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萌
摘 要:博物館是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內涵的重要場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漸上升,博物館正是人們獲取精神享受和文化享受的重要渠道。在博物館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了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加舒適的觀看體驗,陳列藝術至關重要。觀眾按照博物館設置的陳列方式了解文化信息,獲得文化體驗。本文將通過分析博物館陳列藝術的重要性,探索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欣賞的關系,為博物館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藝術;觀眾欣賞
博物館是人們獲取知識、增廣見聞的精神殿堂,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博物館的發(fā)展過程中,其功能不斷完善,除了具有最初的收藏功能之外,還具有陳列、研究和教育等功能,展品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擴增。但是,從現狀來看,參觀博物館的人數并不是很多,限制了博物館文化傳播功能的發(fā)揮。因此,博物館應該加強對陳列藝術的重視,在陳列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觀眾的感受,為觀眾營造良好的欣賞環(huán)境。這就需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充分了解文物信息的基礎上,深入分析觀眾的需求,并對兩者進行有效融合,讓觀眾體會到展品所具有的科學、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同時,獲得啟發(fā)性體驗。在博物館陳列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展品的邏輯性與系統(tǒng)性,實現展品的充分展示。
1 博物館陳列藝術的重要性
觀眾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其獲得的審美體驗與博物館的陳列藝術密切相關。注重博物館的陳列藝術,才能夠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為觀眾營造良好的參觀體驗。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決定了陳列藝術必須尊重觀眾、了解觀眾,創(chuàng)造觀眾接受的形式,促進博物館的長遠發(fā)展。
另一方面,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高,只有不斷增強博物館陳列藝術的先進性,才能夠滿足當前人們的需求,起到陶冶情操、開闊視野的目的。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要求博物館更加重視陳列藝術,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場所。
2 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欣賞分析
2.1 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的感覺
人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不同展品內容呈現出的形狀、色彩等都會讓觀眾產生不同的感覺。首先,應該在博物館陳列中考慮到用光因素。觀眾對于展品色彩的感受會受到光線角度和明暗等因素的影響,進一步影響觀眾對于展品的理解。天然采光和人工采光是博物館采光的兩種主要形式,其中人工采光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但是需要在此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觀眾的視覺特點,才能夠實現采光、布光的合理性。[1]其次,應該注重色彩的設置,冷色調會讓人產生收縮的感覺,暖色調會讓人產生擴散的感覺。最后,應該考慮到人的聽覺感受。比如在觀眾觀看抗美援朝相關影片時,配上壯烈的音樂,能夠在視覺和聽覺作用下形成自身審美體驗。
2.2 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的知覺
知覺是在神經系統(tǒng)作用下,完整把握審美對象的能力。知覺會幫助觀眾準確把握博物館陳列藝術的特征,與感覺中反映某一展品孤立映像不同的是,感知能夠形成完整的圖式系統(tǒng)。因此,知覺是觀眾獲取藝術體驗的關鍵基礎。感覺是知覺的基礎,只有在博物館陳列藝術表象的觀看中,才能夠形成深層次的知覺活動,提升知覺的豐富性與層次性。比如在參觀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時,要相對一枚紀念章產生知覺,只有通過觀看其色彩、紋路、形狀和圖飾等,才能夠獲得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博物館陳列內容的具體特征需要觀眾通過知覺來把握,通過豐富的內容形象獲得藝術體驗。對博物館陳列藝術意義的把握,離不開觀眾的知覺體驗,這需要在感覺基礎上實現。
觀眾知覺的形成是多種分析器官共同作用的結果,實現對博物館陳列藝術的整體、全面把握。比如在參觀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時,僅僅通過視知覺不能夠幫助觀眾形成完整的審美感知,只有實現聽知覺與視知覺的融合,才能夠促進完整審美感知的形成。此外,觀眾的審美經驗也是決定觀眾知覺的重要因素,如果觀眾缺乏相應的審美經驗,就不可能對某一陳列藝術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感知。另外,知覺的選擇性特征決定了最終形成的審美體驗,只有把重點展品的重點特征進行凸顯,才能幫助觀眾經過識別形成對展品的知覺。
2.3 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的想象
人通過改造記憶表象,會在腦海中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這就是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要在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感知后才能形成,客觀事物形象作用于人的大腦,人就會形成一定的感知,而當客觀事物形象不再作用于人的大腦時,事物的表象也會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在此表象的基礎上,人的想象才能夠形成。在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欣賞中,想象也是一種重要的審美心理。比如觀眾在觀看抗日戰(zhàn)爭相關影片的過程中,會根據看到的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結合自身大腦中的知識儲備內容,形成新的革命先烈形象。人具有差異性,所以形成的新的形象也不盡相同。
聯(lián)想是想象的初級階段,觀眾通過觀看博物館陳列內容,能夠對相關生活經驗或者情感體驗進行回憶,這也是獲取審美感受的一種重要形式。[2]對比聯(lián)想、接近聯(lián)想和類比聯(lián)想等是聯(lián)想的幾種主要形式。接近聯(lián)想主要針對空間和時間上接近的事物,當觀看到其中一件事物時,對于另一件事物的情感體驗被喚起。類比聯(lián)想指的主要是性質相似的事物,如觀眾在觀看《清川江畔圍殲戰(zhàn)》全景畫時,通過視覺觀看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行為,觀眾能聯(lián)想到他們的英雄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再造性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是想象的高級階段。陳列設計者的設計思路會影響觀眾再造性想象的范圍和性質,這是在觀看真實事物時產生的心理活動。比如在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時,其中英雄的畫像特征與照片等都會成為人們想象邱少云、黃繼光等先烈時的依據。而創(chuàng)造性想象則需要體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是對表象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
2.4 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的情感
審美主體對于客體審美對象的態(tài)度和體驗都體現在審美主體的情感中。當觀眾看到博物館陳列藝術時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觀眾的情感,與感覺和知覺不同的是,前者反映了觀眾和陳列藝術之間的關系,而后者是觀眾單向的認知,當然觀眾的情感活動以對陳列藝術的感覺和知覺為前提。[3]如在參觀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的陳列藝術中,觀眾只有結合相關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獲得感覺和知覺體驗,深入體會藝術家的審美情感,才能夠獲得更深層次的藝術體驗。
由于主客體之間存在差異性,會導致情感體驗也有所不同。比如觀眾在觀看抗美援朝紀念館陳列藝術和觀看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陳列藝術中,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在博物館陳列設計中,應該考慮到觀眾情感的層次性與豐富性,不同觀眾的愿望、需求和立場以及態(tài)度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同時代的觀眾對于陳列藝術引起的情感體驗也會有所差異。此外,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情感態(tài)度差異性極大,比如對于抗美援朝紀念館陳列藝術的欣賞,20世紀50年代的人與20世紀60年代的人就會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而參加過戰(zhàn)爭的戰(zhàn)士與普通觀眾的情感態(tài)度會存在更大的差異性。
2.5 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的理解和再評價
在觀眾觀賞展品經歷了上述階段之后,對于審美對象的領悟要落在理解和再評價過程中。因此,在博物館陳列過程中,應該考慮到觀眾對于展品的理解和再評價,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藝術享受。感覺和知覺能夠幫助觀眾了解藝術形象,但是只有理解和再評價才能夠幫助觀眾深入形象的內在實質。博物館陳列藝術應該反映生活,通過形象探索本質。在觀眾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應該能夠對博物館陳列藝術的完整過程進行了解,比如展品、文物等展現的生活規(guī)律和本質,有助于觀眾通過展品、文物中的外在形象,分析展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實現思維縱向與橫向的拓展。對于同一件展品而言,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審美能力,在參觀的過程中得到的收獲也有所差異,只有通過博物館陳列藝術深入形象的本質,才能夠獲得更多的藝術體驗。[4]
陳列設計者會評價展品反映的生活,從而體現博物館額定陳列藝術。觀眾在參觀博物館時,會根據自身審美經驗對其進行再評價,這個過程也是觀眾獲取領悟的重要階段。再評價的過程與陳列設計者的評價互無關系,也可以接受陳列設計者的觀點,也可以不接受陳列設計者的觀點。再評價的過程主要反映在陳列藝術反映生活的真實性評價與陳列藝術反映生活的正確性評價中。只有將陳列藝術反映的生活與現實生活進行對照,才能夠判斷其真實性,但是在此過程中應該考慮到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區(qū)別,不能混為一談。因此,在博物館陳列的過程中,陳列設計者應該從現實生活角度出發(fā),源于生活、忠于生活。
在當前博物館的發(fā)展過程中,陳列藝術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與觀眾的感覺、知覺、想象、情感、理解和再評價密不可分。觀眾在欣賞博物館陳列藝術的過程中,離不開上述過程的推進,這是幫助觀眾形成最終審美體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重視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欣賞之間的關系,能夠為人們營造良好的審美環(huán)境,幫助人們獲得精神的愉悅。
參考文獻:
[1] 朱進.淺談博物館陳列藝術與觀眾欣賞[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5).
[2] 吳昊,鄭中華.認知心理學在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中的作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06).
[3] 羅懷日.對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的探索[J].大眾文藝,2011(23).
[4] 吳秋華.博物館的陳列藝術與觀眾審美之我見[A].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2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