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尚才
“永樂年制”款銅香爐高6.5厘米,外口徑13.9厘米,外口到腹部0.7厘米,腹部直徑15.3厘米,重1625克,平底下印章款“永樂年制”,印章款凸出平底1.5毫米左右。頸部有兩條弦線,腹部較扁,自然包漿下顯現(xiàn)出栗殼色,整體簡練淳樸,凝重沉穆,勁挺妍秀。
眾所周知,宋徽宗時期崇尚古物,盛行仿造古代工藝品,燒香使用的器皿也是仿照古代青銅器的款式,以商周時期貴族使用的鼎、簋、鬲等青銅禮器為藍(lán)本,開始流行三足與圈足銅香爐。
明永樂時期傳承宋代的仿古遺風(fēng),繼續(xù)流行銅香爐,但銅香爐刻有年號款是從永樂時期開始的。宣德時期進(jìn)一步崇尚和仿鑄古器物,宣德御制銅香爐俗稱“宣德爐”,鑄于宣德年間,是當(dāng)時冶煉技術(shù)與鑄銅制作藝術(shù)的代表作。宣德爐的造型同樣以商周青銅禮器為藍(lán)本,有鼎形、簋形、鬲形、敦形等多種款式。因選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樸典雅,當(dāng)時就十分珍貴,形成言爐必稱“宣德”之文化現(xiàn)象。因此,自明宣德年間到清代直至民國年間,宣德爐的鑄造從未間斷,到清康、雍、乾三代,宣德爐的鑄造又推向一個新高峰,也使鑒別真假宣德爐成為一個難題。
現(xiàn)筆者介紹的“永樂年制”款銅香爐可幫助解決這一困惑了大家?guī)装倌甑碾y題。大玩家王世襄養(yǎng)爐有一定道理,宣德爐收藏家劉錫榮養(yǎng)爐也有一定的理由,但筆者看法有所不同。原因很簡單:玩銅器的都知道,包漿是非常重要的,包漿去除了,皮色養(yǎng)成后是很漂亮,但有作假之嫌,會造成真假難辨。筆者介紹的這件“永樂年制”款銅香爐是原包漿、原皮色(栗殼色)、原鑄款。最特別的是這個“永樂年制”款是印章款,凸出平底1.5毫米左右。銅香爐從明代宣德時期到民國時期一般看到的都是鑄款、刻款或印形款,沒有凸出來,字都是和底相平的。由于永樂、宣德兩朝中間相隔的洪熙朝只有一年時間,故過去文物界有“永宣不分”之說。按輩分永樂帝是宣德帝的爺爺;按銅香爐的傳承,“永樂年制”款銅香爐是兄,“宣德年制”款銅香爐是弟。而且,“永樂年制”款就是當(dāng)時的官款,是明書法家沈度所書。沈度是當(dāng)時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被永樂皇帝譽(yù)為明代的王羲之。其書法特點(diǎn):正雅圓融,秀潤華美。由于銅香爐刻有年號款是從永樂時期才開始有的,且四字款和六字款當(dāng)時都很少。到宣德時,四字款也較少,大多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靶履曛啤笨钽~香爐在當(dāng)時就有仿款。至于“景泰年制”“正德年制”“崇禎年制”“康熙年制”“雍正年制”更是后朝仿宣德爐。
我們知道,官氣和文氣是今天宣德爐收藏的主流追求。鬲爐和缶式爐則可以說是宣德爐“文人氣”一路的代表,而這件“永樂年制”款銅香爐就是代表中的代表。鬲爐一般造型簡單、光素?zé)o紋,像明式家具一樣,優(yōu)劣看造型和線條。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有十六品: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濃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而這些恰恰是中國文人所崇尚向往的品格。古時的文人賦予了明式家具各種品格,使其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明式家具中,能入四品者,必然兼具幽靜的美。而“永樂年制”款銅香爐擁有簡練淳樸、凝重沉穆、勁挺妍秀六品,可謂十全十美之佳品。且鬲爐之形有三者:一為窄口雙耳,小鬲足者;二為平薄之口,矮頸者;三為平厚之口,高頸者。這件“永樂年制”款銅香爐屬于第二者,是為妙品,形美者。正所謂收藏“永樂年制”款銅香爐,永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