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青[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明清才女群體在江南地區(qū)興盛一時,作為一種新的社會范疇,“才女”呈現(xiàn)出與“女子”不同的內(nèi)容范疇,個體性才華成為其重要內(nèi)容。首先我們先談談何謂才女,才女是“才”“德”“色”三者的統(tǒng)一體。才女群體與其他女子的主要區(qū)別是能詩詞,在有才的基礎上還要有“德”,即遵守家庭空間對自身道德與社會規(guī)范的規(guī)訓,在才德兼?zhèn)涞幕A上還要有“色”,即“才色”,才色不是單純的容貌,而是建立在個體性才華基礎上的女性對男性的吸引力。最終,“才女”成為才德色兼?zhèn)涞摹芭印?,“才”成為“才女”與“女子”的分界,“德”成為“才女”與“青樓”的分界。才女歷來是人們仰慕的對象,她們的才名得以遠播終究離不開她們的創(chuàng)作。那么她們創(chuàng)作的動力何在呢?
眾所周知,從構成上看,才女要么是大家閨秀,要么是仕宦人家的妻妾,或者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部分妓女。她們要么出身名門,自幼年起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要么幼年被賣到青樓,被百般調教,早已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而她們自身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為她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才女群以江南地區(qū)居多,經(jīng)濟的發(fā)達、社會的開放、家族的培養(yǎng)與支持,明清兩代是才女文化的鼎盛時期,才女輩出,成為社會的一道風景。甚至有一家中幾代人全是會詩賦的,譬如吳江葉氏(沈宜修,女兒葉紈紈,葉小紈,葉小鸞)、沈氏(沈智瑤,沈倩君,沈靜專,沈淑女)、桐城方氏(方維儀,方夢式,吳令儀)、云間張氏(王鳳嫻,張引元)等。
詩詞曲賦歷來都是文人墨客不離手、不離口的寶貝,才女亦然,偶有所思、有所感便寄情于詩詞,借詩詞來盡抒心中塊壘。卓文君面對司馬相如喜新厭舊、“無意”于己之時,含恨寫下《怨郎詩》痛斥司馬相如,一句“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把心中的所有不平和怨恨傾訴出來,連司馬相如讀到此詩時也不得不感嘆卓文君絕妙的才華,愧疚不已,打消了休妻娶妾的念頭。一首《怨郎詩》不僅將卓文君滿腔的怒火噴射出來,在顯露卓文君過人的才華的同時挽回了兩人之間的愛情。住在平康坊棚戶區(qū)的唐代才女魚玄機是李憶的“外宅婦”,李憶出仕后首次回家,魚玄機便獨守空房,她相思日深,于是作《江陵愁望寄子安》,其中寫到“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足見她對李憶思情之深。無論是喜怒哀樂,才女們都已習慣作詩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世界。就大多數(shù)女性作者來說,她們寫詩填詞主要是抒發(fā)比較狹隘的個人情懷,而無政治方面的考慮,但是越純粹就越深入,她們的詩詞能夠細致地反映中國古代女性尤其是才女的生活狀態(tài),讀他們的詩詞可以進入她們的內(nèi)心世界。
卞玉京對江南才子、當朝榜眼吳梅村一見鐘情,在即將赴任成都知府的吳繼善的餞別宴會上,吳梅村以詩贈別吳繼善之后,她抓住時機,即席賦詩一首:“剪燭巴山解思遙,送君蘭楫渡江皋。愿將一幅瀟湘種,寄與春風問薛濤?!北砻嫔鲜琴泟e吳繼善,實則是向吳偉業(yè)暗送秋波,顯示自己的非凡才情,以博取吳偉業(yè)的關注及好感。
杜秋娘在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府中做歌姬時,不甘埋沒,自寫自譜《金鏤衣》在家宴上演唱,年過花甲的李锜聽了這首魂斷人腸的樂府詩之后,再度燃起青春熱焰,把杜秋娘收為侍妾。憑借自己的才華,杜秋娘獲得了李锜的寵幸。才女們不僅有才,而且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才華去博取風流才子們的青睞和贊賞。
才女們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入詩入畫,在創(chuàng)作上她們也有很大的成就。就社會層面來說,才女文學作品的流傳打破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觀念,挑戰(zhàn)了男性權威,對社會角色分工下的文學話語權發(fā)起挑戰(zhàn);就文學作品本身來說,拓寬了詩的表現(xiàn)內(nèi)容,用溫婉的筆調寫盡了閨中秘事,將藝術的筆觸延伸到男性不曾涉及的生活領域。
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以男性為主,其站在女性視角下所寫的詩句,如王昌齡的《閨怨》詩“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就是強行主觀臆想閨婦的情感色彩。男性詩人筆下的“閨怨”,多是越俎代庖,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憾。而李清照的作品卻是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寫照。其情感、生活與作品合為一體,具有濃烈的女性創(chuàng)作主體色彩。李清照所寫情詞,寫離別、寂寞、傷感、相思,都是真實的情感,女性成了抒情主體,表現(xiàn)出女性對生命意識和價值的內(nèi)省和感悟。自我女性意識的覺醒,不僅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格局,也塑造了一個個屬于女性自己的真實的靈魂。
吳中名妓柳如是作為秦淮八艷之一,雖淪為紅塵女子,但才情不減于男子,徐佛經(jīng)營的“歸家院”就是因為她的才氣而得以重振,更名為“十間樓”,她雖為“揚州瘦馬”,但她憑借自己的才情,擺脫了“瘦馬”的束縛,活出了自己的個性和風采。最后她如愿以償?shù)丶藿o了一代名儒錢謙益,他以匹嫡之禮迎娶她,兩人惺惺相惜,過著美滿而幸福的生活,她最終也達成了“我非才如虞山錢學士者不嫁”的愿望。
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創(chuàng)作或抒發(fā)懷才不遇的苦悶,或謳歌寄情山水田園的愜意,或展現(xiàn)渴望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與抱負,或流露出憂國憂民的感傷……而中國古代才女的創(chuàng)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她們將藝術筆觸延伸到男性不曾涉及的生活領域。她們抒發(fā)春閨離別之怨(如魚玄機寫給李憶的《江陵愁望寄子安》)、空房寂寞之愁(如薛濤的“長來枕上牽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何處江上有笛聲,聲聲盡是迎郎曲”)、病榻無眠之苦(如杜秋娘的“紅顏薄命實堪悲,況是秋風瑟瑟時。深夜孤燈懷往事,一腔心事付阿誰”)、恩夫愛子之意、私訂終生之喜(步非煙與趙象魚雁傳情)。避暑、納涼、弄簫、題畫、早起、晚行、寫字、讀信甚至見新月升起,聞蟋蟀鳴叫也成為寫作緣由。
唐懿宗時期洛陽城中著名的美女詩人步非煙因為嫁了一個給不了她柔情蜜意,也不能與她詩詞互答的粗悍武夫,新婚后的她總是偷偷地對窗落淚,久而久之她發(fā)現(xiàn)隔壁趙家的兒子經(jīng)常吟詩作畫,還能領略樂曲中她的心曲,于是她將秋千一次蕩得比一次高,慢慢地她和趙象以詩傳情。在兩人神契魂交之時,步非煙傳詩道“畫檐春燕須同宿,蘭浦雙鴛肯獨飛”,赤裸裸地表達了她對趙象思之如狂的感情,這樣的詩將一個想要紅杏出墻的女子躁動不安的內(nèi)心暴露無遺。
中國古代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傳統(tǒng)觀念影響深遠。相比于男性作家,才女的作品較少且很少流傳后世,作品內(nèi)涵也不如男性作品。閨閣才女們雖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仍局限著她們的創(chuàng)作,抒發(fā)的無非是“愁怨”之情。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四德”作為對女子的衡量標準,認為女孩子只要會女紅、認識自己的名字就好了,而中國古代的男子一直以中科舉為目標,加上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男子在學識上自然遠遠勝過女子,所以,從數(shù)量上來看,才女就比才子少很多。況且如果她們沒有把自己的詩詞編集成冊,那么她們的作品在流傳時很可能就散佚了。而男子一般都有整理詩集文集的習慣,因此,我們看古代的書籍通常是以男性作家的作品為多。《唐詩三百首》里面收錄的基本上都是男性詩人的作品。當然,這也表明男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成就要遠遠大于女性。一是他們接受教育的程度更高,二是他們的視野更廣闊,三是他們的思想更深邃更獨特。
才女的創(chuàng)作由她們的生活圈子和眼界決定,她們要么生活于豪門大宅,要么居住在青樓,不能隨意出行,只能待在固定的場所,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們的視野,由此她們只能以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入詩。她們沒有征戰(zhàn)沙場的經(jīng)歷,由此寫不出如“不破樓蘭終不還”這般豪氣沖天的邊塞詩;她們沒有入朝為官的機會,因此也不知官場的險惡;她們沒有被貶謫的可能,由此也體會不到蘇軾的“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的悲戚與痛楚。她們只能站在自身的立場上,抒發(fā)自己的喜怒哀樂。
綜上所述,才女創(chuàng)作的動力來源于家族式的文化血脈傳承,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能夠抒發(fā)個人情感,也更容易獲得男性作家的社會認同。女性作家的作品流傳具有深廣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打破了固有的文化格局,挑戰(zhàn)了以男性為主導的話語權,拓寬了詩歌的內(nèi)容,增強了細膩情感的表達。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女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受制于封建的社會環(huán)境,封建禮教在一定程度上撲滅了她們的文學火焰,但是其在歷史長河中所留下的文學遺產(chǎn)值得我們反復體味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