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賽,康寶生,王 力
(西北大學 信息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具備拍照以及攝像功能的電子設(shè)備已大量進入人們的生活[1],其呈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如智能手機、小型無人機、行車記錄儀等。雖然這些電子設(shè)備給視頻信息的采集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但是,由于手持設(shè)備的穩(wěn)定性較差、小型無人機在空中的抖動及噪聲的干擾,視頻圖像的正常采集將受到影響,視頻畫面會出現(xiàn)抖動、畸變等各種問題[2-4]。因此,必須對攝像設(shè)備采集到的視頻進行圖像補償處理[5],以消除相機的非意向抖動(即外部噪聲造成的被動抖動),保留意向抖動(即攝像過程中的主動抖動),從而改善視頻的觀察效果[6]。穩(wěn)像技術(shù)按照作用機制通常分為3類:機械穩(wěn)像[7]、光學穩(wěn)像[8-9]以及電子穩(wěn)像[10-11]。光學穩(wěn)像通過光學部件自適應(yīng)地調(diào)整光路補償圖像運動,從而達到穩(wěn)像效果。通過使用傳統(tǒng)陀螺儀傳感器等器件記錄攝像平臺的抖動情況,機械穩(wěn)像可對伺服系統(tǒng)進行逆向調(diào)整,從而達到穩(wěn)像效果。雖然以上兩種穩(wěn)像技術(shù)在圖像補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因電子設(shè)備受到體積、成本、便攜性等因素的限制,光學穩(wěn)像和機械穩(wěn)像往往都不適合被應(yīng)用到電子設(shè)備上。通過對連續(xù)視頻序列之間的運動估計,電子穩(wěn)像可以對運動矢量進行濾波和運動補償,從而達到穩(wěn)像效果[12]。
電子穩(wěn)像技術(shù)主要分為2D和3D穩(wěn)像技術(shù)[13]。2D穩(wěn)像技術(shù)通過利用相鄰圖像幀之間的2D變換模型來達到穩(wěn)像效果。雖然2D穩(wěn)像技術(shù)計算較簡單、算法較穩(wěn)定,但因其忽略了相機的3D運動信息,無法取得較好的穩(wěn)像效果。基于Lucas和Kanade[14]的思想,盧曉燕等[15]提出了一種Harris結(jié)合光流的電子穩(wěn)像算法。雖然這種2D穩(wěn)像算法在車載抖動視頻的處理上取得了較好的穩(wěn)像效果,但是Harris角點檢測中的梯度運算過程較復雜,而且當圖像幀的特征不顯著、特征點較少時,就會造成很大的匹配誤差。3D穩(wěn)像技術(shù)通常利用3D運動模型,并結(jié)合特征匹配或特征跟蹤技術(shù)來獲得好的穩(wěn)像效果?;趫D像渲染[16]的非度量穩(wěn)像技術(shù)被認為是第一個3D穩(wěn)像方案。Zhang等[17]提出的基于3D透視相機模型的穩(wěn)像方案將穩(wěn)像問題表示為平滑和相似約束下的二次成本函數(shù)。通過恢復原始3D運動和稀疏靜態(tài)場景點云獲得相機運動信息,并保存形變技術(shù)修復圖像的內(nèi)容,Liu等[18]提出了基于保存內(nèi)容的3D穩(wěn)像方案。雖然以上這些算法在穩(wěn)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其3D重建計算過程比較復雜,因此,一般用于實時性要求不高的情景中,而且目前流行的智能電子設(shè)備計算能力較弱,也不適用。
由于輕巧便攜、成本低廉的特性,MEMS陀螺儀[19-20]方案在運動估計過程中更具備優(yōu)勢。MEMS陀螺儀可大大降低運動估計過程的計算量,縮短系統(tǒng)運行時間。Karpenko等[21]提出了一種基于MEMS陀螺儀的電子穩(wěn)像方法,減少了穩(wěn)像工作的計算量,能解決視頻的抖動問題。該方案雖然取得了好的穩(wěn)像效果,但其相機運動估計僅針對旋轉(zhuǎn)運動,忽略了平移運動。當相機距離拍攝物體較遠時,平移抖動相對于高頻率的旋轉(zhuǎn)抖動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目前的電子設(shè)備很多在室內(nèi)使用,當物體距相機較近時,相機的平移抖動亦會嚴重影響拍攝效果。
針對文獻[21]算法無法解決視頻平移抖動的問題,通過估計相機旋轉(zhuǎn)抖動量[21]以及結(jié)合SIFT[22]方法估計圖像在像素坐標系下的平移抖動量,本文提出一種新的MEMS陀螺儀方法。該方法不僅增加了平移抖動量的估計,而且還避免了特征匹配誤差以及3D方法計算較復雜等問題。
MEMS陀螺儀,亦稱作微機械陀螺儀,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科里奧利力。傳統(tǒng)陀螺儀往往因為體積較大,其應(yīng)用范圍受到很大影響。MEMS陀螺儀應(yīng)運而生,其小巧的特點完全符合便攜電子設(shè)備的要求,特別是可提高相機拍攝圖像的穩(wěn)定效果[23]。
在電子穩(wěn)像技術(shù)中,MEMS陀螺儀用于檢測角速度(角速率),也就是單位時間內(nèi)的旋轉(zhuǎn)角度,單位為°/s。MEMS陀螺儀角速度的主要指標包括:量程、靈敏度、精度以及穩(wěn)定性。以InvenSense公司的產(chǎn)品MPU-6500為例,對MEMS陀螺儀進行簡單的介紹。如圖1所示,該產(chǎn)品是六軸陀螺儀,包括三軸角速度計和三軸角加速度計,體積為3mm*3mm*0.9mm,適用于大多數(shù)電子設(shè)備。
圖1 MPU-6500陀螺儀示意圖Fig.1 Sketch map of MPU-6500 gyroscope
穩(wěn)像技術(shù)包括3個階段:運動估計、運動濾波以及運動補償[24-25]。本文算法首先通過MEMS陀螺儀進行運動估計,計算連續(xù)視頻序列之間的旋轉(zhuǎn)量。其次,由于相機存在意向運動以及非意向運動,利用高斯平滑濾波將攝像平臺的非意向運動(高頻率抖動)和意向運動(低頻率抖動)進行分離,得到精確的運動矢量。最后,根據(jù)精確的相機運動矢量,結(jié)合相機自身標定進行運動補償,得到穩(wěn)定的視頻序列,算法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算法流程圖Fig.2 Flow chart of the algorithm
首先,采集連續(xù)的視頻序列以及MEMS陀螺儀測量數(shù)據(jù)。利用MEMS陀螺儀的I2C接口獲取陀螺儀數(shù)據(jù)(陀螺儀輸出:相機繞x,y,z這3個軸旋轉(zhuǎn)的角速率)。其次,根據(jù)陀螺儀采樣數(shù)據(jù)的時間戳計算陀螺儀的采樣頻率。陀螺儀數(shù)據(jù)會受噪聲的干擾,因此必須有效地減少和抑制噪聲以提高系統(tǒng)的精確性。最后,對數(shù)據(jù)進行濾波處理,將噪聲和信號分離。意向運動通常是低頻率的、比較平滑的,消除高頻率的非意向運動之后,可獲得比較平滑的數(shù)據(jù)。
視頻圖像在像素坐標系中的抖動(VPM)主要由相機旋轉(zhuǎn)抖動(CRM)、相機平移抖動(CTM)和拍攝物體的運動(POM)3個因素造成,可描述為
CRM+CTM+POM→VPM。
(1)
采用SIFT方法難免會有特征點落在運動物體上,因為它們不屬于相機運動,必須將其剔除。
定義TOM為CTM和POM的組合,可描述為
CTM+POM=VPM-CRM→TOM。
(2)
利用拉依達準則[26]剔除落在運動物體上的特征點,其公式為
|fi-μ|>2s。
(3)
其中,f是SIFT特征向量,μ是TOM的均值,s是TOM的標準方差。
剔除滿足式(3)的特征點后,式(2)變?yōu)?/p>
VPM-CRM→CTM,
(4)
即可獲得平移抖動量。
本文采用高斯平滑濾波[27]處理陀螺儀采樣數(shù)據(jù),在Matlab平臺上進行實驗。圖3是陀螺儀數(shù)據(jù)濾波前后對比效果。高斯濾波器是一類根據(jù)高斯核函數(shù)的形狀來選擇權(quán)值的線性平滑濾波器,高斯核函數(shù)為
(5)
其中,xc表示核函數(shù)中心,σ表示核函數(shù)的寬度參數(shù),其值將直接影響平滑程度。
圖3 陀螺儀數(shù)據(jù)濾波前后對比圖Fig.3 The contrast of gyroscope data before and after filtering
以高斯核函數(shù)為基礎(chǔ),先生成給定大小的高斯核。然后,將陀螺儀輸出值與高斯核進行卷積并做差,即可得到平滑的數(shù)據(jù),如式(6)所示。
(6)
相機平臺的輕微抖動會造成圖像在成像平面的旋轉(zhuǎn)、平移。準確地說,抖動就是相機平臺在三維世界中沿著3個坐標軸的旋轉(zhuǎn)。在三維笛卡爾系坐標中,Pitch(俯仰角)表示繞x軸旋轉(zhuǎn),會造成圖像的垂直方向平移;Yaw(偏航角)表示繞z軸旋轉(zhuǎn),會造成圖像的水平方向的平移;Roll(翻滾角)表示繞y軸旋轉(zhuǎn),會造成圖像的旋轉(zhuǎn)。處理三維旋轉(zhuǎn)時,通常采用旋轉(zhuǎn)矩陣的方式描述。
獲得相關(guān)陀螺儀數(shù)據(jù)之后,根據(jù)旋轉(zhuǎn)角度=角速率*時間,估計連續(xù)視頻序列之間繞x軸,y軸和z軸旋轉(zhuǎn)的角度φ,θ,ψ,則旋轉(zhuǎn)矩陣R(φ,θ,ψ)為
R(φ,θ,ψ)=
(7)
由于陀螺儀的采樣頻率(微秒級)和連續(xù)視頻序列間的幀間隔(毫秒級)的不一致性,某一時刻的視頻圖像幀可能無對應(yīng)的陀螺儀數(shù)據(jù)。為了提高算法的精確度,獲得更好的穩(wěn)像效果,需要采用插值技術(shù),估計出連續(xù)視頻序列間的旋轉(zhuǎn)角度。根據(jù)陀螺儀的采樣頻率和連續(xù)視頻序列,分別對φ,θ,ψ進行線性插值,即可得連續(xù)視頻序列之間的旋轉(zhuǎn)角度Δφ,Δθ,Δψ,對應(yīng)的旋轉(zhuǎn)矩陣為R(Δφ,Δθ,Δψ)。
得到連續(xù)視頻序列對應(yīng)點之間的旋轉(zhuǎn)角度之后,通過逆向補償?shù)姆绞郊纯傻玫椒€(wěn)定的連續(xù)視頻序列。
2.3.1 相機標定 真實世界中物體是處于一個三維坐標系中,而相機采集得到的圖像是處于一個二維坐標系中,相機標定[28]是二維圖像和三維世界間的重要紐帶,關(guān)聯(lián)到4個坐標系。世界坐標系,用于描述三維空間中的物體、相機的坐標位置;攝像機坐標系,原點為相機光心的三維坐標系;圖像坐標系,原點為像平面與光軸交點的直角坐標系(單位:mm);像素坐標系,原點為圖像左上角點的直角坐標系(單位:像素),像素坐標系的u軸和v軸與圖像坐標系的x軸和y軸平行,像素點在圖像中的列數(shù)和行數(shù)分別用u和v表示。利用這4個坐標系,相機成像過程可表示為如圖4所示的過程。
圖4 相機成像過程Fig.4 Camera imaging process
1) 世界坐標系——相機坐標系
將相機看作是世界坐標系中某點,可通過旋轉(zhuǎn)矩陣(R)和平移矩陣(T)來描述,
(8)
其中,帶下標w的參數(shù)表示世界坐標系中的點,帶下標c的參數(shù)表示相機坐標系中的點,R和T則分別表示旋轉(zhuǎn)矩陣和平移矩陣。在這里,假定相機坐標系原點與世界坐標系原點重合。
2) 相機坐標系——圖像坐標系
實現(xiàn)三維空間中的點到二維圖像平面點的變換。根據(jù)三角形相似原理,圖像坐標系中的點與相機坐標系中的點關(guān)系描述為p,
(9)
其中,f為相機焦距。
3) 圖像坐標系——像素坐標系
假設(shè)(u0,v0)表示相機的軸心坐標,圖像上的像素點坐標(u,v)分別表示每一幀采集的圖像在系統(tǒng)中存儲的數(shù)組的列數(shù)與行數(shù),則坐標(u,v)所對應(yīng)的值就是該點的灰度值。dx表示每個像素沿x軸的實際物理尺寸大小,dy表示沿y軸的實際物理尺寸大小,單位為mm。圖像坐標系中的點與像素坐標系中的點關(guān)系描述為k,
(10)
其中,λ表示扭曲因子,一般為0。
2.3.2 相鄰圖像補償 假設(shè)真實場景中的一點x,在連續(xù)視頻序列的第i幀(假設(shè)該視頻幀為陀螺儀在t-1時刻的采樣)的投影點為xi(像素坐標系),在連續(xù)視頻序列的第j幀(假設(shè)該視頻幀為陀螺儀在t時刻的采樣)的投影點為xj(像素坐標系)。
當相機沒有旋轉(zhuǎn),并且忽略平移運動時,
xi=kpRXw=KRXw,
xj=kpRXw=KRXw。
(11)
其中,k和p表示仿射變換矩陣和透視投影矩陣,K=k*p表示內(nèi)參數(shù)矩陣,R表示剛體變換,Xw表示世界坐標系中的點坐標。
當相機出現(xiàn)旋轉(zhuǎn)運動時,
xj=KR(Δφ,Δθ,Δψ)RXw=
KR(Δφ,Δθ,Δψ)R(KR)-1xi=
KR(Δφ,Δθ,Δψ)K-1xi。
(12)
式(12)表明,該過程是相機旋轉(zhuǎn)時像素坐標的變化過程。欲實現(xiàn)穩(wěn)像,只需對當前的視頻幀進行反向旋轉(zhuǎn)和反向平移即可得到之前的抖動點坐標,
xj-new=(KR(Δφ,Δθ,Δψ)K-1)-1xj-CTM=
KR-1(Δφ,Δθ,Δψ)K-1xj-CTM。
(13)
2.3.3 圖像拼接 連續(xù)的視頻序列經(jīng)過運動補償之后,能夠得到穩(wěn)定的圖像效果。但由于圖像的旋轉(zhuǎn)、平移補償,有些圖像的邊緣部分可能會移出成像平面,造成圖像信息的丟失,成像平面的邊緣出現(xiàn)黑色區(qū)域,影響視頻的視覺效果。因此,為了獲得更佳的視覺效果,必須通過一定的處理,將穩(wěn)定的視頻圖像更好地顯示出來。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對視頻圖像黑邊進行一定比例的裁剪,然后再顯示穩(wěn)定的圖像。這種方法簡便、處理速度較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造成圖像邊緣信息的丟失、圖像分辨率降低,影響圖像視覺效果,對于抖動幅度較大的圖像序列,亦可能存在黑邊處理不徹底的現(xiàn)象。
為解決裁剪方法的弊端,文獻[22]提出采用圖像拼接補償圖像的黑邊,取得了較好的填充效果,但拼接邊界依然存在較明顯的拼接痕跡。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采用加權(quán)融合的策略進行拼接,以更好地保證邊界平滑、無明顯拼接痕跡。
對圖像重疊區(qū)域的灰度值進行加權(quán)求和處理,加權(quán)求和后的灰度值為
f(x,y) =w1(x,y)f1(x,y)+
w2(x,y)f2(x,y)。
(14)
其中,w1,w2為權(quán)值,其和為1,x,y為重疊區(qū)域像素點的橫縱坐標。權(quán)值的漸變過程為
(15)
其中,xi為當前像素點橫坐標,xl,xr為重疊區(qū)域左右邊界坐標,w1由1逐漸變?yōu)?,w2由0逐漸變?yōu)?。
實驗采用Visual Studio和Matlab聯(lián)合編程,實驗處理及分析在HP Pro Desk 680 G1 TWR平臺上進行,內(nèi)存為8G,CPU為3.6GHz。本文采用文獻[29]提供的CMOS[30]傳感器相機拍攝測試視頻,圖像原始分辨率為1280*720。隨機抽取視頻序列1的第39幀和第123幀圖像,圖5為經(jīng)過運動補償和黑邊補償?shù)慕Y(jié)果。
圖5 本文方法實驗結(jié)果Fig.5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is method
圖6為相鄰幀圖像穩(wěn)像前后的差值分析圖,其中,第一行為當前幀圖像穩(wěn)像前與參考幀的差值圖像;第二行為當前幀圖像穩(wěn)定后與參考幀的差值圖像。從圖6中可以看出,原圖像序列在經(jīng)過穩(wěn)像處理后,平滑效果得到了改善。
圖6 穩(wěn)像前后差值分析圖Fig.6 Difference analysis diagram before and after image stabilization
為了更好地說明本文算法對視頻序列處理的穩(wěn)定性,本文針對視頻序列1和視頻序列2,分別就算法效率和精確性與文獻[17]、文獻[18]、文獻[21]的算法進行對比分析。
算法效率:以每幀圖像的處理時間為標準,對比結(jié)果如表1所示。實驗結(jié)果表明,相比恢復相機本身的3D空間運動信息,本文算法大大降低了運動估計過程的計算量,算法效率更提高。對視頻序列1,每幀圖像平均處理時間比文獻[18]算法減少了56.72%,比文獻[17]算法減少了59.93%。對視頻序列2,比文獻[18]算法減少了56.62%,比文獻[17]算法減少了59.69%。由于本文算法增加了平移抖動量的估計,因此比文獻[21]算法運行時間有所增加。
算法精確性:以峰值信噪比PSNR作為算法精確性的評價指標,信噪比越大表明算法的穩(wěn)像效果越好[31],幀間平均PSNR值對比結(jié)果如表2所示。圖7和圖8分別是各算法對視頻序列1的第39幀圖像和視頻序列2的第46幀圖像進行穩(wěn)像處理的效果對比圖。以視頻序列1的前60幀為例,視頻序列穩(wěn)像前后的PSNR值對比如圖9(a)所示;以視頻序列2的前60幀為例,視頻序列穩(wěn)像前后PSNR值對比如圖9(b)所示。實驗結(jié)果表明,對于視頻序列的穩(wěn)像處理,相比其他算法,本文提出的算法穩(wěn)定性更好,精確性更高。對視頻序列1,使用本文算法得到的PSNR值比文獻[17]算法提高了7.5%,比文獻[18]算法提高了5.45%,比文獻[21]算法提高了25.60%。對視頻序列2,使用本文算法得到的PSNR值比文獻[17]算法提高了5.87%,比文獻[18]算法提高了4.03%,比文獻[21]算法提高了22.11%。
表1 不同算法效率比較Tab.1 Effciecy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表2 不同算法精確性比較Tab.2 Accuracy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圖7 不同算法對視頻序列1穩(wěn)像效果圖Fig.7 Image stabilization of video sequence 1 by different algorithms
圖8 視頻序列2穩(wěn)像效果圖Fig.8 Image stabilization of video sequence 2 by different algorithms
圖9 穩(wěn)像前后不同算法精確度對比圖Fig.9 Accuracy contrast diagram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before and after image stabilization
通過陀螺儀估計相機的旋轉(zhuǎn)抖動量,再結(jié)合SIFT方法估計相機的平移抖動量,本文提出的基于MEMS陀螺儀的電子穩(wěn)像算法取得了較好的穩(wěn)像效果,而且避免了特征匹配計算復雜、匹配誤差等問題。實驗結(jié)果表明,利用陀螺儀進行相機運動估計是準確的,對于抖動視頻具有較好的補償效果,視頻質(zhì)量大幅提升。而且算法計算量大大降低,處理速度得到提高。本文算法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BATTIATO S, GALLO G, PUGLISI G, et al. SIFT features tracking for video stabiliz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Modena: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7:825-830.
[2] 韓紹坤, 趙躍進, 劉明奇.電子穩(wěn)像技術(shù)及其發(fā)展[J]. 光學技術(shù), 2001, 27(1):71-73.
[3] OVREN H, FORSSEN P E. Gyroscope-based video stabilization with auto-calibration[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IEEE, 2015:2090-2097.
[4] FORSSEN P E, RINGABY E. Rectifying rolling shutter video from hand-held devices[C]∥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an Francisco:IEEE,2010:507-514.
[5] 李計添, 何永強, 陳財森, 等. 一種基于灰度投影算法的車載電子穩(wěn)像算法[J]. 紅外技術(shù), 2010, 32(6):328-332.
[6] RAWAT P, SINGHAI J. Review of motion estimation and video stabilization techniques for hand held mobile video[J].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SIPIJ),2011, 2(2):159-168.
[7] YU Q, WU B, JIAO Y, et al. Summarization of 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and Conceptual Design (CAIDCD).IEEE,2006:1-5.
[8] SATO K, ISHIZUKA S, NIKAMI A, at al. Control techniques f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ing system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1993, 39(3):461-466.
[9] 谷素梅, 曲魯杰. 小型光慣穩(wěn)跟儀器穩(wěn)像精度測試方案探討[J]. 光學技術(shù), 1993(2):26-27.
[10] ZHANG Y X,ZHANG W G,ZHAO X X,et al.Study on 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 system based on MEMS gyro[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puter Technology.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9: 641-643.
[11] 王志民, 徐曉剛. 電子穩(wěn)像技術(shù)綜述[J].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2010, 15(3):470-480.
[12] 范永杰, 陳華. 基于MEMS陀螺儀的實時電子穩(wěn)像技術(shù)[J]. 紅外技術(shù), 2015, 37(9):724-727.
[13] JIA C, EVANS B L. Online calibr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of cellphone camera and gyroscope[C]∥Glob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xas:IEEE,2013:731-734.
[14] LUCAS B D, KANADE T. An iterative image registration technique with an application to stereo vision[C]∥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81:674-679.
[15] 盧曉艷. 電子穩(wěn)像技術(shù)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yè)大學, 2013.
[16] BUEHLER C, BOSSE M, MCMILLAN L. Non-metric image-based rendering for video stabil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IEEE, 2003:609.
[17] ZHANG G, HUA W, QIN X, et al. Video stabilization based on a 3D perspective camera model [J]. Visual Computer, 2009, 25(11): 997-1008.
[18] LIU F, GLEICHER M, JIN H, et al.Content-preserving warps for 3D video stabilization[J].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2009,28(3):1-9.
[19] 李冰, 張超. 傳感器電子穩(wěn)像的塊匹配提前中止方法[J]. 光電工程, 2016, 43(11):76-81.
[20] HANNING G, FORSLOW N, FORSSEN P E, et al. Stabilizing cell phone video using inertial measurement sensor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Workshops. IEEE, 2012:1-8.
[21] KARPENKO A, JACOBS D, BAEK J, et al. Digital video stabilization and rolling shutter correction using gyroscopes[R].Palo Alto:Stanford Tech Report CTSR, 2011.
[22] HU R, SHI R, SHEN I, et al. Video stabilization using scale-invariant features [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IEEE,2007:871-877.
[23] ESFANDYARI J, NUCCIO R D, GANG X. MEMS陀螺儀技術(shù)簡介[J].電子與電腦, 2011(4):23-26.
[24] MATSUSHITA Y, OFEK E, GE W, et al. Full-frame video stabilization with motion inpaint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6, 28(7):1150-1163.
[25] 鄭鴻云, 趙紅穎, 魏云鵬, 等. 小型無人機快速最優(yōu)化穩(wěn)像方法研究[J].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 2016, 34(1):51-58.
[26] 林洪樺.測量誤差與不確定度評估[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312-322.
[27] LIU F, GLEICHER M, WANG J, et al. Subspace video stabilization [J].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2011, 30(1):623-636.
[28] ZHANG Z.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0, 22(11):1330-1334.
[29] BELL S, TROCCOLI A, PULLI K. A non-linear filter for gyroscope-based video stabil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13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New York:Springer, 2014:294-308.
[30] EIGAMAL A, ELTOUKHY H. CMOS image sensors [J]. Circuits and Devices Magazine IEEE, 2005, 21(3):6-20.
[31] 陳濱, 趙建軍, 楊利斌. 視頻穩(wěn)像評價方法研究[J]. 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 2016, 16(22):2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