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錦飄
自新課標提出“語用”的理念以來,老師們的教學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很多教師都認識到了語用教學的重要性,凡是閱讀教學必先尋找語用訓練點。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語用教學卻又不免存在著淺表化的現象,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來說,效果不是很明顯。
一、反觀淺表化的語用教學現象
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正確理解語用教學的真義,或者沒有正確地解讀文本,只是為了“語用”而設計“語用”訓練。其實,這樣的“語用”教學往往是單一的、機械的、淺表的。
1.脫離情境的語用教學
不管是詞語還是句子的學習,都需要在具體可感的語境中去理解、積累,進而學會運用,而不是機械地與文本割裂開來,單純地去學習詞語和句子。如在《給予樹》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習“沉默不語”“盼望”兩個詞時,先讓學生讀這兩個詞語,再說說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然后用這兩個詞語造句。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掌握這兩個詞語,但是,這樣的學習是單一、機械的學習,沒有透過這兩個詞去解讀文本。又如,在教學“在這個圣誕節(jié),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這個句子時,有教師把“不但……而且……”這個關聯(lián)詞單獨拎出來教,讓學生用“不但……而且……”造句。這樣的語用教學,也是脫離語境的、簡單機械的。
2.支離破碎的語用教學
語用教學應該圍繞學段目標、單元訓練的重點去展開,而不是隨意的、支離破碎的,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如在教學《給予樹》一課時,有的教師也在努力地尋找語用訓練點,找了好幾處,有用“盼望”一詞造句的,有用“不但……而且……”造句的,有寫“小女孩收到禮物后會怎樣感謝金吉婭”的,等等。這些語用訓練點,都沒有緊緊圍繞著單元的目標和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去展開,顯得支離破碎,既沒有走進文本,也不利于學生的言語學用。這樣的語用教學,顯然是淺表化的。首先,我們要正確地解讀文本。這個單元是寫“愛”的,如何表達愛,是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其次,本課是通過神態(tài)描寫和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文字透視人物的內心,解讀人物當時是怎么想的,還原當時的情境是怎樣的。教師要讓學生圍繞著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去學習語言的表達運用,這樣才會真正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3.脫離文本表達特色的語用教學
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依據教學內容設計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墒?,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隨意提問,問題同質化、淺層化,甚至脫離文本表達特色,不能引導學生深度地進行言語的學用,只有語用的“形”,而沒有語用的“質”。
如《電腦住宅》一課的教學,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寫了電腦住宅有多么的先進并提問:“這篇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的哪些部分?電腦住宅有什么?”學生回答:“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的大門、會客廳、廚房、臥室等部分?!薄按箝T有……會客廳有……廚房有……”然后讓學生比照電腦住宅,進行小練筆,寫一寫自己家或者教室。這樣的語用教學,教師教得過于簡單、隨意,缺少深度的言語學用。實際上,這篇文章的表達是很有特點的,對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表達是很有幫助的。如,本文的“按順序說明”“具體地說明”,即按空間順序介紹,是通過“介紹設施+如何工作”來具體介紹的。在學習了文章的表達特色之后,再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寫一寫學校的教學樓,這樣教學學生才學得更扎實有效。
二、構建“深度語用”的課堂教學策略
1.在具體語境中進行語用訓練
為了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設置一個具體的語境,利用文本的“空白”處,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去理解、積累,進而學會運用。
如《給予樹》文中寫道“金吉婭沉默不語”,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沉默不語”的意思,還要一步步引導學生透過這個詞走進金吉婭的內心,猜測她當時會怎么想,通過對她的內心進行“補白”,從而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語用訓練。又如在教學“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這句話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盼望”這個詞語,透視小女孩的內心世界,理解小女孩對禮物的渴盼之情,再讓學生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她的生活現狀是怎樣的?此時,她的心里在想什么?她除了盼望禮物,其實也在盼望什么?這樣的教學,結合具體的語境,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他們的思維被打開了,他們表達的欲望被激發(fā)了,這才是有效的語用教學。
2.領悟文本的表達,走向深度語用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表達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這些文章的表達特色,展開教學。特別是要有文體意識,要做到依“體”而教。
如《山中訪友》一文是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大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景物想象成人,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這篇文章的表達特色就是“景—人—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領悟這樣的表達特色,讓學生進行練筆:請你學習文中的寫法,把景物想象成人,也打打招呼,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又如《橋》是一篇小小說,里面運用了很多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形象,又通過巧妙的情節(jié)安排來發(fā)人深思,還通過簡短的語言來營造一種緊張危急的氣氛,這些都是這篇課文的表達特色。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特色,學習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方法。另外,還有敘事性的文章、說明狀物類的文章,以及游記等文章,也都各有表達特色,我們可以關注這些文章的語言特色、構段方式、謀篇布局等,讓學生深度地學習語用。
3.走進文本,再跳出文本學語用
課文是供學生學習語言的材料,我們要利用好課文這個例子,舉一反三,讓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但是,言語的學用不能脫離文本而單純地、機械地開展,需要先走進文本,理解和體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再跳出文本,學習文章的表達。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如果單純地學習對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描寫,而沒有走進文本去感悟文字所表達的情感,沒有通過朗讀去體驗、感悟父親的愛子之情,這樣機械的語用教學就陷入了“淺表化”的地步。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父親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詞句好好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在學生表達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把這種父愛朗讀出來。接著,我讓學生思考“課文寫得如此感人,父愛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是如何把這種父愛之情表達出來的”。然后,再把文中寫父親語言、外貌的句子去掉,讓學生體會這樣寫好不好。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到了語言和外貌等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最后,讓學生練筆,寫一寫文中的“兒子”怎樣了不起,通過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把“兒子”的了不起寫一寫。這樣的語用教學,直指文本的核心,抓住了文章的教學價值,是積極有效的語用教學。
總之,語用教學要求語文課程“立足語言文字運用,以語用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以語用知識為主體內容,以語用實踐為途徑,把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用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育的根本目標”。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語用而語用,要避免語用教學走向“淺表化”。我們要通過具體的教學策略提高言語學用的實效,走向深度的語用。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南城陽光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