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摘 要:在高三語文復習中,教師不只要從量去積累素材,還要從質(zhì)上去拓展,充分打開學生的思維,深度挖掘課本素材,并廣泛拓展像地域、學科、專業(yè)等素材。
關(guān)鍵詞:高三復習;思維;素材
在高三的作文復習中,我們常常會遇見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很難找到能支持文章觀點的材料;有的能圍繞材料寫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作文,但很難達到高考作文的發(fā)展等級,也就是立意不夠深刻;也有的學生能讀懂材料,也能抓住材料中的要點,但由于素材的缺乏,湊著湊著就偏題了。
這三種現(xiàn)象看似不相關(guān),要分別用不同的課型來解決,但我們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這些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素材積累問題,不積累,思想不深刻,又怎能寫出深刻的文章?當然光靠我們的老辦法,只是讓學生進行積累,會造成老師講什么都知道,但就是無法用在作文中去有效地支持相應(yīng)的觀點,很難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所以,我們還要進行素材“質(zhì)”上的拓展,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對一些經(jīng)典的素材進行深度的思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發(fā)散和個性理解,相當于思維訓練中所謂的“頭腦風暴”。
一、課本素材思維拓展訓練
我們以《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本素材復習為例:
首先讓學生復習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把文中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交歡”三個核心小故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做到對材料的全方位熟悉,為下面的思維拓展打下基礎(chǔ)。然后從事件的角度提煉素材可用角度:“萬事以智取勝”“國顏高于一切”“以和為貴”等。還可從人物的角度提煉素材可用角度:廉頗角度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藺相如角度的“忍一時羞辱,得長久之太平”;佚之狐角度的“把機會留給有能力的人”;趙王角度的“成功在于用人”,秦王角度的“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等。另外還可以用比較提煉法,比如此文的藺相如與荊軻進行比較,同樣在對抗秦國的事件中,為什么一個成功,一個卻失敗了呢?這個角度的“共贏是王道”等。
當然這只是老師的一個方法點撥,只是給同學提供一些可思考的角度,決不能越俎代庖說得太多,每個角度只舉一例,后面的就讓同學充分發(fā)揮,比如最后一個比較提煉法,只要是能建立聯(lián)系點的都可進行比較,正比、反比、從古到今都是可以的。最后要讓學生的思維充分打開,光靠興趣和熱度全然不行,要像“擠海綿”一樣,適當給他們一些壓力,在這種壓力下讓他們把思維的一些潛能給激發(fā)出來,比如老師可以規(guī)定一定個數(shù),強制他們完成。老師在作業(yè)中定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很多思維散光點。
比如這些思維點,就是我在備課中沒有想到的:“位卑不敢忘憂國”“口才也是才”“好馬還要伯樂薦”“勇敢加智慧,無往而不勝”“發(fā)展是個硬道理”“時勢造英雄”。當然也可用逆向思維法,例如“冒險不可取”——為什么說藺相如的做法是冒險主義呢?其一,奉璧入秦,如羊入虎穴。其二,藺相如在秦庭戲耍秦王,秦王齋五日待藺相如授璧,而藺相如無璧可授,在外交禮節(jié)上是無理行為,這就授柄于秦。
就其思維的基本單位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來說,雖然我們有看似不相關(guān)的一些材料,但經(jīng)過學生這個“頭腦風暴”式的挖掘,總會在外延上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點,無關(guān)對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既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解決素材數(shù)量的問題,一篇課本文章發(fā)散開來,可能是多個素材,又可以挖掘?qū)W生的思維潛力,讓其在作文中寫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二、個性素材思維拓展訓練
在高考作文復習中,我們老師為什么不打開思維看看呢?不要僅僅盯著教材上的那幾篇,想想,如果在高考作文,閱卷老師看到千篇一律的“李白杜甫”又怎不產(chǎn)生審美疲勞呢?而這個“個性素材”就是另一個質(zhì)的突破。個性素材,就是學生本身已具有,只不過他人思維沒打開,不知道他本身已具有這些材料,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它包括“專業(yè)素材”。例如一個學生學美術(shù)專業(yè),那么他對這方面的內(nèi)容應(yīng)了若指掌,打開思維后,何嘗不是好的素材呢?——靈感、天資固然重要,但決不能忽視基礎(chǔ)技巧的訓練,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父親》,還不是要靠平時扎實的線條練習,才能表現(xiàn)出那真實被生活侵蝕的皺紋。
它還包括“地域素材”。號稱是女皇故里的廣元的考生,對武則天的故事,那也絕對是耳熟能詳,打開思維后,何嘗不是好的素材呢?——成功不能被慣例否定,往往我們放棄某件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別人告訴你沒有慣例,當年,武則天也被告知沒有女人當皇帝的慣例,可是只要自己有能力,管他什么破慣例呢?
它還包括“學科素材”。在眾多學科中,總會有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他就會在這方面多下工夫,打開思維后,夸張地說其他課都在幫你上素材課,也能寫出好的文章?!倳惺斋@,這是一個真理,就像作用與反作用力,有的人為什么努力又不見成效呢?不是這個真理錯了,而是在他的公式中,作用力的數(shù)值還不夠大到足以引起相應(yīng)的反作用力。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