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要:“甘露之變”是發(fā)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一月的一次宮廷事變。這一事變針對宦官專權,由李訓、鄭注策劃,唐文宗親自決定,最終弄巧成拙、事與愿違。 “甘露之變”中,不僅四宰相遇難,即使是無辜朝官與平民百姓也被殺戮無數(shù)。這使得中唐到晚唐的政治局勢產生劇烈的變化,并對晚唐文學產生重大影響。“甘露之變”這一政治事變成為中晚唐政治與文學的交匯點。這一交匯點的重要標志,在于晚唐士人由這一恐怖事件悲痛之余而形成的全身遠禍的社會心態(tài)。
關鍵詞:甘露之變;政治事變;文學;士人
一、“甘露之變”前后的政治環(huán)境
“甘露之變”是發(fā)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一月的一次宮廷事變,這一事變最終弄巧成拙、事與愿違。作為一次較為偶然的事件,卻具有較為深遠的政治歷史背景。這使得中唐到晚唐的政治局勢產生劇烈的變化,影響唐代歷史的發(fā)展走向。
宦官專權是唐代政權的一大毒瘤?;鹿偌瘓F也有黨派分野,他們互相競爭,有時極為劇烈。而“朝廷士大夫之黨派各承其反影,亦復如之,其為文宗一朝政治上最要之關鍵”①,由宦官引起的朝野上下的矛盾錯綜復雜?;鹿倥c朝官之間產生了激烈的斗爭,使得南北司之間水火不相容。唐文宗李昂即位以后,對宦官廢立和殺害皇帝的現(xiàn)象感到十分不安,一心想鏟除宦官專權這個禍根。因此,他在即位以后謀誅宦官就發(fā)生了兩件事,一是宋申錫的冤獄,一是“甘露之變”。
唐文宗想誅除宦官,起初謀于中書舍人宋申錫,任命他為宰相,讓他聯(lián)合朝士以對付宦官。宋申錫的秘密搜羅助手王璠向宦官王守澄告密,王守澄及其親信鄭注發(fā)覺宋申錫的密謀與唐文宗的意圖,先后設計誣陷宋申錫勾結頗有聲望的漳王李湊謀反。文宗不明真相,看到奏書大怒,下令處死宋申錫,貶逐漳王李湊。宦官內部由于意見也不一致,加上朝官為宋申錫辯護,才免遭殺戮,被貶為開州司馬。唐文宗本想用宋申錫誅滅宦官,結果卻被宦官除掉了得力助手宋申錫,這充分暴露了文宗的輕信與無能。宋申錫事件以后,宦官摸清了文宗的弱點,更加肆無忌憚,唐文宗完全處于宦官的包圍之中。
大和九年,文宗又想謀誅宦官,宰相李訓與鳳翔節(jié)度使鄭注等密謀內外結合,誅除宦官集團。他們以左金吾衛(wèi)仗院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名,誘使仇士良等前往觀看,乘機圖謀誅殺,卻以所伏甲兵暴露而失敗。仇士良等劫持唐文宗回宮,然后矯詔捕殺李訓,鄭注也被監(jiān)軍宦官所殺。仇士良又大肆誅戮朝臣,長安城內一片腥風血雨,宰相舒元輿、王涯等千余人死于非命。這就是晚唐歷史上血淋淋的“甘露之變”。這一政治事變雖然是因文宗與李訓等少數(shù)官員策劃誅殺宦官而引起的,但宦官企圖利用這一機會大肆屠殺、打擊報復,進而希望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這也是南衙、北司長期矛盾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爆發(fā)。 “甘露之變”后,南衙、北司的斗爭愈演愈烈,但是宦官集團始終占據(jù)上風,并最終成為控制中央權力的唯一集團。
事變之后,文宗完全為宦官所挾持,朝廷大權全歸北司,宰相以下朝官都被仇視,宦官與朝官間的關系一時變得非常緊張。在“甘露之變”中,不僅四宰相遇難,即使是無辜朝官與平民百姓也被殺戮無數(shù)。新任命的宰相李石等對于宦官不敢有所違拗。自此以后,唐文宗幾乎被宦官軟禁,自稱受制于家奴。“大和九年,誅王涯、鄭注后,仇士良專權恣意,上(按指文宗)頗惡之?;虻桥R游幸,雖百戲驕羅,未嘗為樂。往往瞪目獨語,左右莫敢進問。因題詩曰‘輦路生春草,上林花滿枝。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雹诨实鄱既绱藨峙禄鹿?,對他們無可奈何,可想而知此時宦官對政局的影響之深,這在唐以前各代都是沒有的。北宋時司馬光說:“自是天下事皆決于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雹垡虼耍案事吨儭焙筇拼⒄尉謩莸淖兓?,實為中晚唐政局的一大關鍵所在。
“甘露之變”成為中晚唐政治與文學交匯點的一個重要標志,則在于悲痛之余晚唐文人由這一恐怖事件而形成的全身遠禍的社會心態(tài)。
二、“甘露之變”后文人普遍的遠禍心態(tài)
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后,經(jīng)過一段茍安的局面,至唐憲宗元和時期平定藩鎮(zhèn),出現(xiàn)了中興的氣象。這一時期的文人們對唐王朝又充滿了希望,他們熱衷于改革弊政以恢復大唐氣象,在詩文中充滿了革新精神。他們中的很多人以經(jīng)世報國為己任,以文學作為工具,以期達到政治改革的目的。唐憲宗以后的穆宗、敬宗,在位時間甚短,雖無多政績可言,但也沒有發(fā)生大的事變,因此當時的士人們還基本保持著憲宗時的心態(tài)。到了文宗時期,先是發(fā)生了宋申錫的冤案,已使朝野震驚,接著又發(fā)生了“甘露之變”。士人們逐漸意識到政治風云的變幻莫測,經(jīng)世報國的信念被全身遠禍的心態(tài)所代替,對于社會,也由一心改革弊政的追求變?yōu)閷γ繘r愈下的局面的嘆息,對于該事變多三緘其口或作隱晦之言。
白居易可以說是中唐詩人中影響最大者,也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白居易具有兼濟天下的抱負,凡是不利于國家和民眾的事,都敢直言進諫,他早年寫諷諭詩,志在兼濟。他也寫請革弊政的奏章,為宦官及舊官僚集團所切齒痛恨。44歲時,終于因越職言事之罪,自左贊善大夫貶為江州司馬?!案事吨儭睍r,他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不在長安,對于這次事變,作了《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詠史》等詩,《詠史》:
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可憐黃綺入商洛,閑臥白云歌《紫芝》。彼為葅醢機上盡,此作鸞凰天外飛。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④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⑤
于詩中含蓄的表達了對遇難士人深切的同情與哀悼,血腥的屠殺也促使詩人曳尾于涂中,見機隱退,提防被卷入政治漩渦當中。士大夫心態(tài)之轉變,“甘露之變”實為重要契機。與白居易為詩友的劉禹錫,關于“甘露之變”的詩歌《有感》:
死且不自覺,其余安可論?昨宵鳳池客,今日雀羅門。騎吏塵未息,銘旌風已翻。平生紅粉愛,唯解哭黃昏。⑥
此詩對“甘露之變”的反映亦是十分隱晦,從中可以推測變幻莫測的政治風云給一向反對宦官專權的劉禹錫的心靈重大影響。原來那種“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豪氣幾乎全無。⑦
曾經(jīng)作為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白居易與劉禹錫對此的表現(xiàn)是令我們深思。其原因首先在于以白居易、劉禹錫為代表的東都詩人群體,他們都“老”了。東都詩人群體大都出生于在代宗大歷、德宗貞元年間,他們的輝煌期在順宗永貞、憲宗元和年間,到大和末時他們大都已經(jīng)度入晚年。他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太多的政治風雨,經(jīng)歷了太多的仕途跌宕起伏,在甘露之變前一年大和八年,白居易的《序洛詩》便可以看出他已對險惡政治采取了消極回避的態(tài)度。其次東都詩人之所以有此遠禍心態(tài)在于“甘露之變”宦官集團的殘酷與血腥,“甘露之變”后,宦官集團對朝臣極為仇視,牽連甚廣,“李訓、鄭注既誅,召六道巡邊使。田全操……揚言:‘我入城,凡儒服者,無貴賤當盡殺之。”⑧如果說昔日白居易、劉禹錫遭遇的是不斷的貶謫偏遠,而“甘露之變”則是赤裸裸的屠殺?!案事吨儭钡难葰⒙敬輾Я诉@幫退隱致仕的老臣最后的政治信念,摧毀了他們對朝政最后的信心。
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演進,都有它特殊的政治背景,而某些特定的政治事件,則為影響文學發(fā)展的集中因素。這樣就表現(xiàn)為進步的政治改革往往對文學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恐怖的政治事件則會扭曲士人的心態(tài)。經(jīng)過了“甘露之變”,文人所產生的全身遠禍心態(tài),整個晚唐文壇反映政治與社會的作品銳減。以苦吟著稱的賈島,成為一大批詩人模仿與效法的對象,形成了晚唐特殊的賈島現(xiàn)象。詩人們更熱衷于對細膩的內在感情的挖掘與玩味,表現(xiàn)個人情感的作品逐漸增多。文人由社會的參與者轉化為社會的旁觀者,文學也就相應衰落。因此考察政治事件對于文學的影響,具有很大的意義。
[注釋]
①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編《政治革新與黨派分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②(唐)蘇鶚,《杜陽雜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③(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四五《唐紀》,北京:中華書局.1956.
④(唐)白居易著,《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頁.
⑤孫明君評注,《白居易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87頁.
⑥(唐)劉禹錫,《劉禹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5頁.
⑧(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四五.《唐紀》.北京:中華書局.1956.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