圖1)。兩人開心地歡呼起來:“耶,打保齡球了!”
隨后,兩人不厭其煩地重復著“打保齡球”游戲。我們看到幼兒創(chuàng)造出了木板與紙筒的組合玩法,積累了紙筒能從斜坡上滾下來的具體經(jīng)驗,不禁對他們接下來的探索好奇起來:他們會持續(xù)探索斜坡上的滾動現(xiàn)象嗎?他們還會讓這些材料“碰撞”出怎樣的故事呢?
●滑滑梯
兩天后,幼兒又來到戶外建構區(qū)開展游戲。繼上一次玩“打保齡球”游戲之后,杰杰和鑫鑫又玩到了一塊兒。兩人合作搬來了磚塊和長條形木板,一層一層地搭建起來。搭了兩層之后,他們停了下來。杰杰將一塊長木板的一端擱在了第一層木板的邊緣,搭了一個較平緩的斜坡。然后,他站到了斜坡上,雙腳交替著假裝在斜坡上跑動。鑫鑫看見了,跑到另一端也架起一塊長木板,但他把木板一端擱在了第二層木板的邊緣,所以斜坡很陡。鑫鑫也想站到斜坡上,但他發(fā)現(xiàn)實在太困難了(見圖2)。鑫鑫和杰杰的不同嘗試意外地觸發(fā)了他們對“陡”和“平”的感知和體驗。因為在陡坡上“跑步”太困難,鑫鑫馬上作了新的嘗試——他拿起一塊磚放到斜坡上,只見磚塊快速地滑了下去(見圖3)。
也許是磚塊的滑落喚醒了兩人關于“打保齡球”游戲的記憶,他們又開始在斜坡上滾動紙筒。兩人輪流在鑫鑫架的陡坡上滾紙筒,粗的、細的,長的、短的,一邊滾還一邊說:“比上次打保齡球快!”在一旁觀看的宇宇拿了一塊長木板架在原本杰杰架斜坡的那一端,木板的一頭高出第二層好多,他又拿了一塊短一點的木板,架到第二層木板上面,一端擱在高出的木板上,也形成了一個斜坡。這樣一高一低出現(xiàn)了兩個連續(xù)的斜坡(見圖4),大家驚嘆道:“哇,一個雙層的滑梯!”
在雙層滑梯上,紙筒“調皮”地翻滾著,有時連續(xù)下兩個坡后滾得很遠,有時下了第一個坡后在轉折處一個彈跳掉了下來,有時半道上就飛出去了……幼兒一次又一次將滾落的紙筒撿起,再放回滑梯頂端……隨著紙筒的滾動,幼兒敏銳地觀察到了紙筒滾落軌跡的不同,進而探究斜坡的坡度、紙筒的大小、推紙筒的力度與紙筒滾落速度及軌跡的關系,豐富了關于斜坡的經(jīng)驗。
●玩溜溜板
第三次游戲時,杰杰沒來上幼兒園,鑫鑫一個人在游戲。他把兩個紙筒并排橫放在地上,又將一塊木板擱在上面,做成了一個能滾動的溜溜板(見圖5)。鑫鑫單腳站上去試了試,發(fā)現(xiàn)紙筒會滾,站到板上好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試了幾次后,他干脆坐在木板上,前前后后地挪動著,玩得很開心。辰辰看見了,學著鑫鑫的樣子也做了個溜溜板。他看到鑫鑫在木板下面放了兩個紙筒,卻因木板晃動而沒能成功站上去,于是他在木板下面放了三個紙筒。他也想慢慢試著站上去,但木板還是隨著紙筒的滾動而不停地晃動。試了幾次都失敗后,他改為跪坐在木板上,前前后后地微微晃動身子,使溜溜板動起來(見圖6)。
無論是鑫鑫還是辰辰,在這一過程中都積累了在移動的平面上保持身體平衡的經(jīng)驗。他們不斷調整身體姿勢,從試圖站到木板上到降低身體重心后或坐或跪在木板上,他們都嘗試了各自的策略并取得了成功。
皓皓一直在一旁觀看,他吸取同伴的經(jīng)驗,又作出了新的嘗試。他緊挨著水泥路牙將紙筒一個一個并排鋪開,然后將木板擱在上面。他小心地踩上去試了幾次,終于成功站到了木板上。站穩(wěn)后,他試著扭動身體,溜溜板開始慢慢地滑動(見圖7),皓皓興奮地大喊:“快看,我的溜溜板滑起來了。”
皓皓的成功激起了辰辰的探索欲望,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將兩塊長磚疊放成一根柱子,然后雙手扶著柱子成功地站上了溜溜板(見圖8)??墒牵斄锪锇寤瑒悠饋頃r,木板與紙筒漸漸錯開了,人就又沒法站穩(wěn)了。皓皓借助路牙阻止紙筒滾動的策略給了辰辰啟示,辰辰找來幾塊磚,分別放在溜溜板滑動方向的兩側,把紙筒攔在了里面。辰辰再次扶著柱子站上溜溜板,這回,溜溜板無論滑到哪一邊都會碰到磚塊轉頭回來,辰辰來來回回地滑動著溜溜板,臉上露出了笑容(見圖9)。通過這次游戲,我們看到了幼兒為解決問題而作出的積極嘗試。
●跳板接物
第四次游戲時,杰杰回來了,他看到鑫鑫有了新的玩法,也躍躍欲試。他將木板和紙筒搬到旁邊的草地上,把木板架在一個紙筒上,形成一個斜坡,又拿了一個紙筒從斜坡上滾下去。但因為斜坡較緩,又是架在草地上的,紙筒剛落到草地上就受阻停了下來。杰杰有點生氣地踩了一下木板,結果紙筒借著木板上翹的力量往上彈了一下。
杰杰眼睛一亮,似乎有了新的想法。他把紙筒豎起來放在木板接觸地面的一端,然后試著踩另一端,木板上的紙筒便跳了一下。杰杰興奮起來,馬上開始了新的探索。幾次嘗試后,他發(fā)現(xiàn)有時紙筒還沒被撬動就掉了,于是彎下腰對著紙筒和木板看了好一會兒,隨后找來了一個短一點的紙筒,并盡可能地往木板中間放。他在木板翹起的一端用力一踩,木板上的紙筒高高地彈了起來。幾次之后,杰杰已經(jīng)駕輕就熟了,他將單腳踩木板改為雙腳跳上木板,每次都能成功地讓木板上的紙筒彈起來。等到漸漸掌握了跳躍的力度后,他又試著在紙筒彈起時用雙手去接住紙筒。勝勝在一旁看到后,也學著杰杰的樣子玩了起來,嘗試了多次后,勝勝也能雙手接住彈起來的紙筒了(見圖10),兩人身手靈活得有如雜技演員。
●平衡站高
在對材料的不斷探索中,幼兒的游戲內容也在不斷豐富。一天,勝勝拿了不少木板、紙筒、磚塊一層一層地往上架空建構。他用四個紙筒做底柱,上面架一塊木板,再往上疊加磚塊。一旁的皓皓也用類似的方法搭建著。幼兒開始玩建構游戲了嗎?他們想要搭建什么呢?正當我們滿心期待時,卻看到勝勝和皓皓小心翼翼地站到了剛剛搭建的“建筑”上(見圖11)。這時,鑫鑫來了,他也在旁邊搭建起來。在三個男孩都成功站上去后,他們開始比試誰搭的層數(shù)多同時又能站得穩(wěn)。這一比試還吸引了一群小伙伴來給他們做裁判。很快,鑫鑫發(fā)現(xiàn)用長紙筒當柱子不太穩(wěn),站上去容易晃動,于是他用磚塊來代替。他搭了5層,并且穩(wěn)穩(wěn)地站了上去,獲得了冠軍。
經(jīng)歷了這一段對幼兒游戲的觀察,我們從剛開始的十分期待幼兒轉回到建構游戲,到后來漸漸釋然,轉而欣賞幼兒在游戲中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這一過程也促使我們反思,其實幼兒在游戲時并不會有意識地區(qū)分是建構游戲、角色游戲、運動類游戲還是科學探索類游戲等等,這是教師出于研究兒童游戲行為的需要而分的類。幼兒自己在玩時必然是各類游戲交融的,他們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各種問題進行探究。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將材料投放到建構區(qū),幼兒卻沒有如我們所愿立刻出現(xiàn)建構行為。在幼兒眼中,這些材料不只是建構材料。真慶幸,我們尊重了幼兒的游戲意愿,沒有硬把他們拉到建構游戲中去。追隨著幼兒的腳步,我們看到了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學習與探究。
可見,在投放了游戲材料后,我們還需給予幼兒時間和空間,并耐心地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從中看到幼兒的發(fā)展。這才是幼兒游戲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