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方舟
寫作時,父母親朋算是同學們作文中的“??汀绷恕D澄煌瑢W為了表達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于是寫出了如下文字——
我瞄了一眼桌上的時鐘——00:20分,終于完成了一天的功課!我伸伸懶腰,走出房間門,看見飯桌上放著熱氣騰騰的番茄炒蛋和白米飯,一定是媽媽提前準備的。我拿起碗筷,大口吃起來。
方舟子
哇,這套餐具的保溫效果真好!到凌晨時分都能保證飯菜“熱氣騰騰”!別說了,給我來兩套!
軒軒
這讓我回憶起“田螺姑娘”的故事,隨時回家,飯桌上都有美味佳肴。我媽怎么不是這樣的“田螺媽媽”呢?
珂珂
話說回來,每次熬夜加班,陪伴我的也只有冰箱里的剩飯剩菜。爸爸媽媽?早與周公約會去了!我還得躡手躡腳地吃宵夜、洗漱,就怕一個不小心吵醒了他們。
李哲
沒錯,這位同學完全是憑著“想象”在寫作,看似流暢通順的文章卻不符合常理。
小悅
現(xiàn)代作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寫作材料都是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生活以外找來的。想象也離不開你對生活的細致觀察,不然就會鬧出“田螺姑娘”這樣的笑話。
軒軒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里,豹子女士在制作意大利面時,卻是戴著塑料手套攪拌意面,拌勻后,還要抓幾根來試吃??催^韓劇的同學一定知道,這是韓餐的烹調手法?!氨优俊庇门胝{韓餐的方法來制作西餐,十分接地氣。如此貼近生活的畫面,引起不少觀眾的共鳴。
秋云
季羨林老先生在晚年時,寫了不少關于“吃”的回憶散文:“我每天早上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 ‘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笨?,大奶奶這有一系列拿饃饃的動作,無不體現(xiàn)出她對“我”的關心與喜愛。因為真實,所以動人。
珂珂
每天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我們,常常會忽略父母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與其寫“田螺姑娘”的神話,還不如老老實實寫寫媽媽或爸爸不好吃的飯菜,也許更能打動人。
珂珂
前段時間,一則名為《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的番茄炒蛋》的廣告走紅網絡。眾網友紛紛在評論區(qū)留言,講述各自媽媽的拿手好菜。
從小吃著父母做的菜而長大的我們,應該是對父母手藝最熟悉的人。但不少同學為了追求寫出父母的偉大,加了不少想象的內容,筆下的父母全成了“廚神”。其實,每一位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也許擅長廚藝,能做出可口的飯菜;或許他有些笨拙,做的飯菜勉強下口……
如何才能寫出最真實的下廚經歷呢?我們可以把寫作重點放在父母下廚時的動作上,寫出精彩紛呈的一幕——
噠噠噠,只聽菜刀不停地撞擊在菜板上,一整塊肉在媽媽的刀下變成了粗細均勻的肉絲:右手手腕一個使勁兒,肉絲便從菜板轉移進了陶瓷大碗。她拉開調料柜,往大碗里依次加入淀粉、老抽和料酒,再用筷子攪拌兩下。此時,媽媽又打開了燃氣灶,架上鑄鐵大鍋,倒入食用油,滋啦滋啦,肉絲在鐵鍋里愉快地翻滾。生抽、陳醋、砂糖輪番登場,再撒上一把大蔥段,魚香肉絲出鍋咯!真香呀!
一氣呵成的動作,切菜都帶著風,想必這位媽媽一定擅長下廚。隔著紙張,似乎都能聞到魚香肉絲那酸溜溜的味道。
當然,還可以把飯菜作為情感的落腳點,通過捕寫菜的味道,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情感:我的媽媽并不擅長下廚,做菜時總是會添加自己的“創(chuàng)意”。比如混合了牛奶麥片和陳醋的蒸蛋,還有加了糖的番茄炒蛋……上初中后,我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每次想媽媽了,我都會去食堂打一份番茄炒蛋,可是它們都沒有加糖,都不是媽媽的味道。
寫加糖的番茄炒蛋,實則是在寫“我”對媽媽的思念。一道菜,成了連接母子情感的紐帶。
你們看,簡單的動作,樸實的語言加上真摯的情感,就可以體現(xiàn)出父母對我們的關心與愛護,何須再去編造“神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