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雪萍
【關鍵詞】 小學數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1—0112—01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道德教育逐漸被提上日程,小學階段正處于學生知識的啟蒙階段,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方式和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新課標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把道德教育作為小學數學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德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文提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的幾點意見,希望能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
一、充分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理解數學學科的重要性
數學學科關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至宇宙飛船的發(fā)射、下至普通的設計運算,都要使用到數學這門學科,數學關系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與心理年齡,結合實際例子,闡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激發(fā)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可以根據日常的人民幣使用情況來向學生說明加減法的重要性,并且教會學生認識元、角、分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活學活用。而在高年級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則可以根據乘除法和方程的概念,引出在實際生活中的設計以及制造工藝對數學學科的需求,讓學生積極地了解數學學科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手段,比如電視、報紙、雜志,向學生展示數學學科的應用,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產生學好數學的動力。
二、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進行道德教育
良好的教學情境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的求學信心,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的課程改革,特別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應該注意到道德教育方面的信息。因此,所設計的教學情境應與本課堂的教學內容有關,而不是東拉西扯,故弄玄虛,用來嘩眾取寵。如,在四則運算教學中,可講一些數學家的故事,像陳景潤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奪取數學桂冠,贏得全國人民的驕傲;在教圓時,則講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推算圓周率,居世界之首,使學生懂得我國不但古老文明,而且我國人民也富有聰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時代,便有如此偉大的科學家,如今科學這樣高度發(fā)達,我們若不努力學習,愧對古人,這樣不但把學生引導到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上來,而且學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其次,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內容及時進行德育教學。就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而論,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發(fā)掘或設置德育的“滲透點”:題意和數據;概念、法則、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頁、插圖和統(tǒng)計圖表;數學史和數學家的故事。
三、利用教材,充分發(fā)掘德育材料
小學數學教材本身具有內在的科學體系和邏輯體系,同時也蘊含極其豐富的德育因素,所以寓教育于教學中,首先是通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實現(xiàn)的。教材里蘊含有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數學史料介紹了我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研究的突出貢獻。例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進行計算的國度”、“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等等,靈活運用這些材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激勵他們勤奮學習,為國爭光。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和發(fā)揮這些數學史料的教育作用,組織學生認真閱讀,使之在閱讀、思考中受到教育。此外,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著很多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但這些觀點比較隱蔽,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加以發(fā)掘。比如數的分解與組成、等與不等、加與減、乘與除、正比例與反比例、和差積商的變化等內容,都滲透了辯證法中關于對立統(tǒng)一和運動變化的觀點,教師應該利用這些知識,適時地引導學生去感受數學中的哲學美,讓他們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此外,小學數學中還有很多“美”的因素,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比如,數學中的數、形、定律、法則等,都蘊藏著抽象的美、對稱的美、序列的美、平衡的美、規(guī)律的美……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美,充分體現(xiàn)美,并引導學生主動去欣賞美,體驗數學學科的對稱與和諧、簡單與明快,從而潛在地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
四、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道德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例如,四年級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想象垃圾袋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huán)保教育。另外,還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知識競賽、講一講數學家小故事等,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的作用。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能達到德育和智育雙重教育的目的。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