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qū)印通小學 浙江嘉興 314000)
教課文?教語文?課堂轉型!
本人曾在《小學語文教學》上讀到吳忠豪教授剖析“教課文”和“教語文”兩個名詞,吳教授指出雖然許多語文老師一直認為語文課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在“教課文”:把課文中介紹的主要內(nèi)容作為教學重點,課文里寫什么知識,考試中檢查什么知識,教師就講解什么知識。課文上完,學生的收獲只是加深了對課文故事情節(jié)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學會”一些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訓練了聽說讀寫能力等,這樣的語文課才大致可以算是“教語文”。由此對照自己的課堂教學,思考我們到底是在“教課文”還是“教語文”?
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F(xiàn)在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知識基礎上的能力、背后的規(guī)律,從“知識的課堂”到“能力的課堂”。如何適應課堂轉型,做到以學定教,將愈加深刻地影響、改變我們課堂的生態(tài)。所以本人結合自己學習、實踐的課堂教學,認為適當轉變教學模式來實踐課堂轉型是尤為重要的。
“千課一律”的靈感源于詞語“千篇一律”,雖一字之差但意思大同小異,即同一種教法適用于眾多的課文。這樣的教學,儼然是缺乏新意的。在“學為中心,以學定教”的大趨勢下,課堂轉型勢在必行。在對文本的把握中,不同文本都應有各自的側重點,應充分把握文本特點,有針對性的研究突破口。小學第三學段的語文,主要分精讀與略讀兩種課型。在內(nèi)容編排上有的寫人記事、有的狀物抒情;在文體風格中,有記敘文、散文、小說、詩歌、童話、戲劇等。新課標中也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描述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非連續(xù)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笨梢?,不同的課文,我們更應采取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讀去建構,變“千課一律”為“因文而教”。
以《半截蠟燭》為例,本文作為小學階段唯一的一篇戲劇體裁的課文,我們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并初步了解劇本這種文學形式,領悟其是怎樣通過人物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
根據(jù)劇本的特點,特級教師盛新鳳老師設計了一條由“導演說戲”“演員演戲”“編劇續(xù)戲”和“觀眾評戲”四大環(huán)節(jié)組成的新教學思路。這條“學路”通過讓學生當導演、當演員、當編劇、當觀眾,饒有趣味地以“說”、“演”、“續(xù)”、“編”的游戲式實踐,實現(xiàn)了反復的習讀與說,收獲頗多。用周一貫老師的話來說,這個設計是得以“化教為學”的關鍵,它不僅使學生“化教為學”,而且讓教師得以“順習而導”、“才成為教學主線,具有了重構小語課堂模式的生命力”。這種新穎的模式,大大的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中的固定模式,給學生的學注入了新鮮元素,效果顯著。
所以,教師潛心研究,抓住文體特點把握課堂,如寓言神話一類以復述故事為主;古詩兒歌系列以誦讀背誦為主等,定能為自己的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這使許多教師,就此作為教學設計中的目標主旨,在文本解讀中的教變成以感悟為主,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有機插入語文知識或方法的教學,在實踐中出現(xiàn)偏頗。其實,這一目標應該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然滲透的,應該注重的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毙抡n標也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不難發(fā)現(xiàn),“理解運用”、“知識積累”和四個“能力”的出現(xiàn),強調(diào)了語文應該是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提高語文能力的活動。如何去提高語文能力,巧變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對比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組合法,通過前后、左右、上下的知識進行比較,尋找知識異同的教學方法。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經(jīng)常會去發(fā)現(xiàn)作家筆下的對比手法,而忽視了其實在課堂上也可以嘗試運用對比教學。無論字詞、句段還是篇章,前后知識的融會貫通,遷移整合,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還是以《半截蠟燭》為例,本人覺得在盛新鳳老師創(chuàng)設的四個版塊下,還能進一步以“技能提升”彰顯文本特點教學。在人教版第十冊與教科版第六冊,各有一篇《半截蠟燭》,兩篇主題、內(nèi)容相同的文章,表現(xiàn)形式卻大不相同。人教版出現(xiàn)的是戲劇形式,而教科版出現(xiàn)的是記敘文形式。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為挖掘?qū)W生的學習能力,對比學習兩篇文章,自主發(fā)現(xiàn)戲劇特點,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探究性,增強合作意識等,從而去梳理戲劇與一般記敘文的區(qū)別,這將遠比教師的教來得直觀、深刻。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言下之意,會舉一反三就是能觸類旁通、學以致用。如何去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這樣的一種技能,就看他會不會在新舊知識中找聯(lián)系,學會遷移。
前面講到了《半截蠟燭》的對比教學,現(xiàn)在可以在此基礎上做文章。在人教版第八冊中有《夜鶯的歌聲》一文,講述的也是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一個男孩協(xié)助游擊隊殲滅一伙德國鬼子的故事。教師可以在總結戲劇形式特點后,讓學生試著以戲劇形式改寫《夜鶯的歌聲》,抓住戲劇中的主要特點,增加“舞臺說明”,介紹“時間”、“地點” 、“人物”,一來很好鞏固戲劇的特點,二來可以最大限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有了這樣的鍛煉,用劇本進行表演自然就不在話下,水到渠成了。
閱讀是我們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語文必備的能力之一。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落實有效的閱讀是課堂轉型中遇到的一個難題??v觀我們的課堂教學,即便是一些公開課,教師在追求課堂效果的同時,往往對閱讀的把握略顯刻意,灌輸“有感情的朗讀”、“強調(diào)某些詞語的朗讀”等,就會讓我們覺得學生的讀只是體現(xiàn)課堂朗讀而讀的過場,雖形式多樣,個性朗讀、默讀、齊讀等,但是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讀對他們的知識是平移的。我們不禁要發(fā)問:學生的感情真的和文本共鳴了嗎?學生真的從閱讀中學到技能了嗎?
本人覺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手段,但是不能空洞地去讀,應該是有目的的去讀,這樣才能有收獲,有能力上的提升。那么語文閱讀教學怎樣去化平移為提升呢?本人在人教版十二冊《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的閱讀教學中實踐了“基礎性閱讀”、“建構性閱讀”和“表達性閱讀”三種模式,板塊分明,層層遞進。
基礎性閱讀,指的是關注學生的閱讀原點,思考如何讓學生去讀懂一篇文章,前提就是要讓學生把文本讀準確讀通順,使學生“會讀”。這一步往往安排在初讀環(huán)節(jié),以教會學生“讀通”、“讀準”、“讀順”文章為目標。
任何閱讀,任務驅(qū)動是手段。例如《北京的春節(jié)》,是描寫節(jié)日及民風民俗單元中的一篇文章,所以本人在初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兩個任務:讀通讀準課文,感受老舍先生語言特色;結合表格提示,填寫北京春節(jié)的時間及習俗。伴隨著這樣的任務,學生的閱讀是有針對性的,閱讀是有變化的,從書聲瑯瑯到動筆思考,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收獲。
“建構” 是一個借用自建筑學的詞語,原指建筑起一種構造?,F(xiàn)在運用在我們語文閱讀中,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個分析、閱讀系統(tǒng),使人們可以運用一個解析的脈絡去梳理文本。
建構性閱讀,指的就是在閱讀中厘清作者寫些什么?怎么寫?所以在《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中,讓學生閱讀發(fā)現(xiàn)課文的言語規(guī)律是本人安排的第二層。對于記敘文式的散文,運用表格梳理文本是一個值得推薦的好方法。如下圖呈現(xiàn):
通過表格,我們既能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又能發(fā)現(xiàn)作者在不同的時間都寫了些什么,還可以透過表格得知作者的詳略安排,可謂一舉多得。有了這一梳理,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布局就一目了然。人教版十二冊第二單元中的文章,都可以歸入一種特有的寫作規(guī)律,表格梳理就是提供給學生閱讀此類文章的一種方法。
在此基礎上,本人結合本課作業(yè)本及本單元習作重點,再次落實運用,以表格為引子,嘗試設計 “嘉興的春節(jié)”主題表格及內(nèi)容,一來幫助學生建構寫作框架,二來讓學生通過表格區(qū)分主次。
《新課標》中指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逼鋵嶊P注文本的表達就是凸顯文本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結合閱讀情境,引導學生揣摩作者是用什么語言形式來表情達意的。以此為任務去閱讀,學生的關注點就指向了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語序等特點。
在《北京的春節(jié)》教學設計中,本人將“除夕”部分安排為這堂課中實踐表達性閱讀的引子。在閱讀中以多媒體輔助,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表達上的規(guī)律——語序。通過下圖發(fā)現(xiàn)該段落的寫法是“先概括后具體”,緊緊圍繞“除夕真熱鬧”來進行展開,且作者從不同角度“色、香、聲”突出主題。其次通過教師適當改變,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在寫片段的時候也是按照時間順序表達,可謂心思縝密。
可見,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語序,這需要教師的課堂引領和學生的努力實踐。有了這樣的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一張嘴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育是就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實踐。身為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潛心鉆研文本,要心中有課標,有學生,有文本特點及文體特色,以不斷的改變來適應教育的需求。本人將以自己的教學為堅守,立足課堂,大膽實踐,努力贏得課堂轉型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