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物理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科技成果展示中都離不開物理理論.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物理實驗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需要提前進行深入的分析,以趣味引導作為基礎,讓學生主動對實驗涉及的內容進行掌握,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一、教學設計興趣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物理實踐教學中,由于物理知識面比較廣,很多學生初次接觸相關知識,會存在抵觸的情緒,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具體情況,在實踐指導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做好具體指導和評估工作,盡量將物理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的認知度.例如,在熔化和凝固教學中,進行分組指導教學,學生實驗,三人一組.每組配備熔化實驗儀器、酒精燈、鐵架臺、石棉網、溫度計兩支、海波、蠟、水、火柴、坐標紙.而后進行課前資料導入,在小學自然常識課中學習過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但是物質的狀態(tài)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物體的溫度發(fā)生變化時,物質的狀態(tài)也往往發(fā)生改變,所以物質狀態(tài)的變化也屬于熱現(xiàn)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教師提出問題:春天來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態(tài)的鐵、鋁等金屬塊在高溫下變成了液態(tài).這些屬于什么現(xiàn)象?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質由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的現(xiàn)象?實驗過程中,各組在熔化實驗儀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體物質海波.將攪拌器和溫度計的玻璃泡插入試管里的海波粉中,溫度計的玻璃泡不要接觸試管,要埋在海波粉中.酒精燈加熱,等水溫升至固定溫度要求后,用攪拌器不停地攪動,每隔半分鐘記錄一次海波的溫度,并觀察海波的狀態(tài).最后根據(jù)記錄的數(shù)據(jù)在坐標紙上畫出海波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線,實驗后對結果進行分析.此類教學活動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同時在實驗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化
隨著教育模式的不斷改革,當前素質教育的模式不斷變化.物理教材內容有很多,教師在短時間內要傳輸更多的知識.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吸收,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認真做好教學設計.例如,在“聲音的產生”教學指導中,為了讓學生能對傳播類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在指導設計中可以開展有效的互動教學.讓兩名學生走上講臺,耳朵緊貼桌面,教師通過輕輕敲擊桌面,讓學生感受聽到的聲音,類似于武俠片里面的主角把耳朵貼在地面聽人說話.通過實驗活動,學生能夠得到結論:聲音可以通過固體傳播,并且比空氣傳得要快.此外,在聲音傳播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活動.例如,兩個同學間隔一段距離,用兩個紙杯連線后,一個同學說話,另外一側的學生能清楚地聽到聲音.讓學生討論,紙杯里聽到的聲音是怎么傳播的.學生經過觀察和思考可知,聲波能使棉線產生振動,聲音通過棉線傳到耳朵里,進而聽到聲音.此類教學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所以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隨著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以及網絡系統(tǒng)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合理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教學方式.教師要充分利用微課視頻、電子白板等現(xiàn)代化科技產物充實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還要應用微信、QQ等通信軟件與學生在課下進行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與心理上的問題,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教師也得到了及時反饋.
在教學內容多樣化分析中,教師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在教學內容中加入一些合適的元素,找到適合的創(chuàng)新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細心觀察周邊事物,了解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xiàn),以培養(yǎng)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趣味引導是重點,教師要從實際情況入手,開展互動教學、游戲教學等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能力和欣賞能力為基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之,針對當前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發(fā)揮興趣的帶動作用,以趣味引導作為前提,合理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活動.通過教學設計興趣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化、教學內容多樣化等方式進行落實,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物理知識,進而提高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孫冠生.初中物理懸念、趣味型教學策略分析[J].成功:教育,2012(18).
唐華輪.初中物理教學中的趣味性教學策略探究[J].未來英才,2016(1).
姜洪雨.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趣味教學的有效策略[J]. 數(shù)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