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楊
[摘要]在造字過程中,人們將獨特的思維意志注入漢字,使?jié)h字得以反映人思維方式的具象、整體以及辯證等特性。漢字的認知過程又是對大腦思維的訓練,使分析綜合、類比推理等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因此,通過研究“心”部字可以探尋漢字與人思維的關系,即思維方式能夠影響漢字,漢字又能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關鍵詞]“心”部字;思維;關系
文字的出現(xiàn),開啟了以思維為特征的新時代,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在世界各國古文字中,唯漢字自商朝至今經歷五千年的朝代更迭,亙古流傳。本文對“心”部字進行歸納分析,在“心”部字的演變和分類中進行對人思維特征的探尋,并著重研究以“心”部字為代表的漢字與人思維的關系。
一、“心”字的形體演變
甲骨文的“心”字形體,在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甲骨文是表意文字,最具抽象性與概括性。甲骨文的“心”,字形模擬動物心臟。金文的“心”字形體,在甲骨字形的基礎上有所增加,模擬了血液在人體循環(huán)的圖像。小篆的“心”字形體承續(xù)晚期金文字形,中間像心臟,外部類似包絡。隸書的“心”,以棱角分明、頓挫有力著稱,與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簡化字形特別接近??瑫摹靶摹弊中误w,將泵血器官簡化成為一筆,以疏布的三點為意象,表示與血液流動有關。
隨著中西文化的大融合,人們對文字處理速度有所要求,為了適應社會節(jié)奏和人的心理需求,前人提出了整理漢字的辦法:“限定通俗用字在2000漢字左右;減少筆畫,第一步采用已有社會基礎的簡體字,第二步把其它筆畫多的字也加以簡化?!蔽淖肿鳛橐环N工具由筆畫復雜、寫起來費時間的,逐步完善成了筆畫簡易、省時適用的,在變化和發(fā)展中被中國人沿用至今。
二、“心”部字按內在意義分類
由于漢字的簡化,現(xiàn)只選取《現(xiàn)代漢語大字典》中常用的包括獨體心字在內的259個心部字作為研究對象。由于部分簡化字“能指”與“所指”的分離,還有的漢字義符不具備典型性,例如“忽”“怪”等,暫不算在分類之內。
情感類。情感即觸景而生的感情及由內心發(fā)出的欲望,簡單地概括,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喜、怒、哀、樂、懼等。表示高興的有“快、愷、愉”;表示憤怒的有“憤、怒、忿”;表示哀傷的有“悲、憂、憫、怨”;表示恐懼的有“恐、懾、惴”等。此類中表示“憂懼”的字較多,證明當時中國人的心理已存在一定的波動,如“忿”字,從字形看,上半部是“分”,把心分開,也就是要把郁氣釋放出來,故可推測此字與憤怒有關。
道德類。道德類按意義分為忠、惡兩類,表示忠德的有“忠、恭、慎、恕、慈、恩、慧”等;表示低劣的品德或性格的有“慢、怠、懈、惡、忌、懦”等。這一類中所占比例較大的是“忠德”,“恕”反應了古人尊崇克己復禮,追求仁義道德、誠敬謙和的忠貞品德。與之相反,人們對“惡德”的憎惡也可見一斑,“忌”表示心里只有自己,過分的自信變成一種傲慢的自負,這種絲毫容不下別人有所專長,見不得別人優(yōu)秀的情感就是妒忌。
感覺類。感覺是一種由外界刺激引發(fā)的心理活動,人們根據(jù)不同的心理反映,相應地采取行動來應對外界情況。我們將其分為心之感受、情之貌有感、心感而動三類。表示心之感受的有“恬、戀、悸、懲、悍、忍、悔、惜、悼、忑”;情之貌有感是指產生的感覺溢于言表,包括“怡、愉、懼、惑、懲”等;第三類心感而動是指由心中之感而采取的行動例如“忻、惕、悸、懾、恐”等。其中“心之感受”的數(shù)目最多,說明中國人的內心有太多微妙的感受?!吧鳌钡挠野氩俊罢妗比≌鎸?,本原之義,心至真至善,對待任何事物都至誠至敬,所以,這個字的字典解釋為謹慎、慎重。思想類。思想類的字包括“志、意、念、慧、悟、情、愚、憬”等,這類字一般表示意愿和思想、愚鈍和智慧。縱觀前三類,表示情感的字范圍很廣,表示感覺的字最多,而這類詞描摹的皆是最細小的內心感受,比如“志”是志愿、志向的意思,“志”的古意是“心之所向”,我們先看上半部,“士”出征打仗一定要一鼓作氣,士兵要有勢氣,部隊要有軍魂,他們的目標一致。這類漢字反映出中國人獨特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心”部字與人思維之間的關系
1.從“心”部字看思維方式
(1)具象性思維。早期的文字符號與實體形象基本吻合,人們習慣將它理解為標記人體器官的符號,這是大腦對“心”這個器官產生的反映、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只要具有著共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一見到符號就能明白其指代的意義,這種以形體來解釋意義的方法實用性很強,人們可以借助于物象化的形體來表達思想感情。隨著歷史的推演,漢字的圖畫性變得更強,不僅在間架結構上做了審美調整,還將復雜偏旁簡易化,漸漸地,字形與所描述的對象不盡吻合。但在上文提到的按內在意義分類的心部字中,我們發(fā)現(xiàn)表示同一類意義的事物往往有著相同的偏旁部首。漢字中與情緒、道德、思想、感覺有關的字,大多都與“心”有關,如思、想、念、愁、志、愿、慕、憂、憐、情等,這些字在歸類整合中,無論做為偏旁的“心”字形發(fā)生變體,還是位置發(fā)生變化,基礎都是依據(jù)古人認為是“官之思”思維的器官——心臟。思維能巧妙地化抽象為形象,漢字成為抽象情結的一個縮影。漢字字形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tài),又是一種主觀之意的載體,它使主觀之意有形可尋,由此又造就了“形”對“意”的模仿、象征。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這種化抽象為具象的思維方式也對后世的詩歌、繪畫、書法、音樂、戲曲等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整體性思維。漢字作為連接二維空間的重要符號,使聲音和意義有了表象。一個“心”部字,以及這個字所組成的詞,組合之后構成的語法系統(tǒng)成為整個社會都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西方主張“天人相分”,中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合一”。八卦衍生、五行生克等整體結構模式,反映出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整體思維貫穿中華文化始終。以“愁”字為例,“愁”取憂愁、憂慮之意,為什么憂傷的心情會與秋天有關?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五行思想中,秋對應的是金,古人有鳴金收鼓,意味著鳴金的聲音能促使士兵收斂士氣,所以以前從故宮出戰(zhàn)的兵馬都要從安定門而出,從德勝門而歸,西方的宣武門也只能走刑車,秋之西方有肅殺之氣。秋上心頭,叫人如何不憂傷。古人總能提煉自然之理的精華,賦予漢字通感天地的靈氣,達到字人合一的境界。
(3)辯證性思維。在漢字的書寫過程中,上下結構的字往往強調下面的部首要長于上面的字,如恩惠的“恩”,表示呼吸時進出氣息的“息”,下面的心字體均要長于上面的字。而在左右結構的字中,表意較弱的偏旁符號更是不喧賓奪主,往往形體較小,如表示悔恨、后悔的“悔”,表示哀傷、可惜的“惜”等。在一個合體字中,結構部件有長有短,有消有長,最終合二為一,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方塊文字。中國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在漢字上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中國人認為“覺”是一個以身體之、以血驗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悟”是思考方式,覺悟成了人品德提升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一些陰與陽、剛與柔、整體與局部等看似對立的事物中,中國人往往選擇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方式來著眼認識和把握事物,這就是思維的辯證性。
2.從“心”部字看思維方式的發(fā)展
漢字具有形象性,甲骨文就是反映事物客觀特征的象形思維的代表性產物。漢字提供給人的是一種視覺形象,這種直觀性使得一個個漢字和人腦在使用中同事物之間建立特有聯(lián)系,也就是說文字可以直接喚起的心理意象,促進了形象思維的發(fā)展。漢字的形成就是觀物、取象、比類、體道的過程,細致入微的筆畫之所以能揭示人與自然間的復雜關系,皆是通過人類的仰觀俯察,取意賦形。人們通過類比推理,對知識進行遷移和整合,便能領悟漢字內涵之精髓所在。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漢字學習對于綜合操作、類比推理思維的發(fā)展同樣起到積極的作用。
綜上,漢字經過不斷演化沿用至今,形成今天成熟方正的簡化漢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進行字形演變和詞義的講解,引導學生從字形拆分進而理解詞義,從而使學生具象、整體以及辯證性思維將得到訓練,分析綜合、類比推理等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羅志翔 .《說文》“心”部字研究及溯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文學院,2012.
[2]葉蜚聲.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李澤厚.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