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要】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培智老師,每天面對的學生都是一些“特殊的學生”--培智學生。這些學生雖然年齡都在7-15歲之間,但是,智力卻只有三四歲孩子的水平,在這種培智學生中滲透法制教育,感覺上是特別困難。雖然它是一個特別大的難題,但是我們只要不斷實踐,用變化教學的方式來滲透法制教育,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培智兒童由于智力上有缺陷,限制了他們活動個性的發(fā)展,很難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和道德標準,行為不易受理性的約束和調(diào)節(jié)。只有把學科與生活緊密的相結合,用正確的行為方式才能培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培智兒童 法制教育 開展 方法
【中圖分類號】G7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233-02
目前培智學生的法制教育方法比較呆板枯燥,內(nèi)容脫離培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缺乏實效性等問題,導致培智學生被動地接受法制教育,從而遠離了特教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的意義。培智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智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科的特點,注意簡單化、牽強化的形式主義,在教學中恰當?shù)匕盐蘸贸叽?,潛移默化地進行法制滲透。
一、教師要有較強的法制意識和豐富的法制知識
一個老師要在課堂中有效落實什么?首先取決于老師自身的態(tài)度和意識,學科滲透“法制教育”依然如此。近幾年,隨著大眾媒體曝光的部分青少年學生存在法制意識淡薄或空白,導致其言行舉止觸及法律的事件頻頻再現(xiàn),社會在反思,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法制教育教學活動。我們的教育理念中是否真正樹立了“法制教育”意識?我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是否真正落實了“法制教育”的滲透工作?我們所滲透的“法制教育”是否真正取得了實效?這三個問題就是一名教師是否有較強的法制意識的具體檢驗標準。而要做好前面三個問題徹底解決和落實,更需要老師積極主動地“知法”、“學法”、“守法”和“宣法”。所以,廣大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法制知識為學生提供必需的法制教育資源,還要有較強的意識去落實,有效滲透“法制教育”工作,這樣才可能使“法制教育”取得實效。
二、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特點和學科特點滲透法制教育
法制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等一系列活動。法制建設工作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它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改進,落后的法制內(nèi)容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被廢止,因此,它的龐大和復雜這一特點是客觀存在的。作為小學生來說,其身心特點也決定了他們所了解的法制內(nèi)容是有限的,對法制意識的正確樹立比掌握更多的法制知識更為重要。同時還要注重學科特點,如數(shù)學學科的特點是:數(shù)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梢?,數(shù)學學科教學有自身的任務和目標。因此,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特點和學科特點,有選擇性地、恰當?shù)貪B透法制教育,讓“法制教育”為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為學生的成長“護航掌舵”,避免學生行為觸及法律。
三、講解要通俗易懂,深入清出,適可而止
由于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他們都是培智學生,我們就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施教。例如:對“紅燈、綠燈”的講解,在法制教育中,不是得向?qū)W生播出闖紅燈了交通法規(guī),違反了交通信號燈通告規(guī)定,要受到處罰以及闖紅燈的危害:違反交通規(guī)則,影響交通秩序,嚴重威脅別人和自己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什么交通規(guī)則、交通秩序等這些概念,培智學生是弄不明白的,講了很多,學生也是茫然的。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先找準切入點,然后先讓學生觀察闖紅燈的畫面,再讓他們說說看到了什么?這時學生就會回答:有人摔倒了,身上出血了,死了。這時我們要抓住時機順勢滲透法制教育,為什么車會碰了,人會死了呢?再讓他們看綠燈亮的時候,車會不會碰人,人會不會死,緊接著在和紅燈亮的情況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就可以看出是紅燈亮的時候,車碰到人,人才會死。知道闖紅燈是不對的,是危險的,是不應該做的,這樣就可以了。
四、直觀形象,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
培智學生獲取新知識通常是機械性的反復訓練和直觀的教學方法。法制教育滲透教育也是如此。不能干巴巴的說條款,要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培智學生去消化條款的內(nèi)容。
例如:在講《不玩火》的時候,教師可以下載一些玩兒火引發(fā)火災的相關視頻讓學生觀看,然后讓學生從視頻中找出發(fā)生火災時看到了什么?培智學生在生活中都有所體驗,從這些體驗中他們就會體會到玩兒火的危害,從而知道玩火是不對的,會帶來可怕的結果,不能玩火。這樣才能更加明確地知道怎樣才能算守法。另外,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幻燈片讓培智學生對圖片進行對比,判斷正誤,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五、運用法律知識編演課本劇
在教材中,有一些課文內(nèi)容較枯燥,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學生難于理解,通過實際演練讓學生知道不能和陌生人說話,不能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能聽陌生人的話。通過扮演等角色學生個個情緒高漲、參與積極,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法制意識自然大為增強。
六、在故事中滲透法制教育
教學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與積累,但是培智學生只能靠老師的外界因素來了解信息。我利用故事的形式來滲透學生的法律意識,如《法律與立法》、《老虎的法律》等等。讓學生通過故事知道法律的重要性。
七、在生活學習法律知識
通過與家長溝通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工作,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增強法律觀念,通過電視中的小故事或者是身邊的故事給學生講解法律的知識,讓學生們在頭腦中無形的形成法律的觀念。
我們向他們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觀念,所以,在教學這個主陣地上進行法制教育內(nèi)容就顯得尤為必要。作為培智法制教師,我們也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進行法制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知法,守法會用法的一個好學生,為鑄就學生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對培智學生在學科中進行法制滲透教育,不能走形式,要適合培智學生最近的發(fā)展區(qū),要貼近培智學生生活實際去滲透相關的法律知識,才能讓培智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認知能力。