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業(yè)茍 ,喻愛林 ,曾吉華 ,王文輝 ,劉亞軍 ,劉曉華
(1. 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2. 南昌市白蟻防治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是我國南方松林的重要蛀干害蟲,在我國分布于西藏以東、遼寧以南,東至臺灣、南至廣東,國外分布于日本、朝鮮、越南、老撾等國;其不僅能直接危害寄主樹造成死亡,也是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Nickle)最主要的傳播媒介[1-3]。 目前有關學者集中在松褐天牛的生物學特性、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控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4-10], 本文通過利用松褐天牛產卵對衰弱木的趨性,研究馬尾松上的松褐天牛垂直分布和分布特點,為了解其生物學特性、種群動態(tài)和預測預報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探討生物防治和注干輸藥防治松褐天牛的方法提供思路和試驗證據,從而控制松材線蟲病的遷移和擴散。
試驗地點位于江西省萬安縣沙坪鎮(zhèn),地理坐標為 114°48′31〞E,26°17′41〞N,平均海拔300 m。該試驗區(qū)域為 15~25 年生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郁閉度0.3~0.6,樹高 2.5~11 m,胸徑 5~15 cm,近年來受松褐天牛為害嚴重。
2015 年 10 月,在試驗地內隨機選擇胸徑5~13 cm [平均胸徑(9.09±2.08) cm],樹高 2.7~8.3 m [平均樹高(5.69±1.72) m]受松褐天牛嚴重危害的馬尾松死樹 47 株,離地面 10 cm處將其鋸倒,測量樹高、地徑和胸徑等指標。從基部開始每 1 m鋸成一木段,一直到梢部直徑為 3 cm處止,每株各木段按順序編號,并記錄每株每段樹皮上的刻槽數量??滩蹟盗繛槌上x產卵時在樹干上刻槽的數量。
2.2.1 松褐天??滩邸⑶秩肟缀陀鸹讛盗颗c樹干胸徑的關系 調查馬尾松死樹 47 株,并放置于 1.5 m×1.5 m×1.5 m的紗網木制養(yǎng)蟲籠內。待翌年8 月成蟲完全羽化后,去皮逐株逐段調查統(tǒng)計幼蟲侵入孔與成蟲羽化孔的數量。侵入孔數量為幼蟲進入木質部產生孔的數量,羽化孔數量為成蟲羽化出來孔的數量。
2.2.2 松褐天牛在樹干上不同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 選取其中樹高 7 m 以上的馬尾松死樹 12 株,把樹干高度按 1 m為 1 個米階分級,即 0~1 m、1~2 m、2~3 m、3~4 m、4~5 m、5~6 m和 7 m以上,分為 7 級,統(tǒng)計松褐天牛在不同米階上分布規(guī)律。
2.2.3 松褐天牛侵入孔、羽化孔數量與刻槽數量的關系 調查馬尾松死樹 47 株,根據馬尾松上侵入孔、羽化孔的數量,分析其分布與刻槽數量的關系。
2.2.4 松褐天牛幼蟲侵入孔和成蟲羽化孔在樹干上的垂直分布 調查馬尾松死樹47 株,幼 蟲侵入孔和成蟲羽化孔的調查方法同 2.2.1,統(tǒng)計幼蟲侵入孔和成蟲羽化孔在樹干上的分布規(guī)律。
試驗所有數據用 SPSS17.0 軟件進行處理[11], 并進行方差分析。通過線性回歸、二次拋物線的方法,擬合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與樹干胸徑的關系以及整株(或某米階)松褐天牛刻槽與整株侵入孔、羽化孔數量的關系。對獲得的數據采用聚集度指標進行侵入孔和羽化孔垂直分布測定及分布型指數分析,數據處理及計算方法主要參照文獻[12-13]。
由圖 1 可知,松褐天??滩?、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數量與樹干胸徑呈正相關關系(n=47)。在胸徑一定范圍內,樹干胸徑越大,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數量也越多。根據調查數據計算得出松褐天??滩?、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數量與樹干胸徑的關系模型分別為y=55.841x-273.11 、 y=35.252x-168.85 和y=26.252x-129.66,并 分別對其模型進行F檢驗,其 相關性均達到極顯著水平(R2= 0.990 8;F=981.566;d f=1,46;P=0.000 1)、(R2= 0.989 9;F=338.335;df=1,46;P=0.000 1)和(R2= 0.978 2;F=418.095;df=1,46;P=0.000 1)。
圖1 松褐天??滩?、侵入孔和羽化孔與樹干胸徑的關系
由表 1 可知,松褐天??滩邸⑶秩肟缀陀鸹讛盗吭隈R尾松樹干上不同米階的分布有所不同,各米段之間的刻槽(F=419.341;df=7,88;P=0.000 1)、侵入孔(F=498.624;df=7,88;P=0.000 1)和羽化孔(F=225.006;df=7,88;P=0.000 1)數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松褐天牛刻槽最集中的米段在 2~3 m,平均數量為 77.92 個,約占總刻槽數量的 21.38%;其次為3~4 m、1~2 m和 4~5 m,分別約占 18.16%、17.95%和 14.22%;松褐天牛的刻槽數量在馬尾松樹上主要集中在 1~5 m,占總刻槽數量的 71.71%。同樣,松褐天牛侵入孔和羽化孔最集中的米段均在 2~3 m,平均數量分別為 56.08個、43.83 個;松褐天牛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數量在馬尾松樹上主要集中在1~5 m,分別占總數的 75.20%、78.03%。以上結果表明,松褐天牛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數量在馬尾松樹上主要集中分布在1~5 m。
表1 松褐天??滩邸⑶秩肟缀陀鸹自隈R尾松樹干上不同米階的分布規(guī)律
松褐天牛侵入孔、羽化孔的數量均與刻槽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刻槽數量越多,幼蟲侵入孔和成蟲羽化孔也越多 (圖2)。 根據調查數據計算得出松褐天牛侵入孔、 羽化孔的數量與刻槽的關系模型分別為y=0.630 4x+3.767 1、y=0.470 7x-1.412 9,并分別對其模型進行 F 檢驗,相關性均達到顯著水平(R2= 0.996 4;F=1 271.289;df=1,46;P=0.022 3)、(R2= 0.989 9;F=6 421.481;df=1,46;P=0.009 9)。
圖2 整株樹松褐天??滩蹟盗颗c侵入孔、羽化孔的關系
為了快速地掌握林間松褐天牛的蟲口密度,也分析了整株侵入孔、羽化孔數量與樹干高度 2~3 m刻槽數量的關系,結果表明整株馬尾松上松褐天牛侵入孔、羽化孔數量與樹干高度 2~3 m的刻槽數量存在明顯相關,回歸方程都表現(xiàn)為極顯著關系(P<0.01)(圖 3)。
圖3 整株樹松褐天牛侵入孔、羽化孔數量與樹干高度2~3 m刻槽數量的關系
松褐天牛幼蟲侵入孔的各項聚集指標見表 2。由表2中可知,C>1,I>1,Ca>0,K>0,M*/M>1,各項聚集指標均顯示松褐天牛幼蟲侵入孔的空間分布屬聚集分布。通過M*-M回歸分析法(Iwao),M*=1.013 6M+1.415 7;β=1.013 6,α=1.415 7(R2= 0.990 4,相關顯著),α>0,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個體相互吸引,β>1,為聚集負二項分布。另外根據 Talyor 冪法則,lg(ν)=0.002 7+1.259 6 lg(M),b>1,lgα>0(R2= 0.855 6,相關顯著),結果說明松褐天牛幼蟲種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且聚集度隨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樣,松褐天牛成蟲羽化孔的各項聚集指標見表 2。由表2中可知,C>1,I>1,Ca>0,K>0,M*/M>1,各項聚集指標也均顯示松褐天牛成蟲羽化孔的空間分布屬聚集分布。通過M*-M回歸分析法(Iwao),M*=1.028 0M+1.013 1;β=1.028 0,α=1.013 1(R2= 0.991 0,相關顯著),α>0,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個體相互吸引,β>1,為聚集負二項分布。根據 Talyor 冪法則,lg(ν)=0.134 9+1.189 0lg(M),b>1,lgα>0(R2= 0.862 7,相關顯著),結果說明松褐天牛羽化孔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且聚集度隨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表2 松褐天牛幼蟲侵入孔和成蟲羽化孔的聚集度指標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定胸徑范圍內,松褐天牛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數量與樹干胸徑的關系均呈正相關關系。胸徑越大,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數量也越多。就單株而言,松褐天??滩?、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數量在馬尾松樹上最集中的高度在 2~3 m;但主要集中分布在 1~5 m的地方,這部分高度的數量均占總數的 70%以上,這與孟俊國等[14]的 研究結論相一致。
根據垂直分布研究得出,馬 尾松上松褐天牛的頻次分布為聚集負二項分布,空 間分布型為聚集型分布,且密度越高,呈現(xiàn)出聚集度越大的趨勢,分析松褐天牛的聚集原因是其自身和環(huán)境共同的作用結果[15]。
本文為生產實踐提供了 1 種蟲口密度的調查方法,與侵入孔、羽化孔的調查相比,刻槽的調查不需要剝樹皮,方便快捷。根據整株(或樹干高度 2~3 m)刻槽的數量,可以預測整株馬尾松上的松褐天牛侵入孔和羽化孔總數量,更直觀可靠。同時,在松褐天牛的防治上根據其刻槽數量進行生物防治(釋放天敵)或注干輸藥防治,這樣既節(jié)省人力、物力,又減少化學農藥的環(huán)境污染,對有效防治松褐天牛具有重要的意義。
[1]蕭剛柔. 中國森林昆蟲[M]. 2版.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483-485.
[2]Yoh A, Katsumi T. Newly discovered transmission pathway of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from males of the beetleMonochamus alternatustoPinus densifloratrees via oviposition wounds[J]. Journal of Nematology, 2002,34(4): 396-404.
[3]張建軍, 張潤志, 陳京元. 松材線蟲媒介昆蟲種類及其擴散能力[J]. 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3): 350-356.
[4]王柏泉, 徐明飛. 鄂西南地區(qū)松褐天牛生物學特性及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20(2):21-24.
[5]楊忠武, 黃吉平, 楊春生, 等. 桂林市松褐天牛生物學特性研究[J]. 廣西林業(yè)科學,2010,39(1):5-7.
[6]楊洪, 王進軍, 趙志模, 等. 重慶松墨天牛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 中國森林病蟲,2010,29(2):15-17.
[7]王陳. 松墨天牛的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2015,21(9):101-102.
[8]溫小遂, 廖三臘, 孫計拓, 等. 林間釋放花絨寄早對松褐天牛防效的研究[J].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6,38(3): 505-510.
[9]喻愛林, 涂業(yè)茍, 金明霞, 等. 甲維鹽混配劑誘木注藥防治松褐天牛研究[J]. 南方林業(yè)科學, 2016,44(4):34-36.
[10]韓水興. 4種藥劑林間注干防治松墨天牛幼蟲試驗[J]. 生物災害科學,2017,40(2):93-96.
[11]余建英, 何旭宏. 數據統(tǒng)計分析與SPSS應用[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12]李建慶, 楊忠岐, 張雅林, 等. 楊樹上云斑天牛種群的空間格局及抽樣技術[J]. 昆蟲學報,2009,52(8):860-866.
[13]李廣偉, 陳秀琳, 尚天翠, 等. 黃斑星天牛產卵刻槽的空間分布格局及抽樣技術[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2, 40(6):130-133.
[14]孟俊國, 劉博, 徐華潮. 松墨天牛幼蟲在馬尾松上的分布規(guī)律研究[J]. 浙江林業(yè)科技,2012,32(2):41-44.
[15]柴希民, 何志華, 李春才, 等. 松墨天牛成蟲產卵特性研究[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7,19(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