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泉 韓晶 戎紅旗
【摘 要】目的:采用不同方式治療表淺性膀胱腫瘤,探究其臨床療效。方法: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表淺性膀胱腫瘤患者300例的臨床資料,按照入院時間先后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80例采用雙極等離子電切系統(tǒng),對照組120例采用經尿道汽化電切術,比較兩組治療療效。結果:從結果來看,觀察組沖洗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都低于對照組;在穿孔和閉孔時神經反射及術后復發(fā)方面,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在治療表淺性膀胱腫瘤時,采用等離子體雙極電切術臨床療效比較顯著,預后較好,因此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等離子體雙極電切術;表淺性膀胱腫瘤;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7.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2
在我國泌尿外科中,膀胱癌屬于比較常見的腫瘤,占據全部惡性腫瘤大約3.2%,尤其是表淺性膀胱腫瘤占據2/3[1]。目前治療表淺性膀胱腫瘤依然以手術為主,以免疫治療和膀胱內灌注化療等方法為輔。但因表淺性腫瘤可能發(fā)生復發(fā)與不斷發(fā)展,必定會影響患者預后情況[2]。因此,探究該腫瘤疾病的治療具有醫(yī)學價值。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表淺性膀胱腫瘤患者300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180例,女性患者120例,年齡處于49-77歲,平均年齡為43.5 10.5歲。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肉眼血尿,有130例初次發(fā)病,170例復發(fā)。腫瘤部位有膀胱頂部、頸部、側壁及三角區(qū),還有輸尿管口附近。其中有100例為單發(fā)腫瘤,有200例為多發(fā)腫瘤。按照入院時間先后將患者分成觀察組180例和對照組120例,兩組基本資料、病癥等各方面,比較差異(P>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經尿道汽化電切術。
觀察組采用雙極等離子電切術,其電切功率為140W,凝血功率為80W。采用連續(xù)硬膜外腔滯麻醉,截除石位。采用生理鹽水進行灌洗液,其灌洗壓力為40cmH20。按照腫瘤先小后大順序開展切割;切除小腫瘤時,應從腫瘤根部朝淺肌層順時針切除。而大腫瘤要從腫瘤表面逐層進行水平切除,或從腫瘤一側朝著另側垂直切除,在切除時要把握好切除深度,從表淺部朝深部進行,逐漸達到全肌層[3]。采用雙擊等離子進行電凝止血,有效降低手術中的出血量?;颊呤中g后沖洗膀胱1-2d。3-5d就拔除掉導尿管,在導尿管拔除前1d,就可實施膀胱內化,采用30mg吡柔比星注入膀胱后,待40min后排出。
1.3 觀察指標
本文研究過程中,主要是觀察患者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沖洗膀胱時間、尿管保留時間及住院時間等各種情況。同時還要觀察患者術后復發(fā)和穿孔和閉孔的神經反射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案例收集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處理,通過卡方檢驗和t檢驗進行分析,當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療效比較
從結果來看,觀察組沖洗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都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2.2 兩組術后復發(fā)和穿孔閉孔神經反射情況比較
經過治療后,在術后復發(fā)和穿孔閉孔神經反射情況方面,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統(tǒng)計情況如表2所示。
3 討論
淺表性膀胱腫瘤就是指從TaG1到T1G3所有的腫瘤,包含Tis原位癌。從新發(fā)膀胱腫瘤來看,大約75%-85%患者都屬于淺表性膀胱腫瘤[4]。如果不進一步治療,大約有70%患者可能復發(fā)。對于淺表性膀胱腫瘤復發(fā)的原因目前還有爭議,但是這種復發(fā)與多種因素存在密切相關。分析研究這些影響因素對疾病復發(fā)具重要意義,對早期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價值,估計遠期預后有一定幫助。從臨床治療來看,表淺性膀胱腫瘤占據膀胱腫瘤總疾病大約80%,而大多數都要采用保留膀胱手術[5]。因表淺性腫瘤具有非常豐富的血管,腫瘤密度比較低,電阻抗小,而且腫瘤組織含水量比較高。如今治療上主要為手術治療,常常依據腫瘤的特征情況,采用經尿道汽化電切手術和雙極等離子電切術進行治療。但是采用尿道電切術治療時,術中出血量較多、極易并發(fā)穿孔與閉孔神經反射等各種缺點,因此近些年廣泛應用等離子體雙極電切術進行治療。采用這種方法治療電流并未通過人體,必定降低對患者身體的損傷與出血,避免對患者神經產生不良刺激。本文對觀察組就采用雙極等離子電切術。從最終統(tǒng)計結果來看,觀察組沖洗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都低于對照組;在穿孔閉孔時神經反射及術后復發(fā)方面,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在治療表淺性膀胱腫瘤時,采用等離子體雙極電切術臨床療效比較顯著,預后較好,因此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許振強,鄭周達,莊志明,等.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105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5,20(12):739-740.
沈肖曹,杜傳軍,史時芳,等.經尿道欽激光切除與經尿道電切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的療效比較[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5,26(1):332.
湯海,唐涌志,陳向東,等.膀胱內不同化療藥物灌注預防淺表型膀胱腫瘤復發(fā)的臨床觀察[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4,13(1):38-39.
魏輝,梅驊.表淺膀胱癌的膀胱灌注療法[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3,18(9):565-566.
章詠裳.經尿道電切術治療膀胱及前列腺疾病[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15(25):43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