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 要]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問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探究、質疑的過程。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的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課堂教學也顯得枯燥、乏味。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指導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課題、質疑插圖、質疑句子。通過有效質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質疑;語文課堂;生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20013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著重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從各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辟|疑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的體現。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如何讓他們掌握質疑方法,豐富質疑角度,是每位教師都需要認真思考的。
一、質疑課題,激活學生的感知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教學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質疑。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往往不知從哪著手分析,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題目是文章的精華,能夠給學生提供諸多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的題目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從文章題目入手,讓學生對題目進行質疑,從而引入對文本內容的學習與感知。
在學習《大禹治水》時,教師讓學生齊讀課題,接著提問:“讀了文章的題目,你的心中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緊鎖眉頭,認真思考,接著紛紛述說。有的學生說:“大禹是一個人名嗎?那治水呢?也是一個人的名字嗎?”還有的學生說:“大禹應該是一個人名。他為什么要治水?難道古時候水很多嗎?”學生提出的問題雖然很簡單,但可以看出,這些問題都是他們經過思考后提出的。通過對課題內容的質疑,激發(fā)了學生感知文本的積極性,使閱讀效率得到了提升。
題目往往能夠給整篇文章帶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對突出文章中心起著關鍵性作用。語文教學中,啟發(fā)學生質疑題目,對于引領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思維有著重要意義。
二、質疑插圖,鍛煉學生的洞察力
插圖是具體可感的視覺藝術。借助插圖,學生能夠迅速感知文本內容。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插圖這種視覺藝術較感興趣。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插圖內容展開質疑。學生成長經歷不同,對插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進行質疑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大膽質疑。
在學習《誰的本領大》時,教師由文本中的插圖導入:“從插圖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這些插圖,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認真觀看并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學生說:“第一幅圖中,我看到了太陽公公笑呵呵的,散發(fā)出熱熱的光,一個孩子被熱得滿頭大汗,將衣服脫了下來,用敬佩的眼神看著太陽。可是,我想知道風是如何讓這個人脫下衣服的?到底是誰的本領大呢?難道是太陽公公本領更大?”還有的學生說:“第二幅圖中,我看到風一吹,帆船走得更快了。這樣看來,好像是風的本領更大。真困惑,太陽和風到底誰的本領大呢?”在這樣的質疑中,學生閱讀文本的熱情被點燃。插圖概括出了文本內容,學生在觀看完插圖后產生了疑問,帶著這種疑問去閱讀文本、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洞察力,還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作為教材的“第二語言”,插圖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觀察插圖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過程。教師要巧妙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三、質疑句子,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
文章是由句子構成的。要想完整地把握文本內涵,學生必須準確理解每個句子的含義,尤其是中心句。全文的核心就是中心句,整篇文章就是圍繞中心句展開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中心句進行質疑。而承接上文,開啟下文是過渡段的作用。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過渡段展開質疑。這樣不僅能夠梳理文本的知識點,還能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學習《蒲公英》時,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蒲公英圖片,導入新課。在研讀賞析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哪個句子給你帶來了困擾?說一說。”有的學生說:“太陽公公為什么不讓小降落傘落在金光閃閃的地方?沙漠也有植物生長呀?”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假如我是蒲公英,一定會落在銀花朵朵的地方,可是太陽公公為什么也不讓我落到那里?”學生在質疑中閱讀文本。通過對句子的解析、質疑,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拓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多的制造機會,讓學生圍繞中心句、過渡句以及重要語句主動質疑。只有通過質疑,學生才能精準地理解句子含義,才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
學生的質疑能力需要教師指導。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從課題、插圖、句子入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主動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習慣。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洞察力和思維力有著重要意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