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勇, 肖本賢(1.合肥工業(yè)大學 工業(yè)與裝備技術研究院,合肥 230009;2.合肥工業(yè)大學 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合肥 230009)
汽車在轉彎時,由于內(nèi)外輪轉彎半徑不一樣,內(nèi)外輪必須以不同的角速度旋轉,傳統(tǒng)車輛使用機械差速器實現(xiàn)這一功能[1],而電動叉車作為工業(yè)搬運車輛的一種,廣泛地應用在狹窄的車間、港口、車站等地方,相對于傳統(tǒng)的汽車來說,對轉向的要求更高.對于電動叉車來說,使用電子差速器來代替機械差速器,完成叉車的轉向任務.
文獻[2]采用阿克曼轉角關系來約束左右車輪的轉速,說明了轉彎時轉彎半徑應該滿足的幾何關系;文獻[3]采用了神經(jīng)網(wǎng)絡控制策略,根據(jù)獲得的車速和轉向角對左右輪進行轉速控制,通過該方法提高了汽車的轉向穩(wěn)定性;文獻[4]從垂直載荷的角度出發(fā),以驅(qū)動輪附著率相等為目標,提出了基于垂直載荷的電子差速控制策略,并且在MATLAB下驗證了該算法的有效性;文獻[5]以無刷直流輪轂電機驅(qū)動后輪為研究對象,設計了一種魯棒控制器,通過試驗車驗證了該控制器的有效性;文獻[6]根據(jù)車輛縱向動力學模型,建立包括制動監(jiān)視器、滑移率調(diào)節(jié)器, 并在MATLAB/Simulink和Car Sim進行聯(lián)合仿真,仿真結果表明該方法有效地使滑移率確定在期望值,制動力矩輸出連續(xù),提高了電動汽混合制動的性能.電動叉車由于載貨質(zhì)量大,工況更復雜,外界干擾多,對于整車穩(wěn)定性要求更高[7].由于魯棒控制具有在一定的參數(shù)攝動下,維持系統(tǒng)某些性能的特性,這里對整車模型進行混合靈敏度H魯棒控制設計,設計了一種魯棒電子差速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下進行了仿真驗證,仿真結果表明,叉車在工況下的行駛穩(wěn)定性得到了提高.
1.1.1 車輛坐標系
當叉車在平整的路面上保持靜止時,以叉車的質(zhì)心為坐標原點;X軸方向為叉車車頭方向;Y軸方向為駕駛員左側方向;Z軸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且方向向上,并通過質(zhì)心[8].
1.1.2 整車動力學方程
在建立的整車模型中,為了達到盡量簡便和突出研究重點的目的,忽略了叉車復雜的懸架系統(tǒng),將叉車視為剛體,并且路面為正常行駛的路面.基于以上假設,建立了如圖1所示的整車7自由度動力學模型,其中包含橫向運動,縱向運動,繞Z軸運動以及4個車輪的旋轉.由力學公式得到以下方程.
圖1 七自由度車輛動力學模型
縱向力平衡方程:
(1)
側向力平衡方程:
(2)
繞Z軸力矩平衡方程:
(3)
上述方程中:σ為前輪轉角;vx、vy分別為縱向、橫向車速;β為質(zhì)心側偏角;r為橫擺角速度;Fxi、Fyi、Fzi分別為輪胎縱向力、側向力、垂向力;m為整車質(zhì)量;Iz為整車繞Z軸的轉動慣量;a、b為前后軸到質(zhì)心的距離.
車輪模型包括車輪動力學模型、輪胎的垂直載荷模型以及側偏角計算模型.
1.2.1 車輪動力學模型
對叉車行駛時的狀態(tài)進行受力分析,主要是輪胎與地面的作用力,該作用力直接提供叉車前進的動力.其次是空氣阻力對車的影響.4個車輪的力矩平衡方程如下:
(4)
其中,i=左前輪fl、右前輪fr、左后輪rl、右后輪rr.
1.2.2 車輪的垂直載荷
叉車在正常運行情況下,叉車輪胎所承受的垂直載荷在運行期間會不斷變化,比如在轉向的時候,內(nèi)側輪胎所受垂直載荷會變小,而外側剛好相反.其垂直載荷的計算如下.
各輪胎垂向載荷公式:
(5)
(6)
(7)
(8)
式中:l=a+b為前后軸距;hg為質(zhì)心到地面的距離;tw1為前軸輪距;tw2為后軸輪距.
1.2.3 車輪的側偏角
車輪側偏角指的是車輪的行駛方向與車輪旋轉平面之間的夾角,各輪胎側偏角公式如下.
(9)
(10)
(11)
(12)
1.2.4 滑移率的計算
各車輪輪心在車輪坐標系下的縱向速度:
(13)
(14)
(15)
(16)
式中:vt_fl、vt_fr、vt_rl、vt_rr為輪胎坐標系下的輪胎縱向速度.
各車輪滑移率的計算:
(17)
(18)
(19)
(20)
電機電樞回路電壓平衡方程為
(21)
轉矩平衡方程:
(22)
其中:
Ed=Ce·n;
(23)
Te=Cm·Id.
(24)
γ=min‖P(s)‖.
(25)
圖2 廣義反饋系統(tǒng)
在實際控制系統(tǒng)中,外界干擾和叉車本身的不確定性都會影響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對這兩者同時進行控制稱為H控制的混合靈敏度問題.為了提高系統(tǒng)的性能,要用混合靈敏度來設計控制器,系統(tǒng)框圖如下.
圖3 混合靈敏度設計系統(tǒng)
圖中:r、e、n、d和y分別表示參考輸入、跟蹤誤差、測量噪聲、干擾輸入和系統(tǒng)輸出;W1、W2,W3分別為系統(tǒng)的為性能權、控制器輸出約束權和魯棒權[10].
設從r到e,u,y,的傳遞函數(shù)分別為
U=(1+GK)-1,
(26)
V=K(1+GK)-1,
(27)
Q=GK(1+GK)-1,
(28)
式中:U是靈敏度函數(shù),而Q是補靈敏度函數(shù).現(xiàn)在我們要選擇加權函數(shù)W1,W2,W3使之滿足:
(29)
加權函數(shù)的選擇
加權函數(shù)的選擇至關重要,它的效果好壞會對系統(tǒng)最終的性能有著嚴重的影響.某種程度上說,對U,V,Q的選擇是設計過程中最核心、最關鍵的一環(huán),且需要滿足以下關系[11].
1)靈敏度函數(shù)U是閉環(huán)系統(tǒng)對干擾抑制的度量,由式(28)得
(30)
2)若加性攝動Δa和乘性攝動Δm滿足:
(31)
(32)
3)在低頻區(qū)有:
U=(1+GK)-1≈(GK)-1,
(33)
V=KU≈G-1.
(34)
4)在高頻區(qū)有:
U=(1+GK)-1≈I,
(35)
V=KU≈K,
(36)
Q=GKU≈GK.
(37)
以上的幾個條件中,4)是最簡便的.因此,文中以關系4)為標準來決定加權函數(shù),并用其中的結果對其它指標進行檢驗.
電子差速系統(tǒng)加權函數(shù)的選擇
電子差速系統(tǒng)的特性決定了W1具有積分特性或者高增益低通特性,一般取W1(s)=1/(s+1);W2由系統(tǒng)參數(shù)的攝動范圍決定,對控制器的輸出有很強的制約.在設計系統(tǒng)中,我們在一定范圍內(nèi)選取不同的W2值從而限制控制信號的幅值.為了保持系統(tǒng)階次的穩(wěn)定,通常取W2為一常數(shù)k2.具體數(shù)值應能滿足系統(tǒng)的頻寬要求,取W2=0.000 05;隨后,W3的選取也至關重要.W3一般具有高通性質(zhì),取W3(s)=k3s/(s/ω3+1).W3也影響系統(tǒng)頻寬,系統(tǒng)頻寬與ω3的取值成正比,與k3的取值成反比.為了滿足系統(tǒng)的頻寬要求,我們?nèi)3(s)=s/(s+1 000).將表1中的參數(shù)帶入叉車的模型中,得到系統(tǒng)的傳遞函數(shù). 對被控系統(tǒng)的標稱模型進行加權,求解H魯棒控制器并進行降階,得到的控制器模型為
(38)
表1 電動叉車參數(shù)
為了驗證所設計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在MATLAB2016b平臺下進行了仿真驗證,將叉車加速到 12 km/h,在8 s時減小轉矩輸入,在10 s時,給方向盤施加一個 40°角的階躍輸入,在電子差速控制器的作用下,對叉車的行駛狀態(tài)進行仿真分析.仿真結果結果如圖4~9所示.
在沒有電子差速控制器的情況下,叉車兩側的輪子輸出轉矩相等,在仿真過程中,兩側車輪滑移率的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在轉彎的過程中,叉車兩側的滑移率差別很大,說明叉車在轉彎的時候沒有差速控制來分配各個輪子的轉矩,各個輪子都以相同的轉矩行進,由于內(nèi)外輪行駛路徑的區(qū)別,導致產(chǎn)生的滑移率不同,外輪明顯大于后輪.此時,外輪不僅有磨損,還有可能發(fā)生滑轉,導致叉車行駛不穩(wěn)定,甚至出現(xiàn)側翻等嚴重后果.
圖4 等轉矩分配時車輪滑移率
圖5 等轉矩分配時輸出轉矩
加入魯棒控制器之后再進行仿真,得到車輪行駛時的滑移率和轉矩變化,如圖6和圖7所示.由圖6可知,加了所設計的魯棒控制器后,車輪的滑移率穩(wěn)定在0.2左右,在該范圍內(nèi),叉車行駛比較穩(wěn)定,并且前后車輪的偏差接近為0,這對車輛的穩(wěn)定性至關重要,由圖7可知,在前10 s叉車直線加速行駛過程中,兩后輪輸出的驅(qū)動轉矩相同;在 10 s 時,叉車開始轉彎,與此同時,電子差速器對驅(qū)動輪的轉矩進行合理分配,在12 s后車輪的轉矩趨于穩(wěn)定.從仿真結果來看,電子差速控制器對于協(xié)調(diào)轉矩,調(diào)節(jié)叉車轉彎時的穩(wěn)定性有很好的效果.
圖6 加入魯棒控制器后的車輪滑移率
在此基礎上,繼續(xù)仿真得到側向速度與橫擺角速度的結果,如圖8和圖9所示.從仿真結果圖來看,叉車在直線行駛的時候,側向速度和橫擺角速度均保持為零;進入轉彎過程中,側向速度與橫擺角速度發(fā)生突變,且在魯棒控制下,兩者的實際效果更好,經(jīng)過調(diào)節(jié)迅速達到穩(wěn)定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左右輪的滑移率的差值一直很小,車輪不會發(fā)生明顯的滑移.說明叉車轉彎時,能達到預期的穩(wěn)定性,電子差速控制器在轉向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圖7 魯棒控制下的車輪轉矩
圖8 橫擺角速度仿真結果
圖9 側向加速度仿真結果
為了提高電動叉車的行駛穩(wěn)定性,建立了叉車7自由度整車模型,提出了基于H魯棒控制的電子差速器,仿真結果表明,魯棒控制器能合理分配轉彎時的車輪轉矩,使得車輪的滑移率保持一致,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叉車轉向時的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 馬浩軍. 汽車電子差速控制系統(tǒng)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學, 2016.
[2] Zhao Y, Zhang J.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electronic differential system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with two-motor-wheel driv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systems Modelling and Testing,2009,4(1):117-131.
[3] Lee J S, Ryoo Y J, Lim Y C,et al. A neural network model of electric differential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C]//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2000. IECON 2000.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IEEE, 2000(1): 83-88.
[4] 葛英輝, 李春生, 倪光正. 新的輪轂電機驅(qū)動電動車電子差速控制系統(tǒng)研究[J]. 中小型電機, 2003, 30(6): 45-49.
[5] Ravi A, Palani S. Robust electronic differential controller for an electric vehicle[J]. 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3, 10(11): 1356.
[6] 劇 季,陳淑榮,祝小元.電動汽車混合制動自適應控制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7,23(7); 96-102.
[7] Lei Xiujun, Zhang Dashan, Jin Yi. Research on vibration suppression of the forklift steering system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modal analysis and pole placement [J].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ROMA),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5: 46-51.
[8] 張春初. 四輪輪轂電機驅(qū)動電動汽車轉向工況轉矩分配方法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 2016.
[9] 王 瑩. 新型汽車主動懸架系統(tǒng)及其魯棒控制研究[D]. 廣州: 廣東工業(yè)大學, 2005.
[10] 吳 浩. 輪轂式電動汽車電子差速魯棒控制研究[D]. 武漢: 武漢科技大學, 2013.
[11] 吳旭東,解學書. 魯棒控制中的加權函陣選擇[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37(1):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