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智躍
【摘要】引領學生從朗讀中感悟,激活沉悶的課堂,讓學生從朗讀中感悟文字的美妙。首先以情激情,心理相融,引領學生入文入境入情;其次品詞析句,思中感悟,引領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人物情感、事物事理。
【關鍵詞】朗讀 激情 感悟 品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193-02
我很同意那種讓學生“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的課堂教學設計及其執(zhí)教依據(jù)。理由如下。
朗讀是閱讀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應具有個性化和多樣性的學習方法,語文新課程標準吸收了語文教育的新思想、新觀念,甚表現(xiàn)之一就是強調(diào)閱讀教學的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提倡閱讀的多樣性,這表明了現(xiàn)代語文教學對閱讀的重視,但實踐中怎么樣具體適應這一要求呢?效果會怎樣?自己曾教過一散文單元的做法及體會便可說明。
人教版高中語文安排了多個單元的古今中外散文,這些散文如提示中所指出的那樣:“或重在敘事,或重在抒情,或重在說理,但都打上了作者鮮明的主觀烙印?!彼鼈儫o論在思想內(nèi)容,藝術形式,語言運用,表現(xiàn)手法上都值得師生共同賞析、品味。
“文為情而發(fā)”,“文貴乎情”,散文更以情感即內(nèi)心強烈感受的抒發(fā)為貴。教學中以怎樣的方式才能達到讓學生真正領悟文情的目的,那種分段后再逐段逐句逐詞講析的肢解式做法顯然難以收到奇效,況且講得多還往往會費力不討好。因此,我在教課中盡量少講精講,引導學生多讀?!岸嘧x”不是一句簡單的指令用語,不是叫學生一遍遍的泛讀,要指導學生在讀中學會讀,在讀中培養(yǎng)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激情,而巧妙的鼓勵學生多樣化朗讀能達此目的,也只有鼓勵出朗讀的多樣化,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激情得到激發(fā),并使他們的朗讀充滿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達到領悟情感、品味語言的目的。
以《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演說》為例。該文充滿了對巴爾扎克的悼念、謳歌之情,作者在行文中或悲切或激越或昂揚,感情基調(diào)變化起伏,依靠了得體的文詞將其融為一體,教學中只是靠講解和師生的泛泛閱讀恐怕難以達到把握這些基調(diào),進而真正“領情”的目的,怎樣處理才好?
我首先用學生曾學過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作文體、內(nèi)容上的簡單導入,使學生對文體特點和作者與被葬者的關系有初步的認識。再簡介一下巴爾扎克和雨果對法國及世界文壇的貢獻與影響,從而闡明本文的寫作背景和主旨。但作者在文中所傾注的對巴爾扎克作品與人格魅力的盛贊之情,學生所能感受到至此還是粗淺的。若接下來泛讀,然后再分段講解,恐未必使能學生受到更多的感染。因此,作導入后我又讓學生在瀏覽的基礎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淋漓地表達盡字里行間滲透的感情。對朗讀的揣摩,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幾節(jié)幾句,乃至一節(jié)一句。然后讓同位或前后位同學互相試讀,評判,改進(實際上這是學習中一個的研究過程),并作好范讀的準備。
指導學生讀前,我告訴學生應能“范讀”而不是“泛讀”,可挑選自己最喜歡最易于讀好的節(jié)、句作朗讀。讀前須說出為什么喜歡讀這一處文字,讀時打算用什么樣的語調(diào)、語氣、語速,意在讀出怎樣的感情。讀完后讓其說出對自己讀后的感覺滿意與否?還有什么需改進之處?再讓其他學生對該生朗讀情況作評判,以使該生更明析。如果該生覺不滿意,允許其重讀。特別是朗讀者在評判和自我評判后,他本人不愿再讀而其他生有愿意讀同一段或句的,也可讓其他生朗讀,以激勵競爭。
我的操作收到了好于預想的效果,學生主動精神強,參與意識重,競讀氛圍濃,如:“站在這里的諸位先生,你們心里不羨慕他嗎?”這一節(jié)(也是一句),就有三個學生分別作朗讀。其三種讀法,三種精彩,層層有所超越。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了盡興發(fā)揮,文中的悲壯、激越、景仰之情,被得以淋漓盡致的表露,其滲透的鮮明的人生價值取向為學生所接受,作品與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學生在感染、鼓舞中,讀和悟的水平通過“朗讀——感悟——朗讀”得到了提升。從學生課上、課下反應和對理解性習題的處理上看,與以講為主的方式比,這樣的教學方式確實是事半功倍。其實,這正是“讓每個學生充分演繹心儀——神交——化用的閱讀機制”,(1)它使學生“充分交流感受、心得,促進了閱讀的個體經(jīng)驗互補同化,思維狀態(tài)的融合溝通。這種既有個體自我,又保持開放心態(tài)的閱讀學習方式,可以促進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的形成?!保?)縱觀高中語文課本,《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樓閣》《燈下漫筆》《陳情表》《祭十二郎文》《赤壁賦》等散文都適于這種方式的教讀。我的實踐也證明:這樣安排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和相互建構(gòu)意識。在師生共同營造的這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中,學生心態(tài)開放,主體性凸現(xiàn),個性張顯,創(chuàng)造性得到解放,因而這樣的散文教讀課極受學生歡迎。由此看來,閱讀教學確實需要朗讀,但如何朗讀才能盡快地讓學生足以體會到文章的音韻美、文情切和意蘊深是大有講究的。而這種使學生極具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讀方式,真正做到了課程標準所說的“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也真正做到了對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珍視,不失為散文教學的一種好方法。所以說,那位老師認為他那樣設計課堂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確實有道理的。
參考文獻:
[1]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M].江蘇教育出版社,朱曉進,2012.
[5]初讀,也可以出彩——例談向名師學習初讀課文的方法[J].方德佺.教育視界2015年18期.
[5]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單小蘭.成才之路2015年14期.
[6]語文教學中要加強朗讀教學[J].張秀軍.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年08期.
[注](1)(2)均出自2003.1《中學語文》,曾雋昀《心儀·神交·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