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閣
摘 要:教學理念從紙面如何貫徹到實踐中,是目前教育的一大難題。試圖以《憫農·鋤禾》古詩教學為范例,探討新課改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理念的重構問題。從兼容并蓄,吸納傳統(tǒng)教學中有益的營養(yǎng);充分挖潛,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基石;由點及面,擴大學生的眼界;人文關懷,感悟哲學的深邃;敢立敢破,提高學生的獨立精神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學理念;小學語文;鋤禾
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和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是“有效教學”“高效教學”?這個追問一直貫穿教育事業(yè)的始終。
一、重構小學語文教學理念勢在必行
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工程。做個形象的比喻,那么作為一棟大樓的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諸多教育是其四面圍墻及其臺階、屋頂……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言論,認為教育問題不能單單地看成學校的事情,要全社會多方通力合作。對于這一點筆者非常贊同。但筆者想補充一點的是:在諸多教育中,學校是實施教育的專門機構。換一句話說,學校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實現(xiàn)的,是大樓的承重墻。如果否認這一點,無疑是不負責任的。
近幾年來針對“小學生驕嬌二氣嚴重”“中學生不懂禮貌”“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的言論屢見不鮮。冷靜下來考量,我們可以知道不僅是當事者個人的問題,我們的教育理念無疑出現(xiàn)了偏差,反映到教學上則往往追求“短平快”效果,奉行“流水線式產品”即是合格產品的低標準原則。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對初具理解能力、基本能表達獨立訴求的小學生的教育來講,這個階段的重要性是大樓的基層承重墻。教學中除工具性較強的科目外,小學語文教育無疑是對小學生影響最大的。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蘇步青教授就曾說過:“數(shù)學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睔w本溯源,我們要重視小學語文教學,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理念進行重構,加強學生語文學科的教育和培養(yǎng),為新一代人才的產生和成長打好基礎。
二、《憫農·鋤禾》古詩教學的理念探索
筆者通過對新課改初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新舊以及各地方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基本都納入了《憫農·鋤禾》這首古詩。本文試圖從具體教學的角度,以例求法,以簡入繁,談一下小學語文教學理念的重構問題,望方家斧正。
(一)兼容并蓄,吸納傳統(tǒng)教學中有益的營養(yǎng)
古人曾有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比欢斍罢Z文教學中,有不少人認為,這種不求甚解的做法已經過時了。然而,他往往忘記了中國文字的韻律美。漢語言通過聲、韻、調的和諧組合,形成了“形有錯落有致婉轉騰挪,韻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獨特美感。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評論家劉勰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盵1]。倉頡造字以來,無論是先秦詩歌、漢賦、駢文還是唐詩、宋詞、元曲都是韻律美的典范。以《鋤禾》為例:
鋤禾日當午(wu)
汗滴禾下土(tu)
誰知盤中餐(cɑn)
粒粒皆辛苦(ku)
“午”“土”“苦”是韻腳,押“u”韻,讀來朗朗上口。學生哪怕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只要經過反復誦讀,也能對該詩形成短暫性記憶。這是學生認知所不可缺少的初步階段?!睹娦颉分姓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配合朗誦,手舞足蹈未嘗不是一種韻律美。此外,古典詩詞還非常注重字調的旋律美,字調平仄規(guī)律使用,詩詞誦讀起來便具有抑揚回環(huán)的旋律感。[2]
在現(xiàn)代教學中,絕不能拋棄“誦讀”這一法寶。事實上學生的語感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誦讀中產生的。所以說,對于很多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我們要重新回顧,發(fā)揮“揚棄”精神,取長補短,以資進步。
(二)充分挖潛,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基石
對于很多文章的講解,有些教師抱著教輔材料泛泛而談,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其實很多文章可以從多角度啟發(fā)學生認識新事物,得到新見解。以《鋤禾》而論,我們除了一般教輔材料所講的詩歌賞析,還可以深入分析文章,把“藏在冰山下的百分之九十”抓出來。比如我們可以向學生講解文字的構造美。不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反映出中華傳統(tǒng)文的審美意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象形字時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边@就說了漢字構造中“象形”造字法。以《鋤禾》而論,我們可以分析:“鋤”是形聲字,金為其形,助為其音。鋤頭是金屬打造,它的作用是將人的手延長,解放人的腰身,助人勞作?!昂獭笔窍笮巫郑蠟樗?,下為根。我們仿佛看到谷類作物垂穗分明,須根蔓延四方。同樣的,一些意義比較鮮明的字眼,如“汗”“土”“苦”等等都可以拿出來給學生講解。
也許有人說,你講這么深,孩子會不會懂?筆者認為千萬不要懷疑孩子的智慧。自古以來就有少年成才的例子。即便拿我們自身來講,想一想我們在小學時代時的所作所為,有些自己至今也會贊嘆不已吧。
(三)由點及面,擴大學生的眼界
現(xiàn)在已經開始提倡讓學生多讀點課外書。然而由于課外書和教材聯(lián)系不大,或者由于沒有專業(yè)人士指導,課外書的閱讀往往收效并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要充分利用我們的教材,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旁征博引,讓學生能夠見識到更為廣闊的世界。比如我們可以和學生們講,目前《鋤禾》作者為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是李紳,但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作者是聶夷中。然后講解李聶二人的生平,進而可以啟發(fā)學生去讀李聶二人其他的著作,讓學生根據(jù)兩人的行文習慣、人生經歷、思想品格等多方面要素,判斷作者是誰,并給出相應的理由。同時還可以講講當時中晚唐時代背景以及與二人交往過密的文人雅士。這些由于和《鋤禾》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通過啟發(fā)學生閱讀,既能增強對詩歌的理解,也能對更深更遠的大時代有更深一步的認知。
(四)人文關懷,感悟哲學的深邃
由于科技的發(fā)展,不要說城市,包括大部分的鄉(xiāng)村現(xiàn)在已經很難再看到“鋤禾”這一現(xiàn)象了。因此,很多孩子已經不知道農人“鋤禾”到底是怎么一種行為了。教師要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他們:通過“鋤禾”給農田松土,可以保持土壤有足夠的空氣,從而促進根系的呼吸作用。同時也可以消滅雜草,保證作物的營養(yǎng)。這些還不夠,如果具備可能,可以帶領學生去進行 “鋤禾”體驗。然后告訴他們:我們的先祖,或者說上一輩,乃至當今一些落后地區(qū)的人們,就是通過“鋤禾”等類似的艱苦勞動,努力地生存并發(fā)展著。節(jié)約糧食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八缄I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乃有尺寸之地?!蔽覀円獙λ麄儽3指屑ず途次分?,同時更要立下“學好文化,創(chuàng)造更美好生活”的志愿。
這就是古人常說但今日不常講的“教化”。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在教學過程追求德育無痕化培養(yǎng),使學生對人類懷抱一種人道主義的終極關懷。
(五)敢立敢破,提高學生的獨立精神
在教學中,我們要推崇《鋤禾》:詩篇以精簡的字眼,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憫農敬農、惜天愛物的樸素情懷。同時在“學習文辭”這一角度,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創(chuàng)作和加工。哪怕這種創(chuàng)作是幼稚的、有瑕疵的,我們也應該予以表揚,因為這創(chuàng)作閃耀著學生的獨立人格之光。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添加字”游戲,如:鋤禾緣何日當午,汗滴禾下三寸土。誰知寥寥盤中餐,分明粒粒皆辛苦。再或者:自古鋤禾日當午,難言汗滴禾下土。借問誰知盤中餐,從來粒粒皆辛苦。不言自明,我們的改寫頗有狗尾續(xù)貂的嫌疑,繁瑣的字眼破壞了詩詞的意境,但從另一角度,正因為這些不成功的改寫,更能加深孩子對這首詩的理解,更能體會到言簡意賅的語言之美,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塑造、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三、從理論到實踐的距離任重而道遠
事實上,關于教學理念重構的呼聲已越來越高。相應的一些理論和見解也各有道理。但從理論到實踐的距離相差太遠,理論和實踐的銜接也并不融洽,于是理論也只能是“理論”,失掉了其指導和修正的意義。所以說理論和現(xiàn)實之間,最難的是俯下身子以理論作用于踐行。我們缺少教學理念重構的好理論,但更缺少能夠把理論實踐于現(xiàn)實的優(yōu)秀教務工作者。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懂理論,更要精通教學,可以把理論從書面上搬到課堂上,進而再把效果進行積極反饋,產生更切合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理念是戰(zhàn)略,具體教學是戰(zhàn)術。二者是左右腿,只有同時具備才能邁開腿大步走。
《鋤禾》是家喻戶曉、通俗易懂的文章,正因為它常見,對它教學的進一步發(fā)掘就更具普適性,其體現(xiàn)的教學理念也更為突出。放眼看去,類似的文章在語文教材中比比皆是。筆者寫作本篇的動機就在這里。
參考文獻:
[1]王美琴.論電視詩歌散文的文字美[D].河北師范大學,2010.
[2]周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構[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7(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