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 李騰仙
【摘 要】目的:探討結直腸癌內窺鏡活檢組織腺癌的病變特點及病理特征,提高活檢診斷率。方法:選取158例腺癌標本,通過切片HE染色開展組織學分析,參照WHO的相關診斷標準,對是否存在結直腸癌進行診斷,并根據(jù)手術根治切除標本的病理檢查結果對活檢的診斷準確性進行判定。結果:本次研究共選取活檢標本923例,其中診斷為腺癌的共158例,全部腺癌患者中接受切除或手術治療的共78例,其中通過開展內鏡活檢無法肯定浸潤黏膜下層的共32例,所占比例為41.02%。結論:內窺鏡的合理應用可使結直腸腺癌診斷率得以有效提高。
【關鍵詞】腸腺癌 ;活檢; 病變特點; 病理特征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得以明顯提高,加之飲食結構的改變,使得大腸癌患者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當大腸癌發(fā)病后,若能在疾病發(fā)生的早期階段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確診,并為其開展積極的治療,可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以有效提高[1]。目前臨床上對大腸癌進行診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為纖維結腸鏡檢查和黏膜活檢病理檢查[2]。所以提高黏膜活檢取樣的合理性,掌握病理切片細胞的組織學診斷標準,以及在進行診斷的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可使大腸癌的診斷率得以有效提高[3]。本次研究就選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采集的158例腺癌標本,探討結直腸癌內窺鏡活檢組織腺癌的病變特點及病理特征。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采集的活檢標本923例,其中包括158(17.12%)例腺癌標本,包括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77例,年齡29~88歲,平均(56.8±8.9)歲?;颊呔嬖诓煌潭鹊南?、大便變形、貧血、大便次數(shù)增加、大便伴有血液等臨床癥狀。在對患者開展纖維結腸鏡檢查時,顯示存在不規(guī)則潰瘍、黏膜糜爛、腸管狹窄、隆起腫塊、黏膜粗糙等情況,參照患者自身的腫瘤特點,以及其自身機體的耐受情況,對腸組織進行活檢取樣,數(shù)量為2~6塊,將采集的標本放入福爾馬林固定液(10%)中,為其開展病理切片診斷。同時將接受手術根治性切除治療的患者的術中取樣標本進行病理檢查,將其和內窺鏡活檢的檢查結果進行比較。
1.2 研究方法
對本次研究選取的185例腺癌標本和術后采集的標本開展常規(guī)的固定,采用石蠟進行包埋處理,并將其制成3μm連續(xù)切片,然后采用蘇木素-伊紅進行染色操作。對取材深度進行觀察,確定其是否達到了黏膜肌層,觀察癌組織對黏膜下層是否造成了浸潤,如果癌組織內存在著平滑肌纖維,則可以判定癌組織對黏膜肌層造成了浸潤。對于部分標本需要開展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AE1/AE3、CK7、CK20、Ki-67、CEA、SMA等抗體進行標記,或需要為其開展AB特殊染色。
2 結果
2.1 標本診斷情況
本次研究選取的158例腺癌標本中,診斷為癌的共153例,其余的5例確定為腺瘤惡變或是可疑癌變。腺癌位置如表1。在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標本中,30例為凹陷潰瘍型,10例為浸潤狹窄型,38例為結節(jié)隆起型。本次研究選取的158例腺癌標本中,121例為管狀腺癌,10例為低分化癌,27例為黏液及印戒細胞癌。所采集的活檢標本直徑最小為0.1cm,最大為0.6cm,數(shù)量為3-6塊。
2.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以及特殊染色
腺癌陽性標記為AE1/AE3、CK20、Ki-67;腸壁平滑肌以及黏膜肌的標記為desmine、SMA;對于腺癌細胞而言,其PAS顏色表現(xiàn)為紫紅色,其AB顏色表現(xiàn)為藍色。
2.3 結直腸正常黏膜腺體測量結果
結腸黏膜肌層為0.3~0.7mm,直管腺體為0.4~0.9mm,黏膜層平均厚度為0.85mm。
2.4 腸鏡活檢與術中標本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本次研究選取的158例腺癌標本全部接受結腸鏡活檢檢查,同時有78例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術治療。其中51例患者浸潤至漿膜外,2例患者浸潤至黏膜下層,25例患者浸潤至肌層。本次研究中通過開展內鏡活檢無法肯定浸潤黏膜下層的共32例,所占比例為41.02%,根治術切除組織診斷為浸潤性癌的共30例,診斷為非浸潤性癌的共2例。
3 討論
3.1 活檢組織病理診斷標準
臨床上對結直腸癌進行治療時,所依靠的重要依據(jù)即為結直腸鏡活檢結果,目前我國每年自覺接受結腸鏡健康體檢的人員數(shù)量較少,因此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的病情得以確診時病情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中晚期,使得患者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被延誤[4]。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健康體檢意識的不斷增強,為了避免過度診斷以及治療的出現(xiàn),若患者機體不存在腫塊或腫塊的體積較小,則應參照規(guī)定標準開展內窺鏡活檢操作,并靈活運用處理原則。
3.2 活檢組織的質量保證
人體的結腸黏膜的厚度通常為0.86mm左右,在開展內窺鏡活檢時,取樣的組織粒通常為2~3mm,從理論上來看,取材的深度應達到黏膜下層[5]。因為癌會破壞患者機體的黏膜肌層,因此在進行活檢取樣時,即使取樣不包含平滑肌組織,但也已經(jīng)浸入到黏膜下層。在采用內窺鏡進行取樣活檢時,若腫瘤的體積過小,或是過大也會導致難以進行活檢取樣。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惡變通常發(fā)生于表面或根部,因此在進行樣本選取時需注意??偠灾?,在進行活檢取樣時,內窺鏡醫(yī)師需和病理醫(yī)生進行積極溝通,從而使活檢質量得以有效提高。
3.3 活檢組織病理診斷需注意的問題
當機體的結直腸黏膜正常的前提下,若有共壁、不規(guī)則腺體出現(xiàn),細胞表現(xiàn)為復層排列,細胞核體積較大,深染,極性紊亂,可發(fā)現(xiàn)病理核分裂,和正常黏膜腺體不存在過度移行,即使未發(fā)現(xiàn)肌層、黏膜下層浸潤,也能夠將其確診為癌;異型腺體間可以發(fā)現(xiàn)促纖維化情況,可與腸鏡進行結合,確定其為癌[6]。
3.4 活檢組織病理診斷臨床處理原則
若在開展活檢檢查時,若顯示癌對黏膜下層或肌層造成浸潤,則需為患者開展手術根治性切除處理;若在開展活檢檢查時確定為癌,不過未發(fā)現(xiàn)其對黏膜下層或肌層造成浸潤,可診斷為癌,但要標注未能對浸潤深度進行確定,需要參照影像學、內窺鏡檢查結果進行進一步檢查,若腫瘤或潰瘍直徑超過3cm,則可為其采用手術進行治療,如果不存在明顯的腫塊,或是腫塊體積不大,則可為其開展隨訪。
參考文獻
石剛,張睿,任宇鵬等.結直腸癌組織和細胞株中TSPAN1蛋白、mRNA的表達變化[J].山東醫(yī)藥,2017,57(31):41-43.
耿瑋,葉智斌,范亞男等.結直腸癌組織中卷曲螺旋結構域12蛋白表達 與腫瘤生長侵襲的關系[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7,27(24):44-48.
易呈浩,葛維挺,黃彥欽等.1368例結直腸癌TNM分期及預后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2,39(9):597-601.
楊軍,郭睿,康安靜等.一種新的結直腸癌組織學分型、分級-評分方案[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15(2):169-173.
宋潔瑩,朱凌音,李曉波等.經(jīng)內鏡切除或手術治療后早期結直腸癌的病理分析和療效評價[J].胃腸病學,2014,26(8):47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