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國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以城市為代表的地方自治,一直都是統(tǒng)一民族國家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都鐸君主在賦予城市“法定”自治特權的同時,還通過這種特權,將“領主的城市”改變成為國家的一個地方單位。在這個過程中,自治市不僅突破中世紀后期衰落的危機而迅速發(fā)展,還在地方自我管理上取得了新的成就??梢哉f,民族國家的形成成就了英國的城市自治,同時,城市自治也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關鍵詞:英國、民族國家、城市自治、16世紀
我們一般很少提及自治市,也不會太在意自治市和城市的關系,而研究英國中世紀后期至近代早期的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城市自治問題成為16世紀英國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內(nèi)容。英國自治市起源于12世紀,最初是由城市向其領主交納一大筆金額的款項,以及以后每年固定的租金為代價換取一紙?zhí)卦S狀,相應地,國王或是貴族則按特許狀內(nèi)容授予該城市人身自由、土地自由、財產(chǎn)自由、選舉市政府、組建城市法庭等部分或全部特權。在這種封建契約關系狀態(tài)下,我們不必費力地去區(qū)分自治市與城市的差別,因為至少在中世紀它們的實際含義并沒有太大不同——它們不過都是封建力量的一員。而十六、十七世紀是英國城市的一個過渡期,伴隨著宗教改革和民族國家的形成,自治市從領主的自治市逐漸變成了國家的自治市,成為英國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凝聚力量。
一、自治市在中世紀英國的曲折發(fā)展
權利多元是中世紀英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作為封建領地的城市為了擺脫領主的牽制,往往竭盡全力求得自治,在城市市民的爭取下,封建領主們逐漸作出妥協(xié),通過頒發(fā)特許狀的方式來給予這些城市自治的權力,以后城市就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內(nèi)部事務。這種特許狀有時間的規(guī)定,當封建領主更換之后,城市往往在特許狀失效的情況下,到另一個領主謀求特許狀。有時候,為了在不同的領主之間周旋,一個城市也可能會到不同的領主那里去要求頒發(fā)特許狀。所以,有時候一個城市會同時擁有許多個特許狀。
在這些自治市中,“國王的自治市”占所有自治市的大多數(shù),國王緊張的財政、大筆的花銷,成為王室領地上的城市爭取自治的有利因素。最早的特權證書是亨利一世時賜予的,亨利二世時賜予的證書現(xiàn)存約有50個,其中一些是重申亨利一世時的特權,理查王和約翰王時期,為了得到急需的金錢,更大量分賜城市特權證書,而且這一時期的特權證書所賜予的特權內(nèi)容,比以前的更為廣泛。如給許多城市以自由征稅的權利,此外這些自治市還可選舉產(chǎn)生自己的城守。①相對于國王的自治市,世俗貴族和修道院領有的城市爭取自治的道路似乎更加曲折,它們或是僅僅獲得部分自由特權,或是根本就不曾享有。中世紀時期的貴族大多生活在鄉(xiāng)村莊園里,其經(jīng)濟活動和日常生活也集中在那里,雖然基礎設施簡陋、房租不高的城市,很容易從貴族處購買部分自由特權,但城市仍然受到貴族莊園法庭的審判,而且承擔繁重的賦稅和勞役,仍是城市的必修課。即便是從領主處獲得特許狀的“自治市”,仍然擺脫不了類似貴族莊園的身份,這種依附關系日益在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成為阻礙城市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修道院領有的城市在其興起之初,就是以教會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教會通??刂浦鞘械氖袌?、集市、法庭和租稅收入,教會實際上成了城市精神權力和世俗權力的領袖,城市自治顯然不太可能。因為“……在他們看來任何讓步對教會來說都是危險的……他們的職責讓他們常駐在他們的城鎮(zhèn),理所當然地擔心市民階級的自治將會給他們造成危險。因為他們就生活在市民階級之中?!雹?/p>
城市的自治特權分別來源于不同領主,權力多少及保有時間往往得不到保證。亨利一世時期,倫敦市民通過每年向王室交納300英鎊稅金,從國王處得到自治特許狀,獲得自行管理城市的特權,但被亨利二世收回,直到理查德一世和約翰王急需錢財時,倫敦才被允許自行選舉官員和收稅。③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想獲得發(fā)展,不得不尋求其他途徑對抗其領主,從而具有了分離傾向。因此,中世紀的城市往往是站在國王的對立面的,城市一旦獲得自治,“城市的自然傾向是成為城市共和國。毋庸置疑,如果城市有力量的話,城市是會到處成為國中之國的。”②(143)
英國城市發(fā)展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首先,12至13世紀是英國城市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根據(jù)《末日審判書》記載,11世紀英格蘭約有城市80個,在英國城市大發(fā)展的12世紀至13世紀,新增加的城市達140個左右。而關于中世紀后期城市發(fā)展狀況,部分學者認為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英國部分城市發(fā)展已經(jīng)出現(xiàn)衰落的現(xiàn)象。克拉克和萊斯克在《過渡期的英國城市:1500-1700》一書中說道:(中世紀后期)英國城市和自治市數(shù)量增長相對于1350年以前的兩個世紀有明顯的下降,并且部分自治市已失去其重要性。③(7) 王乃耀從分析這一時期英國部分舊城鎮(zhèn)衰落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城市行會制度的束縛、市民階級斗爭、瘟疫的流行、戰(zhàn)爭的破壞、封建制度下對城市沉重的剝削等給城市發(fā)展帶來了不利影響。④劉景華則把這個時期西歐城市的衰落稱為“西歐城市的封建危機” ⑤。
二、近代早期城市自治的新發(fā)展
1.質(zhì)量上的新發(fā)展
十五世紀中葉以后的兩個世紀,是自治市發(fā)展的典型時期,這一時期的城市自治是伴隨著宗教改革和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而發(fā)展起來的,無疑市民要求瓜分業(yè)已世俗化教會的土地,給予自治運動以附帶的推動。經(jīng)歷了中世紀后期城市的短暫衰落,這一時期的城市開始通過訴訟、讓渡、申請?zhí)卦S狀等方式集中向都鐸君主申請自治,而申請自治特許狀相對更直接快捷,因此也更為大多數(shù)城市所青睞。據(jù)克拉克和萊斯克估計,1600年前都鐸有不下110個城市通過向國王申請?zhí)卦S狀的方式獲得城市自治。③(130)經(jīng)歷了短暫的發(fā)展危機以后,16世紀的城市以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為契機,擺脫了封建領主的控制,開始了新的發(fā)展。
與中世紀不同的是,都鐸政府對城市自治做了明確的規(guī)范。首先,城市從主動向中央提出申請,到自治市特許狀頒布并記錄在案需要九道程序⑥,這道道法定程序相對于中世紀的簡單的“買取”已然別有意義,即自治市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扮演著“國家的自治市”的角色,成為構建民族國家的重要一員。其次,自治特許狀對城市所享有的自治權利,進行了明確的說明,以1589年萊斯特市的特許狀為例:“我們規(guī)定……萊斯特市有成立法人兼政治團體的永久權力,該團體由一位市長、二十四位市政長官和四十八位公眾議員組成,上述官員都應是該市居民。而該法人兼政治團體應當被稱為萊斯特市的市長和市民……。他們以及他們的后代在法律上永久享有持有土地、獲得房屋、擁有自由和特權以及繼承這些財產(chǎn)的權力……他們同樣有權捐贈和出售上述土地、房屋和可繼承的財產(chǎn);他們在各種法庭上應以萊斯特市市長和市民的名義進行控辯……前述萊斯特市市長和市民應當有享有和踐行審理訴訟的特權,他們有權設立業(yè)已在英格蘭其他城市成立的所有法庭。”⑦從特許狀中我們可以看出自治市不僅獲得了法人地位,并且可以“依法”選舉市政官員,管理本市內(nèi)的司法訴訟事務,并永久保有私有財產(chǎn)權。相對于中世紀領主領有的“自由市”而言,近代早期的自治市不僅獲得了自治權,而且這種特權開始有了法律意義上的保證,自治市依據(jù)自治特許狀所賦予的“法定的”自治特權,成為近代早期重商主義的強有力推動者和最大獲益者。
2.管理上的新發(fā)展
從城市自身管理發(fā)展來看,城市一旦獲得自治特權,就會抓緊鞏固城市內(nèi)部的自我管理。早在中世紀時,自治市市政建設就已經(jīng)有了雛形。都鐸時期,與國王直接認命長官的郡相比,自治市已經(jīng)獲得實際的、固有的組建市政機構的特權。16世紀中葉,自治市已將參事會和通事會作為自己的最高權力機構,有權頒布市政法規(guī),決定城市財政收支計劃,選舉城市各色雜役等事務;市長由市民選舉產(chǎn)生,有權另組班底,主持季度會議。⑧但是這種自治絕不意味著自治市的“獨立”。因為,當時的自治市都處于樞密院和星室法庭的嚴格控制之下,“一些居民較多的自治市也由國王任命了治安法官,通常3-4名……有權主持季度會議和法庭?!雹嘧灾问惺姓陌l(fā)展不僅是對城市自治特權的鞏固,也是對都鐸時期官僚體制缺失的一個補充。劉景華將自治市稱作“西歐近代政治文明的實驗田”⑨,也正是從自治市的政治意義方面來說的。
從國家對地方的管理來看,都鐸君主不想步中世紀國王的后塵,他們不僅嚴格控制自治特許狀的授予,而且首次系統(tǒng)地規(guī)定了自治市應遵守的原則:“城市以及行會應該是按明確目的以法人方式組織起來的國家制度,其享有的權利不得超出特許狀規(guī)定的特權范圍,立法權僅對作為法人團體成員的公民具有約束力。對這些限制的任何逾越都將被用作通過(責問令狀)撤銷特許權的一種機會(詹姆斯二世時期倫敦還曾有此遭遇)?!雹庾灾问械陌l(fā)展與增多都是以國王所賦予的“特權”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在近代轉(zhuǎn)型時期,自治市依靠王權依然完成了向近代的轉(zhuǎn)型。
三、小結(jié)
無論是處于封建體制之中的中世紀的自治市,還是致力于開創(chuàng)新體制的近代早期的自治市,我們都應清楚地看到,它們都不是英國社會中格格不入的一員。相反,它們深深地扎根于英國獨特的社會土壤之中,在近代轉(zhuǎn)型的過程中不僅沒有隨著封建體制的瓦解而消失,反而搭載上了英國通往近代民族國家的順風車。法國自治市的起源與英國類似,但其結(jié)果卻是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我們則不得不佩服都鐸君主們的膽識和魄力。對于城市而言,有條件的自我管理,使其得以在重商主義時代發(fā)揮能動性,而有限制的地方自治,也使其成為民族國家形成中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垚.英國封建社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26.
[2][比]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M].陳國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10.
[3][英]彼得·克拉克,保羅·斯萊克.過渡期的英國城市[M].薛國中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130.
[4]王乃耀.英國都鐸時期經(jīng)濟研究——英國都鐸時期鄉(xiāng)鎮(zhèn)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資本主義的興起[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14-118.
[5]劉景華.西歐中世紀城市新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26-146.
[6]Shelagh Bond and Norman Evans,The Proces of Granting Charters to English Borough. 轉(zhuǎn)引自:劉濤.英格蘭城市政治研究(1485-1640)[D].武漢:武漢大學,2010,49.
[7]Mary, B.,Records of the Borough of Leicester,Being a series of Extracts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Corporation of Leicester,1509-1603[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05,p.248.
[8]閻照祥.英國中古晚期和都鐸時代地方政府體制的變革[J].歷史教學,2013,15:69-70.
[9]劉景華.自治城市:歐洲政治文明試驗田[J].史學理論研究,2014,2:15.
[10][德]馬克斯·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493.
作者簡介
李瑩飛(1992-),女,漢族,河南安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英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