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fā)源地,中國人親切地稱她為“母親河”。小時候,我們搖頭晃腦地讀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那壯觀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便在腦海中閃現(xiàn);我們也吟誦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那孤煙如何“直”,又疑惑那落日本來就“圓”,但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而詩仙那句想落天外的豪邁之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更是以一種排山倒海之勢向每個人撲來,既完美詮釋了謫仙人放蕩不羈的激情氣質(zhì),也將黃河的波瀾壯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黃河很長,她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九省區(qū),全長5400多公里,流域面積達到70多萬平方公里。黃河也很寬,據(jù)說最寬處達到20多公里,但最窄處也有300米。自古以來,無論是文成公主在瑪多乘坐皮筏子渡過大河,或是左宗棠在蘭州意欲運送武器越過黃河到新疆……面對這條濤濤大河的攔阻,他們或許都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要是有座橋該有多好!”
隨著歷史的演變,黃河兩岸的人民沿河建橋,實現(xiàn)了他們進行各方面交流和互動的夙愿??梢哉f,橋梁是黃河上空的彩霞,從青?,敹帱S河沿的第一座橋,到入海處山東墾利縣境內(nèi)的黃河橋,黃河上分布著數(shù)百座橋梁,它們以木橋、水泥橋、鐵橋、浮橋、吊橋、索橋等形制橫臥在一河水面上,雖大小不同,各有特色,但都構(gòu)成了劃過水面的一道道景致——橋上流動著人與車,橋下則流淌著黃河的古今歷史和現(xiàn)代風(fē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