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基于文化自信談美術教育在高校中實施,并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調整,轉變思路并利用多媒體時代的信息便利就能夠實現(xiàn)。其中,利用碎片時間和美育本土化、地域化是關鍵。
關鍵詞:碎片時間;美育本土化
對于大學生審美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重拿輕放,訴諸實踐的效果更是甚微,究其原因不過是短時間內的收益不明顯。但是教育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謂百年樹人,便是如此。我們必須明確的是美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yǎng)全民族的少年成為藝術家,而是讓他們懂得什么是藝術和藝術的力量,懂得利用這種力量豐富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強大。
現(xiàn)階段,如何對大學生進行以中國傳統(tǒng)藝術為基礎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要增強其傳統(tǒng)美學意識及文化自信,體現(xiàn)在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自信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輸出,反映在與文化相關的各行各業(yè)。
1 當前高校美育培養(yǎng)方式研究
1.1 面向非藝術專業(yè)學生,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程
清華大學于2005年前后,為本科學生開設了40余門藝術類選修課程,分為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四大類,每一類課程又兼顧了基礎知識、藝術實踐與藝術審美三個層面。2006年起,清華大學推出了素質教育改革,將全校的教學資源整合為8個教學組,第一次將藝術教育從文學中劃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系統(tǒng)的教育領域,開設了美學與藝術欣賞、美術作品欣賞、美術實踐與創(chuàng)作、中國工藝美術史、新聞紀實攝影等公共美術選修課程。
重慶大學是一所以工科教育為主的綜合類大學,該校雖然擁有藝術學院作為實施公共美術教育的資源和平臺,但是所開設的公共美術選修課程相對較少,僅有郵票鑒賞、攝影鑒賞、書法鑒賞、美術鑒賞等幾門美術理論課程。本科生在校期間,要選修至少6門公選課程,完成6個學分。
陜西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綜合類師范大學,該校分設12個學科門類,其中包括美術學院,美育資源豐富。開設多門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內容偏重于美術理論,而一些課程要求專業(yè)性過強,效果欠佳。
以上三所院校分別代表了我國重點高等學府、普通綜合大學和師范類高校,在以“智育”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體制下,弊端頻現(xiàn),“素質”教育應運而生,最先實施的是小學、中學。從娃娃抓起看似從根源解決問題,但是“素質”教育的界定范圍過窄,具體實施時間軸線過短,很難扭轉已經僵化的教育誤區(qū),對高等院校的成年學生進行更為深刻和廣泛的人文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被重視起來,力圖在學生走上社會的最后一道門檻上力挽狂瀾。
顯然,效果是有的,但離我們的預期還差很遠。究其根本,培養(yǎng)目標不明確,沒有與學生自身、社會需求、專業(yè)需求相結合,方式太過單一。
1.2 邀請專家名人舉辦講座
2009年左右,各大高校開始舉辦素質教育系列講座。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學科帶頭人、社會成功人士、演員、退休官員等,就各自領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是對自己領域的經驗分享。
這類講座的優(yōu)勢是學生可直接接觸相關領域的精英,吸收其經驗,避免失誤。而劣勢是講座時間短,學生能獲得的東西有限,且經驗的灌輸并不能完全被閱歷尚淺的學生理解和接受,效果有待考量。
1.3 組織學生成立文化藝術社團
學生社團是指學生在自愿基礎上結成的各種群眾性文化、藝術、學術團體,不分年級、系科甚至學校的界限,由興趣愛好相近的學生組成。在保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和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活動,目的是活躍學校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們交流思想,切磋技藝,相互啟迪,增進友誼。在中國,高校學生社團成立于1904年,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優(yōu)勢是參與者是該社團內容的愛好者,省略了培養(yǎng)興趣的時間,通過社團活動直接進入優(yōu)化階段。缺點是學生群體具有不穩(wěn)定性、易被誤導性等特點,因此需要更有經驗的教師予以引導和監(jiān)督,其適度很難把握。因此,目前全國高?,F(xiàn)有的美育方式大多弊大于利,事倍功半。
2 基于文化自信談美育教學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源于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精神內涵往往具有豐富多彩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其中,涵蓋面最廣的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
那么基于文化自信談談美術教育在高校中如何實施?是否需要大刀闊斧地改革?經過研究,事實證明是不需要的,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調整,轉變思路并利用多媒體時代的信息便利就能夠實現(xiàn)。
2.1 調整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
以現(xiàn)有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美術欣賞為例,不管是藝術相關知識,還是歷史發(fā)展過程,傳統(tǒng)的知識講解方式略顯枯燥,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持久,一些章節(jié)容易讓學生走神。
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的此門課程進行內容呈現(xiàn)方式調整,將教學內容做更加細致的分解后篩選,其重點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名藝術作品,而定位于美學價值高、可挖掘內容豐富的作品。將講解單一作品作者的方式改為相關作者與作品捆綁講解,突出重點的方式。設計思路如下:
(1)教學方式——故事、紀錄片。本節(jié)課重點突出對浪漫主義繪畫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欣賞,結合歷史和創(chuàng)作背景,按照影響力大小,突出講解其中的一到兩幅作品,并根據(jù)畫面所描繪的內容,用講故事的方式展開,提升趣味性,增強學生對作品的記憶。
同時,在講授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問并積極思索,用自己的答案與正確答案作對比,加深學習印象。最后,提出浪漫主義風格在其他藝術門類的作品中有哪些特點,讓學生課后思索并查閱資料,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教學手段——綜合圖片、視頻、音樂的PPT演示。本課程采用多媒體平臺PPT制作,通過豐富的演示方式對大量圖片、視頻、音樂進行講解,讓同學們對所學內容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和體驗。通過刺激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其學習興趣,同時擴大課堂容量,有利于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其積極主動地思考。
(3)教學特色——情感和價值。通過對具體作品的理解,學生能全面而理性地思考問題,并思索感性因素在理性實踐中的作用。讓學生明白,對藝術作品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全面理解后有發(fā)自內心的感悟。
經過幾個學期的教學,這一部分內容采用以上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陜西省公共藝術教學展示活動中取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2.2 碎片時間聊藝術,化整為零
專門的時間學習專門的知識是一種系統(tǒng)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嚴肅高效,但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勉強。而藝術恰恰與勉強相悖而行,藝術是一種興趣與愛好,藝術素養(yǎng)也是發(fā)自內心堅持的成果,不能一蹴而就。針對這一問題,需采取用碎片時間聊藝術的方式,將整體的知識系統(tǒng)打散,不可求系統(tǒng)和邏輯,先完成知識的普及,引起學生的興趣。
以工程管理專業(yè)為例,選擇技術經濟學和房地產估價兩門課程,由任課教師利用課前5分鐘和課間5分鐘播放藝術類短片,該類短片由藝術專業(yè)教師針對該專業(yè)學生的特點進行篩選和編輯,陜西本土藝術品與其他地區(qū)、國外藝術品的比例為6∶3∶1。這兩門課程分別有32學時,視頻安排在課程進度1/3處播放,直到課程結束。
隨后對該專業(yè)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88份有效問卷進行了統(tǒng)計,得到數(shù)據(jù)如下:
96%的學生認為這種方式提高了自己對藝術的興趣,且89%的學生認為這種方式讓自己更喜歡上課了,86%的學生則認為播放藝術短片對自己的專業(yè)課程學習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同時87人表示希望老師在下學期的課程中繼續(xù)播放該類視頻,無學生表示拒絕這種方式,僅有1人表示無所謂。
通過這次試驗,我們發(fā)現(xiàn),與藝術相去甚遠的專業(yè)的學生對自身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沒有明確的概念,因此很多學生做的調研并不準確。而通過碎片時間先行灌輸藝術的方式讓學生對藝術有了初步了解,讓學生通過長時間的思考,同時在自身專業(yè)的學習中冷靜而理智地綜合思考,做出的判斷更加準確。
2.3 藝術實踐本土化、地域化
對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稍作調整,比如,對圖案設計的課程要求做出調整,要求其基于大學所在地陜西或具體到關中地區(qū)的傳統(tǒng)圖案進行創(chuàng)作,有利于學生獲取素材。據(jù)統(tǒng)計,98%的學生選擇陜西歷史博物館進行調研,60%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增加對周邊的關中民俗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等進行調研。100%的學生在網上搜集資料,但僅有極個別學生只通過網絡獲取素材。
將本屆學生的作業(yè)與前幾屆對比,發(fā)現(xiàn)作業(yè)質量有很大的提高,且學生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3 結語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發(fā)現(xiàn),在美育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合理制定培養(yǎng)目標是關鍵,且需要搭配不同的教學內容、方式,并依據(jù)此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教學中側重大學所在地及附近省份的文化藝術講解,更有助于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并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能性,進而培養(yǎng)興趣,增強其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維吉爾·莫里斯·希爾耶(美).藝術的性格[M].秦傳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3] 黑格爾(德).美學[M].寇鵬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4] 耿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 李梁,王金偉,等.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7.
[6] 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統(tǒng)與當代[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7] 席勒.美育書簡[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