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萬華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讀”是學生與文本交匯的根本?!墩Z文課程標準》在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中都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悟情”這樣的新思想新理念愈來愈受到教師的認可,并在教學中踐行。如何實現(xiàn)朗讀指導的有效度?下面,筆者談點自己的見解。
一、悟讀時妙在點撥
悟是有感情朗讀的基礎(chǔ),朗讀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要讓學生朗讀時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情感,首先要過好理解課文關(guān),才能將文字符號變成情感充沛的個性化語言。這就要求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去引導學生與文本溝通,在情感上尋找到一個支點,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才能言由心聲,由衷地表達。
如一位教師教《圓明園的毀滅》最后一段課文時,首先運用多媒體演示了圓明園過去輝煌的景觀。重溫過去,激起了學生對祖國文化強烈的自豪感。接著引導學生探究文段中侵略者毀滅圓明園的野蠻之處。末了,一句“八國聯(lián)軍為什么如此肆無忌憚?”激發(fā)了學生對侵略者毀滅圓明園的痛恨,對祖國文化損失的痛惜,激起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強烈責任感。在這樣的氛圍中,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用低沉、緩慢的語調(diào)朗讀文段,在抒發(fā)感情上下功夫,增強語感,打動了聽課者心弦。
而另—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風》時,只是讓學生一味地讀,而不是先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應(yīng)有的情感。學生只有感悟到文本的情感才能表達得好,不求甚解的朗讀根本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欲望,更無法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也就談不上提高語文素養(yǎng)了。
其實,學生的情感是易于激發(fā)的,一旦他們的認知活動伴隨著情感進行,對文本的理解就會更豐富、更深刻。學生的情感閘門打開了,再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他們自然而然會帶著特有的情感。這時候,準確的朗讀便成了傳情的紐帶、熏陶情感的橋梁、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二、范讀時貴在引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模仿性強,教師的范讀引路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yīng)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讓學生少走彎路、錯路、盲路。讓朗讀事半功倍。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雨》時,引領(lǐng)學生感悟到了及時雨的美之后,說:“誰能把對它的喜愛讀出來?”“誰能讀得比這位同學好?”接連請幾位同學讀,可學生并未把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好,教師只是評價說:“都讀得不錯”,沒有做任何指導。作為引導者,這時候理應(yīng)敢于給學生范讀,使學生學會更準確地表達情感。如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上《我不怕鬼》一文時,對于文句“伯母,我不怕鬼”該怎樣讀?讀法不同,意思的表達可就大不一樣了。他既能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明白重點詞落在哪,又能在學生表達乏力時進行點撥范讀,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使學生的朗讀準確地反映情境,表達感情,讓學生受益匪淺。我認為,在必要的時候,教師給學生范讀將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
這里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師認為無論什么課文只要讀出所謂的抑揚頓挫、忽高忽低的節(jié)奏便是準確的朗讀,這是朗讀認識的誤區(qū)。在客家地區(qū),有的老師由于受方言影響,在普通話朗讀時把個別詞語讀成客家話。這樣的范讀對教師來講是自身的缺陷,對學生來講可就關(guān)系到以后的普通話水平了。所以,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一定要在努力學習和掌握好普通話的基礎(chǔ)上,把握正確朗讀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朗讀水平,做到透過語言表情達意,才能以自身的示范促進學生朗讀的有效展開。
三、巧讀時重在開竅
巧讀是指技巧性地朗讀。學生在老師的引領(lǐng)下,理解了文本的內(nèi)涵。這時候,如何透過朗讀把內(nèi)涵表達出來?除了老師的范讀外,還應(yīng)教給學生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在學生領(lǐng)悟十億群眾悲迎總理靈車,悲痛之情受到感染之后,我讓學生朗讀下面一段話(出示文字投影):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那樣長,人/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注:/表停頓)。先是老師讀一遍,再讓學生自由讀,接著指導多名學生朗讀,結(jié)果學生表達出了因失去總理山河同泣的情感。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朗讀指導的效果,教師需要講究方法,并真正落實在教學的細節(jié)上,靈活運用各種渠道,善于利用各種資源,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語感。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