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課本劇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來已久。這種把語文課堂教學及德育、美育結合在舞臺上的藝術表演,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而且讓學生從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能夠起到寓教于戲,以演促學,以美育情的作用。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也是學生能力的轉換延伸。漣源市第二小學將這種校園文化藝術與綜合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特色教育之路。
課本劇的編演貫穿于小學各年級各科目是漣源市二小最大的特色。2009年,學校承擔了“小學課本劇的編演研究”課題研究,學校專門聘請專業(yè)人員為課題組成員授課,了解該課題與教育學生的關系,以及該課題的開展所體現(xiàn)得的意義,學習如何編寫劇本,如何排演劇本,如何展示劇本,幾年下來,學校成功地積累了編寫,排演劇本的經驗,并成功地培養(yǎng)了一批能進行該特色課程教學的特色教師。比如課題組主持人劉勝娥老師在編寫了《鷸蚌相爭》這個劇本后,讓孩子們自愿報名角逐演員,沒有參與角逐的孩子們擔任評委,這樣激烈的競爭活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奇跡:平時上課連問題都不敢回答的幾個孩子,居然在臺上有板有眼的唱開來了;孩子們個個不用學,竟然天生都是演員......演員確定了,排演就開始了,教室、走廊、操場,都是他們的排練場。而劉老師只在關鍵時刻才會給予指導又比如該校的王大龍老師讓一年級的孩子排演課本劇,其難度可想而知??赏醮簖埨蠋熃z毫沒有畏難情緒。她在排練《平平搭積木》一劇時,先挑選出幾名孩子并根據(jù)孩子們的性格特點,給他們分配好角色。然后把劇本發(fā)給他們,讓他們回家把臺詞記熟,最后由全班同學配合表演。王老師每天耐心地教學生如何表演,如何表達感情,她自己也每天都堅持寫日記,將孩子們存在的問題詳細地記下來,同時她每天都在思索怎樣推進課本劇的排演進度,使孩子們更快融入角色,愛上課本劇。在每天的排演中,王老師親自表演,給孩子們示范,同時將排練中的感受記錄下來,一個劇本排演下來,就寫下了一萬多字的導演日記。正是由于這個課題組里,有著許許多多這樣執(zhí)著的老師,這樣的故事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雖然平常,可就是這無數(shù)的平常創(chuàng)造出來了一條不平常的特色教學之路。課本劇從此走進了各門學科的教學,也走進了每一位老師和學生的生活。比如《長方形奶奶的生日》一劇是六年級數(shù)學教材上的內容,利用生動形象的課件再現(xiàn)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與圓之間聯(lián)系,讓學生更準確地掌握了知識點。《天那邊的呼救》一劇就是《品德與社會》上內容,教孩子們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求救,服務生活。
課題組成員編寫劇本,組織學生動手制作道具、排演劇目,撰寫論文……幾年來可謂是風雨兼程、披荊斬棘,但也是碩果累累。尤其是2012年上學期舉辦的“演繹課本劇,踐行真善美”的課本劇匯報演出影響深遠,課本劇的成果展示與為留守兒童獻愛心合二為一?!缎W生導刊》在2012年8月中旬刊以《精彩的故事演出來》為題對此次活動做了了專題報道。2012年9—10月中旬刊再次以《將愛傳遞到遠方》為題對此次活動進行專題報道。目前已有30余名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在《小學生導刊》上發(fā)表。在這里,每一位老師能成為編劇、導演,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演員。該課題于2011年被納入婁底市“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于2012年獲婁底市課題評比二等獎,于2013年獲婁底市課題評比一等獎。2013年11月,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為推廣學校課本劇編演及研究成果,舉辦了以“義務教育學校課本劇應用研究”為主旨的全市課題培訓會。2014年10月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舉行年度立項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培訓會,由漣源二小課題主持人劉勝娥做經驗介紹。2014年10月順利通過湖南省課題結題評審,并被認定為優(yōu)秀課題。2015年學校組織人員將幾年來教師與學生所寫的劇本與各種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通過整理與編輯,編寫了《精彩的故事演出來》一書,并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發(fā)行。目前被指定為漣源市第二小學的校本教材。2016年11月該課題獲湖南省基礎教育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7年學校改變了研究方向,由原來的編演研究方向改為在綜合實踐課中的應用研究方向,并再次申報立項成功。
課程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間完成的,相信只要堅持,漣源二小的課題研究將使綜合實踐課更加有聲有色,也將讓學生得到發(fā)展更多的發(fā)展與鍛煉,使?jié)i源二小的教育真正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